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7|回复: 3

[成语典故] 扑朔迷离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1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扑朔迷离》相关人物

花木兰(412年——502年)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扑朔迷离》涵义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扑朔迷离》出处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无题诗》:“钩辀格磔浑难语,扑朔迷离两不真。”

《扑朔迷离》辨析

《扑朔迷离》读音:pū shuò mí lí

《扑朔迷离》近义词:错综复杂、虚无缥缈、空中楼阁、眼花缭乱

《扑朔迷离》反义词: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扑朔迷离》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扑朔迷离》造句

1、这时,小琴有了一种梦幻的感觉,周围的一切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2、这件刑事案有三个人自认是作案凶手,搞得案情扑朔迷离,给侦破增加了困难。

3、这本侦探小说,案情离奇曲折,扑朔迷离,但读者兴味无穷。

4、我看了世博会开幕式的烟花表演,我真是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了,真是太美了!

5、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之难明真相。

6、兰兰邻居的双胞胎姐妹,让兰兰扑朔迷离,不易辨别。

7、那专业论文中诘屈聱牙的陈述和扑朔迷离的概念,总像古代巫师的咒语一般,叫人不寒而栗。

8、遂变得扑朔迷离,同时让偶然失足者“重新做起人”。

9、当一无所有的时候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我们哪怕是生存都要步步为营…这不是个问题,我们唯一所能做的。

10、这件扑朔迷离的案子,让当大队长的舅舅忙的焦头烂额。

《扑朔迷离》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

木兰织得一手好布,每天,她总是天刚刚亮,就把自己关在织房里精心地纺线织布。

有一天,她却一直留在自己的闺房,坐在窗前叹气。她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有什么心事。

木兰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不得不说:“没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见国王征兵的文书,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的年纪大了,已经禁不起征战的辛劳,小弟弟年龄又小,不能代替。女儿我就为这件事焦急。”,停了一会儿,木兰又说:“我从小跟父亲练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亲去从军。”,母亲为难地说:“可你是个女孩,怎么能去从军呢?”,木兰坚定地说:“我有办法。”,征期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告别了父母,随大军到了边塞作战。

战争中,木兰表现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战斗,,战争终于结束,木兰胜利归来。论功行赏,皇帝要赏给木兰很多钱物,并封她为尚书郎。

但是木兰说:“感谢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许我回到故乡与父母团聚。”皇上答应了木兰的请求。

木兰回到家,立刻来到自己房里,换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辫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来女孩的模样走出来。送木兰回来的同伴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后来有人为此写了一首《木兰诗》,诗的最后几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如果两只兔子贴着地面并排跑,谁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扑朔迷离文言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迷离白话文》:

机杼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突然听不到了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母亲问她在想什么,思念什么。木兰说:“我没想什么,也没思念什么。只是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于是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了俊马买马具买嚼子和缰绳。早晨辞别爹娘离开,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溅溅”的声音。早晨又离开黄河,晚上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骏马发出的“啾啾”的响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身上的铠甲。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归来后拜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了很多财物。可汗问木兰还想要什么,木兰说:“我不愿做大官,希望骑上千里马,赶快回故乡。”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走出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听说姐姐来了,对着猪羊把刀磨得“霍霍”响。木兰打开房间的门,坐在房间的床上,脱掉打仗时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服,对着窗户对着镜子理头发,贴发髻上的饰物。走出门看同伍的士兵们,木兰的战友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雄兔四只脚不停地动弹,雌兔眯着眼,所以容易辨认。但如果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扑朔迷离》成语接龙:

扑朔迷离→离奇古怪→怪力乱神→神道设教→教学相长→长往远引→引过自责→责备求全→全军覆灭→灭此朝食→食而不化→化日光天→天灾人祸→祸从口生→生上起下→下笔有神→神魂荡扬→扬威耀武→武断乡曲→曲突徙薪→薪桂米珠→珠窗网户→户限为穿→穿穴逾墙→墙花路草→草木知威→威凤祥麟→麟趾呈祥→祥云瑞气→气息奄奄→奄奄一息→息迹静处→处之泰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为说项→项庄舞剑→剑戟森森→森罗万象→象齿焚身→身无分文→文武差事→事无二成→成家立业→业业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小心→心胆俱裂→裂地分茅→茅茨土阶→阶前万里→里外夹攻→攻城掠地→地主之仪→仪表不凡→凡胎浊骨→骨肉相残→残汤剩饭→饭囊酒瓮→瓮里醯鸡→鸡鸣起舞→舞弄文墨→墨突不黔→黔驴技穷→穷鸟触笼→笼而统之→之死靡二→二姓之好→好心好意→意转心回→回光反照→照功行赏→赏罚不明→明扬仄陋→陋巷箪瓢→瓢泼大雨→雨断云销→销魂夺魄

 
发表于 2025-3-2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扑朔迷离"兼论木兰诗之修辞旨趣》

"扑朔迷离"一典,源出北朝乐府《木兰诗》,其修辞之妙,实堪玩味。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非徒状物之工,实暗喻木兰乔装之巧。古注家多谓兔性难辨,雄者好扑腾,雌者常眯眼,然双兔并走则雌雄莫辨。此中机杼,正与木兰易装从军而众莫能察之事相映成趣。

考其语义流变,自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用以喻诗文隐晦,至近世引申为事理错综之通喻,可见汉语词义衍化之迹。其与"错综复杂"之别,尤当辨明:前者重表象之混沌,后者指本质之纠葛;与"虚无缥缈"相较,则彼言空幻,此言朦胧,各有侧重。

今人用此语,多取《木兰诗》原典之隐喻特质。如言案情迷离者,非谓证据杂乱,实指真伪难辨;状梦幻感受者,亦侧重知觉失真之态。此等用法,犹存古意。然需戒者,不可与"眼花缭乱"等视觉混淆之辞等量齐观,盖"扑朔迷离"自有其认知困境之内涵。

按《乐府诗集》载此诗,本为歌颂木兰智勇,而"双兔"之喻,恰成点睛之笔。后世沿用既久,遂使四字凝为典故,此乃汉语"典故成词"之典型,亦见文学语言对日常词汇之深远影响。学者用之,当思其本源,方不失古人设喻之精微。
苏匀帖 发表于 2025-4-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扑朔迷离"兼论木兰诗之文化意蕴》

"扑朔迷离"一典,源出北朝乐府《木兰诗》,其文辞精妙处,尤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之喻。此非独状物之工,实寓华夏文化深层之思辨。考其本义,"扑朔"谓兔足躁动之貌,"迷离"指兔目朦胧之态,二者并举,遂成千古难辨之象。然细究之,此语之妙,正在其超越具象而达至哲理层面。

《木兰诗》作为北朝乐府代表作,其"扑朔迷离"之喻,实含三重文化意蕴:其一,阴阳互济之道。雌雄双兔本各具特征,然"傍地走"时特征泯灭,恰合《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思。其二,名实之辨。木兰女扮男装而建功立业,正破除了性别与能力的刻板对应,与庄子"物化"思想遥相呼应。其三,认知边界之思。诗句以反问作结,暗合儒家"知之为知之"的认知态度。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引此典论诗,已见其修辞功能之拓展。今人用"扑朔迷离",多取其事理难明之义,然往往忽略其原始语境中蕴含的辩证思维。观现代用例,自刑案侦查至学术研究,皆重其"难辨"之义,却少有人追溯木兰故事本身包含的身份转换智慧。

至若造句之例,第七例尤得神髓。学术概念之"扑朔迷离",恰如巫祝谶语,此喻深得传统文化中"言不尽意"之旨。盖《系辞》有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学术之难解,正类双兔之难辨,皆在认知边界处示现。

考此语流变,由具体比喻渐为抽象概念,反映汉语词汇化之典型路径。其能历千年而活力不减者,正因华夏思维本重模糊辩证,与西方非此即彼之逻辑各成体系。今人用之,当知其文化厚度,非徒为修辞之饰也。
medest 发表于 2025-4-2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扑朔迷离"考释与花木兰形象的文化阐释》

"扑朔迷离"一典出自北朝乐府《木兰诗》,其原始语境实为古代生物观察之精微记录。考"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非徒文学修辞,实暗合《尔雅·释兽》"兔曰明视"之古注。古人观察雌雄兔之生理差异,雄兔前足常作扑朔状,雌兔则眼睑多垂,此乃农耕文明对自然物候的细致体察。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更详载兔之习性,可与此互证。

花木兰形象与此成语之结合,实体现三重文化意蕴:其一,性别界限的哲学思考。木兰代父从军之事,恰如双兔傍地之喻,突破"男女有别"之礼教框架,却终归于"孝烈将军"的伦理认同,此中矛盾正显传统文化之弹性。其二,军事智慧的隐喻表达。战场形势常如"扑朔迷离",木兰以女子之身周旋其间而不露破绽,暗合《孙子兵法》"形人而我无形"之要义。其三,文学修辞的典范意义。清人梁绍壬引此典入诗评,已从生物观察升华为艺术审美标准,标志着该成语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语义演变。

今人使用此语,当注意三层境界:浅层指事物表象之混沌,如刑案侦探;中层喻认知过程之曲折,如学术研究;深层则暗含《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学境界。观现代十个用例,多滞于表层描述,实未得此语三昧。至若"巫师咒语"之喻,已失却原典中含蓄中正的表达传统。

建议今人运用此典时,当回归《木兰诗》本旨:在扑朔迷离的表象下,始终葆有木兰"愿为市鞍马"的明澈初心。如此,方不负此语承载的中华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