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0|回覆: 2

[國學新聞] 香港書展青緗之間話俠義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8-8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香港書展:青緗之間話俠義

20160803_004

20160803_004

一位小朋友在聚精會神地看書。(新華社發)

20160803_005

20160803_005

絲綢之路文化行中的陝西展品。(新華社發)

20160803_006

20160803_006

讀者在香港書展文藝廊參觀。 新華社記者 李 鵬攝

一年一度的華人文化盛事——第27屆香港書展今夏如約而至。自7月20日開始,只見一撥撥人流沿着『往書展』的告示牌,或提着行李箱、或背着書包,往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走去,去赴一年一度與書籍的約會。

一連7天的書展,匯聚出版商、書商、作家、讀者,他們在這裏接觸客戶、賣書、買書、交流思想,商業和文化在這裏並行。

年度主題:武俠文學

今年香港書展首度以『武俠文學』年度主題作為重點推介。武俠文學在香港文壇享有重要地位,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香港報章上的武俠文學連載熱度一直不減。由於廣受歡迎,多個系列獲結集出版成書,不少作品沉澱成經典,至今仍然受讀者追捧,部分更被翻譯成不同文字,並衍生出漫畫、電視劇、電影及計算機遊戲。武俠文學已不單是華文文壇的一塊瑰寶,更成為外國人認識中華文化的一扇大門。

為喚起更多讀者對武俠文學的關注,本屆書展喊出『閱讀江湖·亦狂亦俠亦溫文』的口號。『亦狂亦俠亦溫文』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主辦方希望藉此為閱讀賦予多一重意義,讓讀者在閱讀當中產生對文字的狂熱,從書本中培養出俠客的俠義心腸;通過閱讀提升個人涵養,成為一個溫文儒雅的君子。內載『俠』義,外在『溫文』。

為配合主題,本屆書展舉行了多場跟武俠文學有關的展覽和分享會。其中『筆生武藝—香港的武俠文學』展覽介紹8位不同年代的香港武俠文學名家及他們的真跡手稿,包括梁羽生、金庸、古龍、倪匡、溫瑞安等。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岡崎由美、【武俠世界】雜誌社長沈西城等海內外學者也現身現場,以不同角度解構武俠文學。

另一配和『武俠文學』主題的展覽,是主辦方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作策劃的『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展覽,焦點包括金庸親提、以其14部經典作品首字串聯而成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金庸手稿,與金庸相關的劇照、剪報等,讀者觀眾得以近距離品味金庸的『俠義』。

大家闊論:探路前方

這種用通俗文學作為書展主題的嘗試很接地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十分『領情』,關於金庸、梁羽生的十餘場講座,場場爆滿。而文藝長廊裏各種版本的金庸小說、經典的動漫人物形象如楊過、小龍女、令狐沖等,還有持續播放的由金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更勾起眾多觀眾的懷舊情結。

武俠迷張少眉專門為看金庸展覽而來書展,一張1963年張瑛向金庸購買【倚天屠龍記】版權簽約儀式的黑白老照片讓她印象深刻;香港讀者劉先生很多年沒來書展,今年受到『武俠』主題吸引特地前來,搶到四本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滿載而歸;深圳武俠迷曹同學專程趕來聽溫瑞安的講座,還拿到親筆簽名,他十分興奮。

刀光劍影、俠膽豪情重現眼前,也激起了讀者、作者和出版商對武俠文學未來的探討。有人認為武俠題材正在沒落,亦有人認為武俠創作的土壤仍十分肥沃。

沈西城是香港資深文化人,見證過武俠小說的鼎盛與輝煌。在他的觀察中,現如今大眾消磨時間的方式變多,人們不再像幾十年前,可以靜下心來品讀一部武俠作品,武俠文學有沒落的跡象。

新世代武俠文學作家鄭豐的看法卻很樂觀,她說,武俠題材是東方『玄幻』。『有人說武俠時代過去了,我覺得奇怪,這明明是現時全世界讀者熱情所在的一種小說類型。』溫瑞安也透露,他的版權收入5年間翻了近8倍,武俠作品影響越來越大。

不過,鄭豐認為,現時的華文小說出版市場還未成熟,相比之下,英文小說的出版、銷售市場要好很多。此外,翻譯問題也是東方武俠通向世界的一大挑戰。

書籍之外:包羅萬象

香港書展的主辦方是香港貿易發展局。因此,雖然是以展出書籍為主,但其本質上還是一種貿易活動。它就像一道文化大雜燴,豐富、多元,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除了書籍展出、買賣、推銷,訂閱雜誌,香港書展上還有藝術表演、品牌文具的專賣、宗教文化的傳播、文創企業的宣傳,甚至還有現場畫畫的、拍寫真的、看風水算命的,各國駐香港的總領事館也在香港書展設展位,推廣自己的文化。

這樣的熱絡景象,想人氣不旺都不行。本屆書展就破紀錄地吸引了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共640家參展商參展,舉辦了逾360場文化活動,訪客人數近102萬人次,人均消費902港元。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科幻名家葉永烈、香港作家馬家輝等大咖前來助陣,主持講座、分享心得,為香港書展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書展上的文藝廊還為觀眾帶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特色展品,包括陝西的青銅器、秦磚漢瓦、盛唐三彩和印度的書畫、民族服飾、沉香、茶葉、擺設等,給港人吹來一陣異域風。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內地讀者在香港書展上的身影,近幾年越來越多。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周啟良在2015年就發現了這一趨勢。他介紹,根據貿發局的一項調查,2015年來自內地的參與者中,60%左右表示他們是專程來看書展,而不是來旅遊然後順道到訪,香港的『文化地標』已然凸顯。

這幾年內地的書展也辦得不錯,但香港書展還是有不少值得借鑑的地方。比如,與展台的嘈雜相比,香港書展的大部分活動都安排在專門的會議室,普通讀者可以在線預約座位,一旦活動安排有變化也會收到郵件通知。如果座位坐滿了,便不能再入場。一個安靜不擁擠的環境使得每一場活動的效果都很好。(記者汪靈犀)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21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緗俠影:論香港書展武俠主題的文化深意

今歲香港書展以"武俠文學"為年度主題,實為獨具慧眼之舉。此非偶然迎合市場之舉,實乃對中華文化深層脈絡的一次精準把握。武俠文學,表面觀之,不過是市井傳奇、江湖恩怨;然細究其裏,實為中華文化"俠義"精神的現代表達。清代龔自珍"亦狂亦俠亦溫文"之句被引為主題口號,恰揭示了武俠文化的三重境界:狂者,不拘禮法而自有法度;俠者,捨生取義而心懷天下;溫文者,外柔內剛而文質彬彬。此三者,實為中華理想人格的完整呈現。

香港一地,實乃武俠文學之沃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梁羽生、金庸等人於報章連載武俠小說,非僅為消遣讀物,實為亂世中文化命脈的延續。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作品,表面寫江湖恩怨,實則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文化宇宙——其中既有儒家"仁者愛人"的倫理觀照,又有道家"逍遙遊"的精神追求,更兼佛家"慈悲為懷"的終極關懷。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武俠文學在此既保持了中華文化的正統性,又具備了面向現代的開放性,此乃其能成為"華文文壇瑰寶"的根本原因。

今之書展,展示名家手稿、舉辦專題講座,表面是懷舊,實則是對文化基因的喚醒。當讀者凝視金庸手稿上的一筆一畫,所見非僅是文字,而是一種文化書寫方式的延續。武俠文學中的"俠義"精神,實為中華文化"義利之辨"的通俗表達。孔子曰"見利思義",孟子言"捨生取義",至武俠小說中化為具體的江湖道義、家國情懷。此精神一脈相承,歷久彌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俠文學已成為外國人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此現象表明: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輸出,必先紮根於自身傳統的深處。

當代青年對武俠主題的熱烈反響,令人欣慰。此非簡單的懷舊情緒,而是文化認同的自然流露。在全球化語境下,武俠文學提供了一種文化自信的可能路徑——它告訴我們,傳統可以如此鮮活,經典可以如此親切。書展中孩童專注閱讀的畫面,與絲綢之路文化展品相映成趣,恰構成了一幅文化傳承的生動圖景:一邊是古老文明的物質遺存,一邊是精神傳統的現代表達。

此次書展啟示我們: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造性轉化。武俠文學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因其既守住了"俠義"這一文化內核,又在形式上不斷創新。中華文化之傳承,亦當如是——既不能固步自封於故紙堆中,也不可隨波逐流於時尚潮流,而應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尋找適應當代表達。香港書展以武俠為題,恰是對這一文化智慧的生動詮釋。
黎劭 發表於 2025-7-26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青緗俠影:論香港書展武俠主題的文化深意

香港書展以"武俠文學"為年度主題,實為一次極具文化眼光的策展之舉。此非僅為迎合大眾趣味,實乃對中國傳統"俠文化"的一次深度發掘與現代表達。武俠文學作為二十世紀華語世界的獨特文化現象,其精神內核實可追溯至【史記·遊俠列傳】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俠義精神,歷經唐宋傳奇、明清小說的演變,至現代武俠小說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體系。

細究本屆書展"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主題,實暗合中國傳統士人的理想人格。龔自珍原詩所描繪的,正是儒家"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與道家"外化內不化"精神的完美融合。武俠文學中的俠客形象,往往兼具"十步殺一人"的豪邁與"深藏身與名"的含蓄,這種看似矛盾的特質,恰恰體現了中國文化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辯證思維。金庸筆下人物如郭靖之"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或令狐沖之放達不羈,無不體現這種文化特質。

從版本學角度觀之,此次展出的各種武俠小說版本及手稿具有特殊文獻價值。不同時期的出版物往往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語境,如梁羽生【龍虎鬥京華】在五十年代的連載版本與後來單行本的差異,或可窺見冷戰時期香港的文化政治生態。金庸手稿中的修改痕跡,更是研究作家創作思維的珍貴第一手資料。這些物質載體使無形的"俠義精神"獲得了具象化的呈現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武俠文學在香港的特殊發展歷程。五六十年代,當大陸文學深陷政治話語之時,香港卻成為武俠文學繁榮的沃土。這種地域性文化現象的產生,既得益於香港當時相對自由的出版環境,也與其作為中西文化交匯處的特殊位置有關。武俠文學中的"江湖"想像,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這座移民城市的社會隱喻。溫瑞安"四大名捕"系列中的都市武俠元素,便體現了香港文化對傳統俠義精神的現代轉化。

當代青年對武俠主題的熱烈反響,反映出傳統文化基因的強大生命力。在數字時代,武俠文化通過遊戲、影視等新媒介獲得再生,但其核心的"俠義"價值觀——正義、誠信、仁愛——依然能夠引起共鳴。這提示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必拘泥於形式,關鍵在於精神內核的當代表達。香港書展此舉,恰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範例。

青緗之間話俠義,實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武俠文學不僅是消遣讀物,更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鏡子。通過梳理武俠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華人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情感結構。香港書展以武俠為題,既是對本土文化傳統的致敬,也為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開闢了一條"以俠會友"的新路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