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3|回覆: 2

[成語典故] 匹夫之勇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8-29 1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匹夫之勇】相關人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爲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爲漢初三大名將。

【匹夫之勇】涵義

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匹夫之勇】出處

【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匹夫之勇】辨析

【匹夫之勇】讀音:pǐ fū zhī yǒng

【匹夫之勇】近義詞:有勇無謀、血氣之勇

【匹夫之勇】反義詞:深謀遠慮

【匹夫之勇】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匹夫之勇】造句

1、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2、國難當前,讓我們化匹夫之勇爲無堅不摧的大力量。

3、打仗要講究策略,光有匹夫之勇是不夠的。

4、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講求方式方法。

5、這件案子要團體行動,切忌匹夫之勇,弄亂了部署。

6、臨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憑匹夫之勇就能解決問題。

7、這種隻身潛入匪窟的做法,根本就在逞匹夫之勇,是徒勞無功的。

8、非常奇怪這世上匹夫之勇非常常見,而道德上的勇氣幾乎沒有。

9、這是要靠集體力量團結合作的事情,個人的匹夫之勇有什麼用呀?

10、我看他少年老成,與時下好逞匹夫之勇的年輕人不同。

【匹夫之勇】成語典故:

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是司馬遷卻稱讚他說:“當年秦國政治腐敗,百姓紛紛起來反抗,項羽在陳涉這個地方領軍對抗,前後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國滅掉,然後將得來的天下分封給各王侯貴族,成爲稱雄一方的霸主,雖然最後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績偉業,近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做到。”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在洛陽宮擺設筵席宴請群臣的時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爲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並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揮長處。”然後他問韓信對自己的看法。

韓信回答說:“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心裡明白,說到機智與才華,其實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當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性情、作風、才能,了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優秀傑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揮各自的專長。所以項王雖然很勇猛,卻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慮、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使人人心悅誠服,所以天下終將成爲大人您的。”

【匹夫之勇】成語接龍:

匹夫之勇→勇冠三軍→軍法從事→事在蕭牆→牆高基下→下筆成文→文修武備→備嘗辛苦→苦中作樂→樂嗟苦咄→咄咄書空→空拳白手→手高手低→低頭哈腰→腰金衣紫→紫綬金章→章台楊柳→柳煙花霧→霧閣雲窗→窗間過馬→馬首欲東→東播西流→流連忘反→反面文章→章決句斷→斷子絕孫→孫康映雪→雪案螢燈→燈蛾撲火→火燒眉毛→毛髮之功→功一美二→二豎爲虐→虐老獸心→心花怒放→放歌縱酒→酒餘茶後→後手不接→接踵而至→至死不逾→逾牆越舍→舍己成人→人人皆知→知遇之恩→恩深義重→重光累洽→洽聞強記→記功忘失→失諸交臂→臂有四肘→肘腋之患→患難與共→共爲唇齒→齒劍如歸→歸心似箭→箭拔弩張→張袂成陰→陰陽慘舒→舒眉展眼→眼去眉來→來者不拒→拒之門外→外寬內明→明火持杖→杖履縱橫→橫眉努目→目斷魂銷→銷神流志→志在千里→里丑捧心→心焦火燎→燎如觀火→火耨刀耕→耕當問奴→奴顏婢色→色若死灰→灰心喪意→意望已過→過爲已甚→甚囂塵上

 
覃冒 發表於 2025-6-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匹夫之勇與將帥之略——以項羽、韓信爲鏡鑒】

"匹夫之勇"一詞,源出【國語·越語上】,其核心在於辨析個人勇力與集體韜略之辯證關係。觀楚漢之際項羽、韓信二人之行止,恰成此語最佳註腳。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其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彭城之役三萬破漢五十六萬,確證李晚芳"千古無二"之評。然其剛愎自用,棄范增之謀,吝爵賞之功,終至垓下悲歌。太史公贊其"近古以來未嘗有"者,實指其摧枯拉朽之勇,非謂其治國方略。此即【孫子兵法】所謂"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項王獨逞勇字,余德皆缺,故雖具"兵形勢"之雄,終敗於全局廟算。

反觀韓信,登壇拜將時便獻"漢中對",明言項王"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其用兵暗合"兵權謀"之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列陣而破趙軍,皆顯"以正合,以奇勝"之妙。然韓侯亦終遭誅戮,恰印證其雖具將略,卻昧於"狡兔死走狗烹"之政治智慧,此又另一層面之"匹夫"局限。

【吳子·論將】有云:"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真正的統帥之勇,當如【周易·師卦】所言"師出以律",既需"剛中而應"的膽略,更須"容民畜眾"的胸襟。故越王勾踐教民"旅進旅退",正是以制度化的集體勇武替代個人血氣之勇。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個人勇力需融入集體智慧,如【司馬法】所謂"凡戰,智也",方爲至善。

昔人云:"勇者不必仁,而仁者必有勇。"真正的勇德,當如孔子所言"仁者必有勇",是經過禮義淬鍊的德性之勇。項羽韓信之鑑,恰說明匹夫之勇若不能升華爲經國濟世之略,終難逃歷史淘汰。此中深意,足爲後世永鑒。
廣義成在 發表於 2025-6-12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匹夫之勇"的歷史辯證與當代啟示】

"匹夫之勇"作爲中國兵家文化的重要命題,其內涵遠超字面之解。考【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之語,實爲勾踐教戰之要義,強調軍事行動需"旅進旅退"的集體紀律,此乃先秦軍事思想由個人武勇向群體戰術演進的關鍵節點。

項羽之勇確如李晚芳所言"千古無二",然細究其敗亡,恰成"匹夫之勇"的經典註腳。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展現"兵形勢"之極致;而垓下之圍"時不利兮騅不逝"的慨嘆,則暴露出忽視戰略縱深的局限。司馬遷"近古以來未嘗有"之譽,實暗含對其未能將戰術勇武升華爲政治智慧的惋惜。韓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的著名對答,正揭示劉邦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個體勇力轉化爲系統合力。

從兵學範疇觀之,"兵形勢"(項羽所長)與"兵權謀"(韓信所精)的差異,恰是"匹夫之勇"與"廟堂之智"的對照。宋代何去非【何博士備論】評項羽"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深刻指出個人武勇在政治博弈中的局限性。明代李贄更直言:"項王有吞岳意氣,而無周身之謀",此皆切中"匹夫之勇"的要害。

當代社會重讀此語,當有三重啟示:其一,個人能力需與團隊協作結合,如【周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所示;其二,勇武精神當輔以戰略思維,此即【孫子兵法】"上兵伐謀"之真義;其三,非常之功需待非常之人,但非常之人更需"非常之智",諸葛亮【將苑】所謂"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正是此理。

故"匹夫之勇"之誡,非謂勇之不足貴,而在警醒世人:真正的勇者,當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其勇必建基於道義與智慮之上。歷史長河中,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與韓信的功成身殞,共同詮釋了這個延續兩千餘年的智慧命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