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2|回復: 1

[儒学动态] 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 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6-17 18: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 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 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孔子画像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为后人所景仰,其人格修养的典范意义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精神修养的历程及其方法对我们现代人修养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自身精神修养历程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回顾一生的学习历程,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那么经由这十五年学习才达到的立,具体是什么含义呢?其一,通过对古代典籍的长期学习,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了立得住脚的观点;其二,立于礼不仅意味着熟悉礼典,还意味着可以在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政治的各种具体情况中灵活恰当地用礼、行礼、循礼。

孔子学礼以至于能立,与他多闻多见、择善而从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有关。〖论语述而〗篇载: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此处作,朱熹理解为作事,自然也包括用礼、行礼。孔子自己也持躬行多闻多见、谦虚请益的学习态度,例如,〖乡党〗篇记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礼记曾子问〗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情况。

礼是一种实践智慧,学礼的目的是为了立于礼,是成就君子人格一个必要的方面和阶段。礼是一种分别,这种分别背后是一整套人伦价值观念,选择如何遵循、使用何种礼仪背后是对价值观念的选择。周文疲弊之下,当下应当重构、重振的是何种价值观念呢?又经过十年,孔子四十不惑。〖论语宪问〗篇记载了相关情况。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不惑当属知者,朱熹解释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一个人对事物之理有着深入的洞察,明达智慧,就不会迷惑。而对于孔子来说,对事物之理的体认并非是对纯粹知识的追求,而应当是对人伦价值、现实人生之理的体认与认识。孔子说: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知并非好学,对于纯粹知识的求索必须以人伦价值的习得为范导,穷高极广而无所止(朱熹注语)的知识求索反而会给君子修养带来障蔽。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和知识论的态度,孔子主张知应有所止。〖论语〗对此也有记述。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鬼神、死亡不可见闻觉知,无须从纯粹知识意义或哲学意义上去求索,对于现实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用力于人道之所宜(朱熹语)。尽管孔子并不主张弟子们去钻研对鬼神本身的知识,但他却十分重视如何通过敬鬼神慎终追远,从而使得民德归厚的道德教化功用,这一对鬼神之知的态度最能反映孔子知论关注人伦现实的价值倾向。从〖论语颜渊〗篇可管窥一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孔子认为,智慧主要体现为能知人,能识别出正直的人与邪恶的人,并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其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从而使得邪恶的人正直起来。并且,孔子主张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认识一个人的本性。

不管是知人还是学礼,这种认识还是外在的,随着年岁日长,经历的人生困境愈多,到五十岁时,孔子认为,自己对于命运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理解命运,便算不得上是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尽管对于人生命运的体认、理解、思考是如此得重要,但孔子很少谈论命运。〖论语子罕〗篇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人生随处都有偶然,充满着变易,即便能立于礼、不惑于人,人生仍不免坎坷,也许正因为命运的不可测,所以孔子很少谈论。知天命并不意味着对命运这一论题的各种解释,对于人生诸种境遇能安之若素便可算作是知天命的人,知不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的肯认。纵观孔子一生,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可是孔子始终保持恬淡乐观的心境,坚持宣扬自己的仁义之道。庄子赞颂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称颂孔子为理解了命运的得道者。

知天命意味着获取了宇宙的量度,自此之后,重新审视纷纷扰扰的人间是非,不论听什么都顺耳了(六十而耳顺),此时心量广大,涵容一切,外在的是非毁誉听起来不再刺耳,不会在心里掀起波澜。到了七十岁,放纵自己的欲望,一言一行却不再逾越任何礼仪规矩,自适适人,顺人顺己,自在无碍,即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综上所述,如庄子所论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孔子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敬仰、学习的人格典范,与他不断地反思自我、修养自我是密不可分的。就此论之,修养是一个过程,修养的过程与生命的历程相伴随,修养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是充盈生命的一种内在需要。修养作为与生命相伴随的一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青少年阶段,修养主要体现为对礼仪规范、社会规范的遵循、学习与理解;随着年岁渐长,修养主要体现为对礼仪背后价值观的反思与坚守;当人们渐入老境,修养的关注点开始从具体的社会层面转移到对命运的形上之思,对人事是非的超脱,对精神自由的关切与体认。这一修养历程的特点启示着我们:一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宣传修养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格修养应从小处着手、从具体的行为规范开始,从形下到形上,如老子所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修养最高境界达成之后,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仍体现于日常的言行之中。

修养应注重知行合一,在人生实践中反思自我,获得智慧,与此同时,又把这一体验到的人生智慧运用于人生实践。学于礼而立于礼,知人而不惑,经历穷通而后理解命运,孔子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建构其思想体系,在屡经挫折后仍不断地寻找机会参与政治实践,孔子的修养论蕴含着对人生智慧的探寻,而他对智慧的探寻又有着强烈的实践品格,抑或说,孔子的知就是行 的总结,行是知的体现。

原标题: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4-18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精神历程中的知行统合之道》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历程,实为一部知行互证的修养学典范。这段自述不仅勾勒出圣人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更深蕴着"即知即行,知行相发"的实践智慧。今试析其要义:

一、志学而立:知行互证的奠基
"三十而立"非指静态的知识积累,而是通过"多闻择善"与"每事问"的谦逊实践,达到"立于礼"的境地。朱熹《集注》谓:"立,谓所学经有得而能固守也。"此"固守"非墨守成规,乃是在"入太庙每事问"的实践中,将典章制度内化为行为准则。孔子问礼老聃、考校三代之礼的记载,正体现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功夫。

二、不惑知命:价值理性的觉醒
"四十不惑"阶段,孔子确立"仁智勇"三达德的修养纲领。值得注意的是,其"知者不惑"特重人伦日用之知,与希腊哲人追求纯粹理型之知迥异。《论语》载"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等语,揭示儒家知识论的根本特征:知识必以人伦实践为归趣。程颐解"不惑"谓:"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这种确定性来自长期"下学而上达"的实践体认。

三、耳顺从心:道德自由的实现
"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的超越境界,实为知行高度统一的化境。王阳明《传习录》解此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这种自由并非突破规范,而是通过长期"克己复礼"的实践,使外在规范与内在意志达成完美和谐。正如孔子自道"我欲仁,斯仁至矣",最高阶段的知行关系已消弭主客对立,达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圣贤境界。

今人研习孔子精神历程,当明三个要义:其一,学问须以实践为检验,如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实践转向;其二,知识追求当以人伦价值为纲维,避免"穷高极广而无所止"的知识异化;其三,终极自由来自对道德律令的自觉体认,此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现代启示。

孔子之道,归根结底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智慧。在知识爆炸的当代,我们更需重温夫子"知止而后有定"的教诲,在知行互证的修养路上,寻回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
许佬 發表於 2025-4-28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知行之辨"的实践智慧与当代启示》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历程,实为中华文明最精要的知行哲学纲要。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实践体系,其核心在于"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考"三十而立"之"立",郑玄注为"立于礼",朱熹释为"有以自立"。细究之,此"立"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知识体系之立,通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为政》)的严谨态度,建立经得起推敲的学术见解;其二为行为准则之立,将《周礼》《仪礼》的规范内化为处世标准;其三为价值判断之立,在"礼崩乐坏"的变局中确立"克己复礼"的精神坐标。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实践,正是知行互证的典范——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四十不惑"阶段展现的认知论尤为深刻。孔子所谓"知者不惑",非指对客观世界的全知,而是对"人道之常"的彻悟。在《雍也》篇"敬鬼神而远之"的论述中,可见孔子将认知范畴明确限定在"生人之事"。这种"实用理性"(李泽厚语)的认知取向,与西方纯粹理性传统形成鲜明对比。程颐解此曰:"知有所止,然后能无所惑",正是对孔子认知边界意识的精准把握。

至"五十知天命"阶段,孔子的知行观达到新高度。《论语》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阳货》)的体认,将道德实践提升到宇宙论高度。此时之"知"已非单纯认知,而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行"亦非机械循礼,而是"与天地参"的自觉实践。朱熹以"事物当然之理"解"天命",可谓得其三昧。

考诸当代,孔子知行观有三重启示:其一,知识获取当以德性培养为归旨,警惕"信息过载"导致的价值迷失;其二,实践智慧需在具体情境中锤炼,如孔子"无可无不可"(《微子》)的权变智慧;其三,认知边界意识对治现代人的"知识焦虑",《大学》"止于至善"的训诫尤具现实意义。

孔子精神历程揭示的终极智慧在于:真正的知必导向行,切实的行必蕴含知。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不仅是儒家心法要义,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穿越信息迷雾的精神路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归孔子"下学而上达"(《宪问》)的实践智慧,在知行互证中安顿生命。
邹至 發表於 2025-4-29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的知行观与精神修养次第》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历程,实为儒家知行哲学的完整呈现。这段自述非仅个人成长记录,更揭示了道德实践与认知发展的辩证关系。今试从经学角度阐发其要义。

"三十而立"当从三方面理解:其一,郑玄注"立于礼"谓"能执礼立身",此"立"非仅知识积累,而是将《周礼》《仪礼》内化为行为准则。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实践态度,恰印证《礼记·学记》"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之训。其二,考《论语》中"立"凡十二见,多与"权变"相关,如"可与立,未可与权",说明"立"包含对礼制精神的动态把握。其三,马王堆帛书《要》篇载孔子"老而好《易》",可见其"立"乃持续发展的过程。

"四十不惑"涉及儒家知识论的核心问题。《荀子·解蔽》云"知有所合谓之智",孔子之"不惑"非谓全知,而是确立价值判断标准。朱熹《集注》引程子"明足以烛理"之说,需结合《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互文见义。孔子拒答樊迟问鬼神、季路问死,正体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的认知边界——将认知聚焦于"民之义"的实践领域。

"知天命"阶段尤值深究。帛书《二三子问》载孔子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与《论语》"五十以学《易》"相印证。此"知"非被动认知,而是《孟子·尽心上》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体认。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种"知"的最高实践。

考《春秋》三传,可见孔子晚年思想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这并非取消规范,而是达到《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境界。上博简《孔子诗论》载其论《诗》"思无邪",正是这种内在规范与外在行为高度统一的体现。

当代人研习此道,当注意三点:其一,孔子的"知"始终以"行"为归趋,此即《尚书·说命》"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现代启示;其二,精神修养呈阶梯式发展,各阶段不可躐等;其三,"礼"的实践智慧对构建现代礼仪仍有镜鉴价值。读《论语》若能于此等处着眼,方得圣贤立言之真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