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6|回复: 2

[乐器]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6-1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

图为余氏家族铜鼓十二调两代传承人。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

“铜鼓十二调”传承人千年铜鼓调古为征战今祈福

图为余氏家族收藏的铜鼓。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传承人余雁伟告诉中新网记者,政府已开始鼓励铜鼓十二调入校园,更多青少年将有机会学到这项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这也打破千年来家族传承的传统。

2006年5月,贞丰县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永占、余端学、余雁伟、岑兴顺、余天国等。

铜鼓十二调主要流传在贵州省贞丰县、镇宁自治县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越来越有清晰的认知,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越来越多的支持。余雁伟说,文化遗产只有人人参与保护,保护成果才可能人人共享。

铜鼓十二调又称铜鼓十二则,鼓谱是由十二段核心谱式组成。在整体上结构规模较短小,最短一则有18小节,最长一则有38小节,全曲共347小节。鼓谱音符排列较稀疏、单一,节奏舒缓,有二分音符的延音、增时。

布依族每逢重大节庆或老人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击鼓仪式。余雁伟说,铜鼓十二调主要表达了一年十二个月中,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根据季节的不同,表现娱乐、春耕、种植、施肥、栽秧、割草、放牛、丰收等内容。

余雁伟告诉记者,铜鼓十二调主要是家族式的传承和流传,因家族的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也有所区别,但总体结构上基本一致。

铜鼓分雌雄,对门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据相关部门考证是唐末年间传下来的,通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重达23公斤,鼓面上的花纹已经模糊。余氏家族铜鼓十二调传承人、余雁伟的父亲余端学说,铜鼓上的花纹有着特殊的含义,中间十二角星形图案代表十二地支,鼓面边沿有四个小突起,代表年月日时四柱,这是余氏铜鼓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有密码。

我们余氏家族中这个鼓是老辈人传下来。据老人们说,这是那个时候的战鼓,战争用的,最多时可60人同击60面铜鼓,以壮军队声势。余端学解释。

老人所说的战鼓说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在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铜鼓被作为战鼓而制。南征胜利后,布依族认为胜利是因为有了这战鼓,故把这鼓叫做安您,汉语就是胜鼓的意思。

如今,已经远离了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日子已经远去,战鼓早已成为布依族村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的重要祭器,布依族相信击打铜鼓祖先就会下凡一起欢度节日,保佑子孙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无论说它是战鼓还是祭器,都可见其在布依族中的神圣地位。

近年来,黔西南州及贞丰县高度重视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音乐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投入了大量资金,建造了者相三岔河铜鼓文化广场、县城丰茂铜鼓文化广场。并建立了纳秧村、对门山村等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生态保护村;成立了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表演队,排演了《铜鼓十二调》、《铜鼓舞》、《丰收舞》等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布依族铜鼓音乐、舞蹈节目,并在每年的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及布依族古歌大赛等民族节庆赛事活动中展演。

铜鼓的调子千年不变,依然保存着古老的传统,但作用却发生了变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保护自己文明的同时,也在为子孙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余雁伟充满期待地告诉记者,民族传统技艺进校园,这是传承的希望,自己一定要努力突破传统观念,发扬光大祖先的技艺,让这门手艺一代代流传下去。(完)

范尼 发表于 2025-6-21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鼓十二调:从征战金革到文化薪传的千年嬗变》

铜鼓十二调作为布依族活态文化基因库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音律体系的完整性,更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农耕文明的时间编码系统。余氏家族所藏唐代铜鼓的纹饰密码——十二角星象对应地支、四柱象征时空维度,实为上古天文历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器物上的独特呈现,这与《周礼·考工记》"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的礼乐制度形成跨时空呼应。

从军事功能到民俗仪轨的转型,正是铜鼓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明代"调北征南"时期战鼓功能的记载,与《礼记·乐记》"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的军事用乐理论相契合;而现代祈福仪式的转化,则暗合《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礼乐教化思想。这种功能嬗变并非简单的用途更迭,而是礼乐精神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应性重构。

铜鼓十二调347小节的音律结构具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特征。其二分音符的舒缓节奏,恰是《吕氏春秋·古乐》所述"质而不文"的原始乐风遗存;十二则对应农事周期的编排方式,则与《诗经·豳风·七月》的物候叙事异曲同工。余氏鼓谱中18-38小节不等的段落设计,实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节律的声象化表达。

当下"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创新,本质是《孟子·尽心下》"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的现代实践。打破家族秘传的局限,并非削弱文化本真性,而是效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化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铜鼓在贞丰县形成的跨县域文化圈,恰如《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的礼乐共同体,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地域认同,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社会基础。

铜鼓纹饰的模糊与鼓调的清晰传承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器物虽会朽蚀,但文化基因可通过音声体系永续传递。这提醒我们,非遗保护当如《周易·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其传承方式不妨"与时偕行"。余氏家族千年守护的不仅是具象铜鼓,更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礼乐精神。
姜安之 发表于 2025-7-1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鼓十二调:从征战之器到文化基因的千年嬗变》

贵州省贞丰县余氏家族所传承的铜鼓十二调,实为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民族史诗。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独特的音乐形态,更在于承载着布依族先民"以器载道"的哲学智慧。铜鼓由征战之器演化为祈福之具的历史轨迹,恰是中华礼乐文明"化干戈为玉帛"的生动写照。

考铜鼓形制,余氏所藏唐末雄鼓极具典型性。鼓面十二角星象应天时,四柱凸起法地道纪,此乃《周礼》"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遗韵。鼓谱347小节分应十二月令,其二分音符的绵长延音,暗合《乐记》"大乐必易"的美学追求。这种将天文历法、农事周期熔铸于音律的创造,实为"观物取象"思维在音乐领域的杰出实践。

铜鼓十二调的传承谱系尤值深究。余氏家族"战鼓说"与明洪武调北征南史实相印证,六十面鼓齐鸣的记载,令人想见《左传》"金奏《肆夏》"的磅礴气象。而今鼓调内容转为表现春耕秋获,恰是《周易》"
神武不杀"思想的现代回响。这种从军事符号到生活仪轨的功能转化,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调适能力。

当前"非遗进校园"的举措颇具深意。《礼记·学记》云:"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将封闭的家族传承转化为开放式教育传承,既符合《孟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文化共享理念,又暗合古代庠序"以乐化人"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家族鼓调的差异性保存,正体现了《诗经》"
殊途同归"的文化多样性智慧。

建议保护工作当以"三重境界"推进:其一考镜源流,建立鼓谱与布依古歌的互文研究;其二活化传承,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演绎形式;其三跨界融合,探索铜鼓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转化应用。如此方能使千年铜鼓在当代奏响新声,真正实现《尚书》所谓"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文化传承理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