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9|回覆: 0

[成語典故] 言過其實

[複製連結]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4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言過其實】相關人物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言過其實】涵義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言過其實】出處

【三國志·蜀志·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言過其實】辨析

【言過其實】讀音:yán guò qí shí

【言過其實】近義詞:名過其實、誇大其詞、誇誇其談、張大其詞、過甚其辭、過甚其詞

【言過其實】反義詞:言必有信、恰如其分、名副其實

【言過其實歇後語】:馬謖用兵

【言過其實】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言過其實】造句

1、不要言過其實誇大其詞會使人懷疑你的判斷力。精明的人表現出的是嚴謹,有時還會故意縮小其詞。

2、同學們對他的言過其實愛出風頭等毛病意見很大。

3、他對老張的讚揚有些言過其實

4、你不要相信他言過其實的許諾。

5、事情並未如傳說嚴重,媒體報導言過其實

6、我想他的用心是要提醒你注意,只是話說得有些言過其實

7、他言過其實地,把一件小擦撞說成了大車禍。

8、這部影片的介紹有點兒言過其實,真正去看過的人都有受騙的感覺。

9、這也許言過其實,但仍然無法解釋爲何中國總是一副好勇鬥狠的樣子,這正是其軍事實力發展速度超過其控制能力所造成的結果。

10、你言過其實了,其實有運氣的成分,事實上我的理化生在高中是一塌糊塗。

【言過其實】成語典故:

馬謖是三國時的將領。他與哥哥馬良,都在劉備手下做官。馬謖愛好談論軍事,丞相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劉備總覺得馬謖好高談闊論,說話不踏實。劉備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師表】。次年春,他率軍伐魏。由於他忘記了劉備的忠告,派馬謖去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敗。到了這時,諸葛亮才想到劉備是何等的英明,自己信用馬謖又是何等的愚蠢。自己沒有聽從先帝的遺言,終於造成北伐的失敗,實在太不應該了。

事後,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以處罰自己用人不當,造成敗績的重大過失。這時他才想起,劉備臨終時囑咐自己說,馬謖此人言語浮誇,超過他的實際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於自己沒有照此辦理,結果鑄成了大錯。

【言過其實】成語接龍:

言過其實→實與有力→力排眾議→議論風發→發揚蹈厲→厲行節約→約定俗成→成年累月→月落星沈→沈靜寡言→言行一致→致之度外→外圓內方→方鑿圓枘→枘圓鑿方→方正不阿→阿彌陀佛→佛眼佛心→心同止水→水過鴨背→背本趨末→末大必折→折膠墮指→指揮可定→定國安邦→邦家之光→光彩奪目→目量意營→營蠅斐錦→錦瑟年華→華封三祝→祝髮空門→門閭之望→望其肩項→項背相望→望塵而拜→拜賜之師→師老兵破→破口大罵→罵天扯地→地覆天翻→翻唇弄舌→舌劍唇槍→槍煙炮雨→雨恨雲愁→愁眉鎖眼→眼高手生→生知安行→行之有效→效死輸忠→忠心耿耿→耿耿於懷→懷柔天下→下井投石→石火光陰→陰差陽錯→錯綜複雜→雜七雜八→八面受敵→敵力角氣→氣壯膽粗→粗通文墨→墨守成規→規旋矩折→折節待士→士飽馬騰→騰焰飛芒→芒屩布衣→衣錦食肉→肉食者鄙→鄙俚淺陋→陋巷簞瓢→瓢潑大雨→雨棟風簾→簾窺壁聽→聽天任命→命詞遣意→意廣才疏→疏而不漏→漏卮難滿

 
dunbar 發表於 2025-6-13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言過其實"的鑒誡意義——從馬謖之失看名實相副的爲政智慧】

"言過其實"作爲源自【三國志】的千年古訓,其深刻意涵遠超成語表象。裴松之注【蜀志】載劉備臨終告誡:"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此八字實爲治國用人之圭臬。考馬謖其人,【襄陽記】稱其"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南征時"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其實際治軍之能,終敗於街亭實戰。這種名實相悖的悲劇,恰爲【周易·繫辭】"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之典型。

細究此典,可見三重警示:其一在於認知層面,【論語】所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言語浮誇本質是認知與現實的斷裂。馬謖"舍水上山"的戰術失誤,正是其戰略構想脫離地理實際的體現。其二關乎用人智慧,【韓非子·顯學】強調"試之官職,課其功伐",而諸葛亮誤以言談取才,違背了【人物誌】"明察辭令,必考其行"的鑒人準則。其三涉及自我修養,【禮記·中庸】"言顧行,行顧言"的慎言傳統,在此案中得到反證。

歷史長河中,此類教訓不絕。戰國趙括"紙上談兵"致長平之敗,北宋張商英"大言誤國"促靖康之恥,皆與馬謖事互爲鏡鑒。王安石【知人】篇雲"貪人廉,淫人潔,佞人直",恰指出言辭與實質的辯證關係。故【文心雕龍·情采】強調"爲情造文"而非"爲文造情",此理通於政事。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中蘊含的古典政治智慧:爲政者需如【尚書】所言"敷奏以言,明試以功",察人者當循【呂氏春秋·論人】"八觀六驗"之法。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云"察其言而觀其行",實爲消解"言過其實"之弊的根本。馬謖之失,非獨個人悲劇,更爲後世立下一面明鏡,照見名實相副的永恆價值。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言過其實"的鑑戒意義——從馬謖敗亡看名實之辨】

"言過其實"作爲蜀漢敗將馬謖的歷史判詞,蘊含著深刻的名實辯證關係。考【三國志·蜀志】裴注引【襄陽記】,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其與諸葛亮"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的記載,恰印證其言辭之華與實務之虛的矛盾統一。本文擬從訓詁學、歷史學雙重維度,剖析這一成語的深層意蘊。

一、訓詁本義考
許慎【說文解字】釋"言"爲"直言曰言",段玉裁注"言者心之聲也";"實"字從宀從貫,徐鍇系傳"貨貝充於屋下是爲實"。二者本爲表里關係,然冠以"過"字則形成張力結構。王念孫【廣雅疏證】指出:"過者,越也,失也",揭示出言語逾越實際邊界所產生的認知偏差。這種名實相悖的現象,在【韓非子·二柄】中早有警示:"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

二、歷史語境析
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役,馬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的戰術失誤,實爲其長期"言過其實"的必然結果。考【諸葛亮集】所載【論斬馬謖】,可知其違抗節度、剛愎自用的行爲模式,恰是平日高談闊論養成的思維定式。陳壽在【三國志】中特記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遺訓,與【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形成跨時空呼應。

三、現代啟示錄
此典故對當代社會的警示有三:其一,在信息傳播中當恪守【禮記·中庸】"言顧行,行顧言"的準則;其二,人才選拔應遵循【墨子·尚賢】"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的考核原則;其三,自我修養需警惕【荀子·大略】"口言善,身行惡"的異化傾向。觀今日輿論場中種種誇大失真現象,更顯諸葛亮"清心寡欲,約己愛民"(【誡子書】)的修身智慧。

結語:
馬謖悲劇的本質,是語言異化爲表演工具而喪失指實功能。王弼【周易略例】云"得意忘象",然若徒具華辭而失其本真,則如【文心雕龍·情采】所警"繁采寡情,味之必厭"。讀史至此,當深味陸機【文賦】"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之誡,使言行相契,名實相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