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39|回复: 0

[氏族] 春秋战国时的服饰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8-2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千多年前的服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颜色、样式、纹样等方面,看看历史文物中的华服之美。

色彩:红上衣配绿下装“时尚时尚最时尚”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灰头土脸,而是有很多明艳的颜色。这在诗歌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九歌》中说“华采衣兮若英”,五彩缤纷的衣服像花朵一样明艳动人;“红辨兮辟衣,翠漂兮为裳”,红色的上衣配上翠绿色的下装原来是当时的时尚呢;还有反过来的,像《离骚》中曾说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叶做上衣,用娇艳欲滴的芙蓉做裙子,虽然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纹饰,但整体来看,楚国服饰的颜色种类应该还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国出土文物中服饰的颜色就逊色了些,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黄、棕、红棕、紫红、藕色等等颜色的服饰,其中红色、棕色、黄色是出现比例最高的颜色,虽不见了绿色、蓝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红”的记载。

样式:秦、楚爆款是“连身衣”

说过了颜色,让我们来看一下衣服的样式。战国时候的楚国、秦国最流行什么样式的服装呢?答案是“连身衣”,哦,错了,按当时的叫法应该是深衣和袍服。这种衣服是上下分开裁剪,而后缝合在一起,二者的区别在于深衣是单衣,袍服里有丝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流行深衣。

还是说回马山一号楚墓,这里出了12件这类深衣,除1件冥衣外都是交领右衽,直裾,长袖,领口宽大,衣襟、下摆处有锦绣的缘边。这些深衣都特别的宽大,马山一号楚墓墓主是一位身高仅1.6米的娇小妇人,但其中最大的一件小菱形纹锦面棉袍衣长2米,袖展3.45米,足足比身高还长了40厘米,一个袖子更是能顶上墓主的身高了。这样的衣服穿起来必然会在衣袖处出现很多的褶皱,下摆也会呈喇叭形拖在地上。

纹饰:战国时期的“龙凤”只有简单线条

要想让服饰华美,除了多彩的颜色,优雅的样式,精致的纹样也是不可或缺的。战国时期的纹饰都表现得颇为抽象,菱形、方棋形、复合菱形构成了分割空间的框架,其中多是流畅的曲线,仿若不经意地加进了蟠龙、飞凤、猛虎等等形象,带给人十分奇异的感觉。这在马山一号楚墓、包山楚墓等等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对比就会发现古人的审美情趣高了可不止一个层级。

就拿其中的龙凤来说,在战国时期只有简单的线条,那时候的龙还没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凤也没有过于复杂的羽毛,但处处透着灵动。

《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装剧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应当更加精准些。

汤纣 发表于 2025-6-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服饰考略:从楚墓文物看三代衣冠之制》

春秋战国服饰研究,当以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为要。马山楚墓出土丝织品,实为研究三代衣冠制度之瑰宝。今就形制、色谱、纹样三端,略陈管见。

一、色谱考辨
《楚辞》所载"红茝兮辟衣,翠缥兮为裳",确证楚地尚彩之风。然考古所见马山M1织物,以朱砂染𫄸(浅绛)、紫草染紫、黄栌染缃为主色系,未见文献所载翠色实物。此非记载失实,乃青绿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易氧化之故。楚人色谱实分三等:天子正色(玄𫄸)、贵族间色(缥紫)、庶民原色(素葛),此乃"礼不下庶人"之实证。

二、形制流变
深衣之制,实为三代服饰重大变革。《礼记·深衣》郑注:"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曰深衣。"马山M1出土直裾袍,通幅料宽50厘米,正合《周礼》"幅广二尺二寸"之制。其"交领右衽"形制,与《论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相印证。尤可注意者,墓主身高1.6米而衣长2米,此非单纯审美需求,实因"被体深邃"的礼制要求——衣长必须"长毋被土"(《礼记·玉藻》),以别贵贱。

三、纹样密码
楚地纹样实含三重象征:几何纹(菱形纹)象征天地秩序,蟠螭纹喻阴阳交泰,龙凤纹示权力谱系。马山N1彩绣纹样中,蟠龙纹仅以"S"形曲线表现,此即《考工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的抽象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纹样均严格遵循"二方连续"构图法则,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中心对称"形成鲜明对比,昭示着战国审美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

结语:
春秋战国服饰实为"礼崩乐坏"时代的物质见证。楚地衣冠既守周制(右衽、深衣),又创新风(宽袖、繁纹),恰如《史记》所言"楚人剽轻,易发怒"。其服饰制度之变,实为三代礼乐文明向秦汉制度转型的缩影。今人观之,当于经纬之间,见礼乐文明之流变也。

(全文798字,合于礼制"诸侯七命"之数)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7-15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战国服饰考略:从《楚辞》到马山楚墓的服饰美学探微》

春秋战国服饰之研究,当以文献与实物二重证据互为参证。观《楚辞·九歌》"华采衣兮若英"之句,可知楚地服饰色彩之绚烂,实非后世想象之朴拙。然考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实物,其色谱以红、棕、黄为主调,与文献所载"翠缥为裳"之碧色未得印证,此中差异,盖因植物染料之青碧色易氧化褪色,而朱砂、赭石等矿物染料稳定性更佳所致。楚人尚赤,于《墨子·公孟》"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可得佐证,马山墓中紫红、朱砂之色正与此合。

深衣之制,尤堪玩味。《礼记·深衣》郑玄注:"衣裳相连,被体深邃",马山楚墓所出十二件深衣,皆作交领右衽、直裾广袖之式,其形制暗合"规、矩、绳、权、衡"五法:袂圆以应规,交领如矩,背缝如绳,下摆如权衡之平。尤可注意者,墓主身长1.6米而袍服长达2米,此非尺寸谬误,实因"被体深邃"之制需覆足曳地,《礼记》所谓"长毋被土"正是此理。楚地气候湿热,而深衣仍保持中原"续衽钩边"特征,可见周礼影响之深。

战国纹饰之妙,在于抽象与具象之辩证。马山N1彩绣衾之蟠龙纹,仅以S形曲线勾勒首尾,而神韵自现;包山2号墓漆奁之凤鸟纹,三笔曲线即成振翅之势。较之商周饕餮纹之狞厉、汉代四神纹之具象,战国纹样恰处"似与不似之间",此正合《易·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传统。所谓"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实为楚地巫觋文化中"四方八极"宇宙观的织物呈现。

至若《离骚》"制芰荷以为衣",王逸注谓"言己清洁",朱熹《楚辞集注》解作"喻其芳洁",皆指明此非实指服饰材质。战国纺织技术虽达"经密158根/厘米"(马山N10测定数据),然尚不足以仿制荷叶肌理。此句当与"纫秋兰以为佩"对读,乃屈子以服饰喻德行之象征手法。

要之,春秋战国服饰实为礼制与审美之统一体:色谱见五行思想之渗透,形制含礼法秩序之隐喻,纹样藏天地宇宙之想象。今人观之,不仅得见"被文服纤,丽而不奇"(《淮南子·修务训》)的视觉之美,更能触摸到那个"轴心时代"的精神脉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