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6|回復: 2

[思維啟發] 〖莫砺锋教你读古诗〗中华先民的诗意生存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20 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莫砺锋教你读古诗〗:中华先民的诗意生存

20160819_011

20160819_011

〖莫砺锋教你读古诗〗莫砺锋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0819_012

20160819_012

〖渔乐图〗 明 吴 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选自〖中国传世名画〗

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简洁优美的典范汉字文本,它们既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课文,也是同学们获得心灵滋润与人格熏陶的最佳课外读物。但是古诗数量巨大,佳作如林,我们应从何处入门?古诗意蕴深厚,我们应怎样循序渐进?古诗中有些词语、典故会造成阅读障碍,我们应如何克服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我主编了一套专供小学生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古诗读本,书名为〖莫砺锋教你读古诗〗。本书的编写宗旨是什么?或者说阅读古典诗歌的现代意义究竟何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诗意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量的民族。比如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这典型地反映出中华文化与古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差异:古希腊人把希望寄托于天上的神灵,而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既然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中华先民们在感受人生、领悟人生真谛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在人间寻觅精神家园,在现实人生中获得超越,而无须宗教作为中介。这样的人生态度必然会导向诗意的栖居,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为例。孔子自述其志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还曾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这就是为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

孔子如此,庄子又何必不然?庄子虽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庄子·让王〗中以寓言笔法描写了两位孔门高足的生活状态:『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是儒、道两家共有的,庄子对原宪、曾参生活的描写可谓合理的虚构。正是在这种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先秦的思想家才能在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儒、道两家对人生的态度,徐复观、林语堂等人或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但我觉得不如称之为诗意的人生观更为确切。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诗意的生存方式

中华的先民早就创造了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华夏大地在整体上就是诗意生存的乐土。诗意生存是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精华,这份丰厚文化遗产的继承权首先是属于全体当代中国人的。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在物欲腾涌、人心狂躁的现实中沉溺得太久,我们的心灵被世俗的阴影遮蔽得暗淡无光,对先民们的诗意生存方式已经恍若隔世。那么,我们还能超越眼前的处境吗?我们还能对诗意人生抱有希望吗?笔者的回答是:能!鲁迅说得好:『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与其放弃努力自甘沉沦,不如自我振作奋起直追,只有这样才能走上人生的向上之路。要问怎样才能自我振作?读诗是最为简单易行的一种方法。得益于汉字超强的表达功能和稳固性质,中华先民的事迹及心迹相当完好地保存在古代典籍中,今人解读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障碍。由于先民的思维在整体上具备诗性智慧的特征,所以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都保留着先民诗意生存的印迹,都应进入我们的阅读范围。但是最重要的阅读对象当然是古典诗歌,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因为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的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读诗如读人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先民心态的最佳途径。读者或许会有怀疑:难道古诗中没有虚情假意或浮夸伪饰吗?当然有,但是那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元好问曾在〖论诗〗中讥评晋代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的确,潘岳其人热衷名利,谄事权贵,竟至于远远地望见权臣贾谧的车马即『望尘而拜』。可是他在〖闲居赋〗中却自称『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这样的作品,怎能取信于人!与潘岳类似的诗人在古典诗歌史上并不罕见,例如唐代的沈佺期、宋之问,宋代的孙觌、方回,明代的严嵩、阮大铖,皆是显例。但是此类诗人尽管颇有才华,作品的艺术水准也不弱,毕竟流品太低。除非用作学术研究的史料,他们不会进入现代人的阅读视野,更不是笔者要想向读者推荐的阅读对象。至于那些一流的诗人,则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古人著述,本以『修辞立其诚』为原则,并明确反对『巧言乱德』,更不要说是以言志为首要目标的诗歌写作了。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薛雪也在〖一瓢诗话〗中说:『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而我们在这套读本中向读者推荐的正是那些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必然是第一等真诗。他们敞开心扉与后代读者赤诚相对,我们完全可以从诗歌中感受诗人们真实的心跳和脉搏。

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确切地解『兴』为『感发志意』。读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名篇,一定会使我们从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进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6-21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诗意栖居: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与当代启示

莫砺锋先生主编的《教你读古诗》系列,不仅是一套古诗入门读物,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度叩问。书中揭示的"诗意生存"理念,实则是中华先民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生命智慧,其价值远超文学范畴,直指文明本质。

中华文明的人本底色确如莫先生所言,在燧人氏与普罗米修斯的对比中已见分晓。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使中华先民发展出"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生活艺术。孔子"乐在其中"的疏食饮水,庄子"濠梁观鱼"的会心之乐,本质上都是将日常生活诗化的精神实践。六朝陶渊明采菊东篱,唐代王维行到水穷,宋代苏轼江海寄余生,无不是这种生活艺术的延续。诗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存在的方式。

这种诗意传统在当代遭遇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生活使心灵日益荒漠化;另一方面,古诗教育又常沦为应试工具。莫先生选编的"春服既成""咏而归"等篇章,恰是对治这种异化的良方。当小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初中生体会"星垂平野阔"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审美愉悦,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启蒙——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心灵的从容与敏感。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古诗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理念,恰是应对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的重要资源。杜甫"随风潜入夜"的细腻,李白"相看两不厌"的物我交融,都在提示一种非掠夺性的生存智慧。当西方哲人海德格尔晚年倡导"诗意栖居"时,中华文明早已将此实践了三千年。

莫先生的读本可贵之处,在于既不做复古主义的说教,也不取功利主义的捷径,而是引导年轻读者与古人间建立"生命的对话"。当孩子们在"床前明月光"中看见自己的乡愁,在"粒粒皆辛苦"里体会劳动的价值,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活水。这种教育,正是文明传承最健康的方式。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5 02:20 | 顯示全部樓層
《诗教传统与中华文化的生命智慧——读莫砺锋先生〈教你读古诗〉札记》

莫砺锋先生主编的《教你读古诗》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精神密码的深层价值。这部面向青少年的读本,其意义远逾寻常诗文选注,实为对中华诗教传统的现代诠释。

中华诗学传统自《尚书·舜典》"诗言志"始,即确立了以诗歌滋养人格的教化路径。孔子以"兴观群怨"四功能论诗,将《诗经》列为六经之首,奠定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莫著承此脉络,其选篇标准暗合《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的教化理念,通过"桃之夭夭"的生机、"杨柳依依"的别情,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伦理传递,这正是对"不学诗,无以言"古训的当代回应。

书中揭示的诗意生存智慧,实为儒道互补的生命哲学。孔子"咏而归"的喟叹,与庄子"乘物以游心"的逍遥,共同构成中国文人"即世超越"的精神范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皆展现出入世而不拘泥、超脱而不遁世的辩证智慧。这种"即凡而圣"的生存美学,恰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宗教型文明的本质特征。

在方法论层面,莫著以"意象-意境-意蕴"三重解读框架,暗合传统诗学"言象意"的阐释体系。如解王维"空山新雨后",既训"空"字佛理渊源,又析"明月松间照"的画境构成,最终指向"随意春芳歇"的生命感悟,层层递进中完成从文字到文化的跨越。这种解读方式,既承继了朱熹《诗集传》的章句传统,又吸收了现代阐释学的理论精髓。

当代语境中,古诗教学常陷于应试化、碎片化困境。莫著以"人生读诗"替代"应试读诗",通过杜甫"星垂平野阔"的宇宙意识培养胸襟,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自信,使诗教回归"成人"本质。这种尝试,既是对朱熹《小学》蒙养之道的创新实践,更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式。

《教你读古诗》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建诗教与现代人生的精神联结。当孩子们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中读出奋进,在"野渡无人舟自横"里体味从容,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智慧便得以薪火相传。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最具启示性的路径——不是将古诗作为博物馆藏品,而是作为照亮现实人生的精神火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