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9|回復: 3

[成语典故] 罄竹难书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16 0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罄竹难书〗相关人物

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罄竹难书〗涵义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罄竹难书〗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

〖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

〖罄竹难书〗辨析

〖罄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难书〗近义词:擢发难数、十恶不赦、罪大恶极

〖罄竹难书〗反义词:丰功伟绩、举不胜举、不可胜数、宅心仁厚

〖罄竹难书〗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作贬义。

〖罄竹难书〗造句

1、帝国主义者穷凶极恶,杀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罄竹难书

2、日本侵华战犯的罪恶,罄竹难书

3、这伙暴徒奸淫劫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

4、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秦始皇的暴政真是罄竹难书

5、他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6、这一谋杀引发的如此意的屠戮和凶残,罄竹难书

7、这个犯人的罪恶罄竹难书,群众对此义愤填膺。

8、身为记者多年,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这种罪行罄竹难书的犯人。

9、这个塑料小人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10、即使是罄竹难书的大罪犯,只要他能诚心改过向上,我身为律师,还是愿意替他辩护。

〖罄竹难书〗成语典故: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成语接龙:

罄竹难书→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口相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鄙之音→音容笑貌→貌是情非→非愚则诬→诬良为盗→盗嫂受金→金相玉振→振兵释旅→旅进旅退→退有后言→言无二价→价增一顾→顾名思义→义不取容→容膝之地→地北天南→南郭先生→生死苦海→海阔天高→高情远致→致之度外→外感内伤→伤教败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首方足→足茧手胝→胝肩茧足→足高气扬→扬己露才→才蔽识浅→浅斟低唱→唱沙作米→米盐博辩→辩口利舌→舌敝唇枯→枯枝败叶→叶落归根→根株附丽→丽句清词→词无枝叶→叶公好龙→龙兴凤举→举踵思望→望风而逃→逃之夭夭→夭桃秾李→李广难封→封胡羯末→末如之何→何德堪之→之死靡二→二三其意→意气自若→若有所亡→亡魂失魄→魄消魂散→散伤丑害→害羣之马→马角乌头→头足异处→处高临深→深山老林→林下风致→致远任重→重规沓矩→矩步方行→行不由径→径行直遂→遂心快意→意气洋洋→洋洋大观→观山翫水→水过鸭背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5-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罄竹难书"的语义流变与李渊起兵史事考辨》

"罄竹难书"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内涵与历史语境值得深入辨析。考《旧唐书·李密传》所载"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之语,实脱胎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明理》已有"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的表述,东汉王充《论衡》更将"竹帛不书"与"恶政"相联系。至唐代,此语完成从泛指"事端繁多"到特指"罪行累累"的语义定型,体现了汉语修辞的精密化进程。

李渊太原起兵事,恰为理解该成语提供历史注脚。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为解突厥掣肘之患,采纳刘文静"卑辞厚礼"之策,与始毕可汗缔结"土地归唐,金帛归突厥"之约。此事历来聚讼纷纭:《大唐创业起居注》称"权宜之策",而《隋书·突厥传》则暗讽"引狼入室"。实则当时群雄并起,薛举、梁师都皆北连突厥,李渊此议实为战略必需。其开仓赈灾、收编义军之举,正是践行《孟子》"保民而王"的经义要旨。

成语用法的古今之变尤需明辨。今人用"罄竹难书"多指个体罪行,然考《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原指诉讼文牍之繁。至唐代李密讨隋檄文,始专用于政治批判。现代汉语中"日本战犯罪行罄竹难书"等用例,恰承此政治谴责传统。然第十例"塑料小人"之喻,则显系网络时代语义泛化现象,此当为语言学者所当察。

至若李渊与突厥盟约事,钱穆《国史大纲》论之甚详:"高祖借兵突厥,与后来肃宗用回纥兵同出一辙,皆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贞观政要》载太宗语"渭水之盟乃屈辱也",实为贞观君臣重构历史叙事之笔。今人当以"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看待乱世中的政治抉择。

要之,"罄竹难书"的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史学"春秋笔法"的传统。李渊起兵事提醒我们:历史评价须避免简单二元论,当置于具体时空语境中考量。成语作为语言化石,既承载文化记忆,亦需在当代使用中保持语义的严谨性。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5-8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罄竹难书"的语义流变与李渊起兵史事辩证》

"罄竹难书"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内涵历经三阶段演变:先秦时期《吕氏春秋》首现"荆越之竹不能书"的表述,仅作数量繁多之喻;至东汉班固《汉书》发展为事端繁杂之意;最终在唐代史籍中定型为专指罪行累累的贬义成语。考《旧唐书·李密传》所载"罄南山之竹"的表述,实为李密讨伐隋炀帝檄文中的修辞,其批判对象乃隋末暴政,与李渊史事本无直接关联。

李渊太原起兵时的政治处境确有其复杂性。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武德元年(618年)与突厥的盟约,本质是战略缓冲之策。当时关中地区"米斗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开仓赈灾实为稳定政权之必需。司马光对此评价"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资治通鉴考异》),提示我们应当区分李渊建国初期的权宜之计与后续贞观之治的差别。

成语的语义演变往往反映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罄竹难书"从中性表述转为贬义专称,恰印证《文心雕龙·书记》所谓"名号异时,篇章共贯"的语言规律。今人使用此语时,当遵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规范用法,严格限定于描述极端负面行为,避免泛化使用而削弱其警示效力。

至于网络时代出现的戏谑用法(如例句9"塑料小人"),本质上是对传统语汇的解构,虽不合正统却反映了语言活态传承的特征。学者当以王力《汉语史稿》所倡"明其流变而不废其本真"的态度待之。
清幽 發表於 2025-5-1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罄竹难书"的语义流变与李渊起兵史事辩证》

"罄竹难书"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语义演变与历史语境之关系,颇值深究。考其源流,当溯至先秦《吕氏春秋》"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之喻,至《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句始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此语本为中性表述,指事端繁多难以尽录,后经语义窄化,至明清时期方专指罪行累累。此种语义演变,实为汉语贬义化现象之典型例证。

就李渊太原起兵事而论,史家历来聚讼纷纭。新旧《唐书》所载与突厥盟约之事,当置于隋末特殊历史语境中理解。大业十三年(617年),中原板荡,群雄并起,李渊以唐国公之尊,处四战之地,其"金玉归突厥"之约,实为权宜之计。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已辨其非卖国之举,乃"因势利导"之策。至若"乌合之众"之说,更需辩证看待。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详载其整军经武之实,所谓"义兵"实含太原精兵三万,非尽为未经训练之众。

成语运用之道,贵在知本达变。今人用"罄竹难书",当注意三重境界:其一,明其本义,知《汉书》"南山之竹"原非专指罪恶;其二,察其流变,悟语义褒贬之迁移;其三,用得其宜,今当限于描述极端恶劣之罪行。至若网络间戏谑滥用,如"塑料小人罪行"之类,虽属语言游戏,然终非雅驯,学者当慎之。

李渊起兵故事启示吾人:历史评价须避免非此即彼之简单判断。其结盟突厥、开仓募兵等事,皆需放在"大业丧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审视。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论此云:"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诚为的论。今人回望这段历史,与其以现代观念苛责古人,不如深究其处乱世而创盛唐的治国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