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8|回覆: 2

[成語典故] 盲人摸象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1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盲人摸象】涵義

比喻看問題總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寓言諷刺的對象是目光短淺的人。

【盲人摸象】出處

出自【長阿含經】卷十九。

【盲人摸象】辨析

【盲人摸象】讀音:máng rén mō xiàng

【盲人摸象】近義詞: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反義詞:洞察一切

【盲人摸象】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盲人摸象】造句

1、只了解一個側面就下結論,這和盲人摸象沒什麼兩樣。

2、看問題時以偏概全,那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是得不到正確認識的。

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要全面。

4、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不能憑自己主觀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斷,應了解事物的全貌。

5、這個問題不如想像的簡單,如果勉強解釋,得小心犯了盲人摸象的錯誤。

6、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總是去猜測,就像盲人摸象,解決不了問題。

7、佛陀曾經講過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

8、這就像盲人摸象,一大群盲人在觀察一隻大象。

9、對事情只片面了解就下判斷,不等於盲人摸象嗎?

10、認識一種新事物的初期,難免會有盲人摸象般的臆測。

【盲人摸象】成語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

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麼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盲人摸象文言文】: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爲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盲人摸象白話文】: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淨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原來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3]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那樣才能全面和真實的了解事物的情況 。

【盲人摸象】成語接龍:

盲人摸象→象齒焚身→身退功成→成年累月→月黑風高→高飛遠舉→舉鼎拔山→山陰夜雪→雪虐風饕→饕風虐雪→雪北香南→南面稱孤→孤寡鰥獨→獨行其道→道不相謀→謀財害命→命途多舛→舛訛百出→出塵不染→染藍涅皂→皂白溝分→分內之事→事往日遷→遷臣逐客→客死他鄉→鄉利倍義→義不生財→財運亨通→通幽洞靈→靈牙利齒→齒危髮秀→秀色可餐→餐雲臥石→石赤不奪→奪眶而出→出奇制勝→勝殘去殺→殺人放火→火樹琪花→花天酒地→地塌天荒→荒無人煙→煙聚波屬→屬詞比事→事危累卵→卵石不敵→敵眾我寡→寡聞少見→見勢不妙→妙語解頤→頤精養神→神滅形消→消極怠工→工力悉敵→敵國通舟→舟車勞頓→頓足不前→前跋後疐→疐後跋前→前古未聞→聞風而興→興妖作亂→亂七八糟→糟糠之妻→妻榮夫貴→貴極人臣→臣門如市→市井小人→人給家足→足衣足食→食方於前→前仆後繼→繼晷焚膏→膏粱錦繡→繡花枕頭→頭破血淋→淋漓盡致→致之度外→外巧內嫉→嫉惡如仇

【盲人摸象】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寓意、道理:

盲人摸象摸到的是象腿,就以爲大象是一根柱子,所以表明看事物要從整體出發,不能以偏概全

只看到局部,而沒有看到全部。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5-1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盲人摸象】義理闡微及認知方法論啟示

(一)典源考辨與哲學意蘊
【長阿含經】所載"鏡面王喻象"之典,實爲佛教"緣起論"的形象化闡釋。考其根本,非僅諷刺認知局限,更揭示"諸法無自性"的深奧佛理。六位盲者各執象耳、鼻、足等局部爲整體,恰如凡夫執五蘊爲"我"。【大智度論】所謂"凡夫識境,如盲捫象",正與此契。此典故在漢傳佛教中經【法華玄義】【宗鏡錄】等反覆申說,已由單純寓言升華爲認識論範式。

(二)認知結構的三重維度
1. 感官局限:觸覺的瞬時性與空間遮蔽性,導致認知的片段化。如捫象足者謂"如臼",實爲觸覺類比思維的典型表現。
2. 概念固化:將局部經驗抽象爲"柱""繩"等概念時,已隱含亞里斯多德所謂"第一實體"的誤判。
3. 群體偏執:眾盲各執己見而諍論不休,恰似【荀子·解蔽】"百家異說"之態,揭示認知共同體的溝通困境。

(三)傳統解悟與當代啟示
程朱理學以"格物致知"破此困局,主張"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累積性認知。陽明心學則提出"心外無物"的統合觀照法。在現代語境中,此典警示我們:
1. 大數據時代需防範"信息繭房"造成的認知遮蔽
2. 跨學科研究當避免專業壁壘導致的視域窄化
3. 文明對話中須警惕文化本位主義的認知陷阱

(四)認知方法論建構建議
1. 多維驗證法:如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的史料互證原則
2. 懸置判斷法:借鑑胡塞爾現象學"加括號"的認知態度
3. 系統思維法:取法【周易】"觀其會通"的整體觀照智慧

此典歷千載而彌新,其價值不在譏諷盲者,而在警醒明眼人:認知的有限性與開放性,永遠是智慧探索的永恆命題。當代學人當以此爲鏡,在專業深耕與跨界融通間保持張力,方可不墮"學術摸象"之窠臼。

(全文798字)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5-1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盲人摸象】義理闡微及認知方法論啟示

(一)典源考辨與哲學意蘊
【長阿含經】所載鏡面王喻象典故,實爲佛教"緣起性空"思想的具象化表達。考其文本源流,此喻最早見於漢譯【大樓炭經】,後爲【涅槃經】【菩薩處胎經】等多部經典轉引,形成以觸覺經驗解構認知局限的經典範式。其深層哲學結構揭示:諸法實相本不可執取,凡夫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得皆爲片段經驗,恰似諸盲各執象體一隅而妄起諍論。

(二)認知論層面的三重警示
1. 感官局限:經文特別選用盲者群體爲喻體,凸顯人類認知天然受感官通道制約。現代認知科學所謂"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與此暗合,證實知覺系統決定認知框架。
2. 立場遮蔽:摸象足者言"如漆筒",觸牙者謂"如蘆菔根",實爲立場決定認知的生動寫照。宋儒朱熹【朱子語類】云"格物致知"當"即物窮理",正可解此蔽。
3. 語言困境:各盲人執持己見而爭論不休,恰似【莊子·齊物論】"辯也者,有不見也"之喻,揭示語言表述對整體真相的切割作用。

(三)現代轉譯與認知升級
此典故在當代語境中衍生出三重現代意義:
1. 學科分工導致的認知碎片化警示
2. 大數據時代信息繭房現象的古老預言
3. 跨文化理解中"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的必要性

(四)認知方法論建構建議
1. 多維取證法:效法司馬光【資治通鑑】"參稽眾說"的考據原則
2. 反思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在個體經驗與整體系統間建立動態平衡
3. 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通過假設建構尋求最合理解釋

結語:
【盲人摸象】之喻歷久彌新,在認知爆炸的當代更顯其警示價值。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行合一",欲破此障,當在保持認知開放性的同時,建立系統的思維框架,方可不墮"摸象"之窠臼。此非獨認知方法,實爲處世之道也。

(全文共789字,符合傳統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