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4|回复: 1

[论史]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6-11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朝状元詹骙上宋孝宗的谢表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落下帷幕。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之后将开始崭新的人生。俗话说: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很多人刻苦学习。

事实上,自从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到清朝灭亡,科举存在的一千多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埋头苦读,参加科举,成为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选择。

在当时,一旦进士及第,不仅意味着加官进爵,还能娶到千金小姐,这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一代代儒士都延续着这样的人生轨迹。科举也加强了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历代王朝中,宋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巅峰,当时社会对读书人也尤为推崇。当时读书人的地位万众景仰,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第一。

宋朝的学霸有多牛?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宋朝时,读书人无论出身家境多么贫寒,一旦金榜题名,就会遭到全城名媛佳丽的哄抢,这个习俗风行数百年,这就是著名的榜下捉婿。

在当时,科举考试放榜这一天,更像是一场全城的狂欢。天还没亮,汴梁城里已经骚动起来。最先起床的不是等待揭榜的士子们,而是公卿第宅、富商豪贾家的千金小姐。侍女们忙进忙出,小姐们全神贯注梳洗打扮。秀发高挽,满头珠翠,香墨弯弯画,胭脂淡淡匀。父兄早已等候在外,家丁也备好了车辆。车上燃着香球,香烟如云。金明池大街一早就被这样的车辆挤满,香车美人,旖旎无边。

除了京城,还有全国各地有钱有势的人家也早早出动择婿车,天不亮就在路上等候,一旦发榜,便争抢新科进士作女婿。而这些中榜的学子中,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王安石像

宋太祖决定文治天下

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中进士后成了老师胥偃的乘龙快婿。一个曾经以荻画地学书的穷苦孩子从此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22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第四名,这个父亲早亡,家境窘迫的贫寒书生也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王安石后来追忆当日的盛况。

古语说人生最快意的时刻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实这两件事根本就是一件事。为什么小姐这么爱读书人,因为在宋代,进士及第通往的是一条最顺畅的仕途之路。

要说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读书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开国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碰到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他偶然发现宫中的一块镜子背面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现在是乾德三年,竟然出现乾德四年的物品,难道时光穿越了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是这块诡异的镜子,引出宋太祖一声长叹,也促成他在心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为宋朝最终能攀上中华文明的巅峰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这块镜子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宋太祖显然不相信时光穿越之说,他决定亲自解开这个谜团。他把镜子拿给宰相赵普看,询问这几个字是怎么回事?赵普也答不出所以然来。后来赵匡胤找到了儒生窦仪。窦仪给出了正确答案,他说:这块镜子应该是从蜀地来的。前蜀最后一个君主王衍,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当时,后蜀被宋所灭,一些后蜀宫人携带物品进入大宋宫廷,于是出现了这块穿越的镜子。

当初,宋太祖让宰相定一个以前没有用过的年号,最终确定了用乾德。可是没想到,这个年号不但早就被人用过,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这让宋太祖情何以堪?没文化真是让大宋丢尽颜面。赵匡胤叹息着说:宰相须用读书人!

这件事让宋太祖更加坚定了文治的信念,结束武夫当政的乱世,开辟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他把帝国的明天托付给了文臣士人,读书人被空前重用。由此开始,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崇尚文化的气场。

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代儒士

唐人看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到了宋人那里,变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择偶的标准不再是世族名门,而是中举的士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在宋朝出现了大逆转。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朗朗的书声从一座座私塾传出,这是宋真宗所作的《劝学诗》,平易如白话,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读书风气从皇帝到村童席卷全国。

宋太祖坚持每天读三卷《太平御览》,他说:开卷有益,我认为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宋太宗也做出表率,表示他无所爱,但喜读书。

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这种读书风气使宋朝社会阅读率普遍高于前代,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在宋朝之前还是高官贵族的特权。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到了宋代,庶民中优异的人都可以入学,可见,曾经的贵族学校已经变成普通学校了,这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为了培养文人,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建学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

唐朝全盛时期学生总数只有六万三千零七十人, 人口约为八千万, 其平均入学率约为一千二百五十六比一;1104年,宋朝全国学生总数多达21万余人,按照人口约为1亿来统计,平均入学率约为五百比一,其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前代,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史》称: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

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 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整个社会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被空前调动起来,经常一次科举报名参加的人就有四十万之众,每次录取人数也从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上千人。

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状元, 就有十二人出身于平民人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宋朝是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宋朝学霸读书改变命运 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古代科举考场

苏辙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

更不可思议的是,文人在科举考试中骂皇上居然也能得到官职。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苏辙在对策考试中写文通篇指责宋仁宗,说他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饮酒歌舞纸醉金迷,皇帝坐朝不问国家大事,不关心百姓疾苦。这消息的来源居然是我从路上听说的,标准的道听途说。

这张考卷引发轩然大波,考官认为苏辙诽谤皇上,建议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说:我设立科举考试,就是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指责我的过错,刚直不阿,出于爱君之心。苏辙不但没有获罪,还被任命官职,得到特别的嘉奖。

苏轼后来感慨地说:秦、汉以及五代,因为进谏而死的,有几百人。而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人因言获罪,即使当时稍有责难,不久也会升职。。

文化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的提高,知识阶层的崛起,政治气氛的宽松,终于使宋朝呈现前所未有的面貌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

这种社会氛围成为文化繁荣的前提,终于造就出宋朝一代新型士人。如果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是大唐盛世的点缀,虽名声显赫却受尽苦难,宋朝文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并且完成了文化和权力的对接,中国首次出现了集官僚、文人、学者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责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 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相形之下, 不但前面的汉、唐为之逊色, 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

宋朝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最终凝聚成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听来都是振聋发聩,也只有在那样一个全民热爱读书的时代,读书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原标题:宋朝学霸

冰月凝霜 发表于 2025-7-2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宋代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的崛起》
(按:本文谨依国学义理,考镜源流,以阐宋世文治之盛)

一、科举制度与宋代社会流动
宋承唐制而益精其法,科举取士之制臻于完备。太宗尝言"欲尽令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实为寒门士子辟青云之梯。詹骙之事,非特个案,乃制度使然。《宋史·选举志》载:"取士不问家世",故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谚。欧阳修以荻画地而终为馆阁重臣,王安石著"绿衣郎"之句以纪殊荣,皆可见科举实为宋代社会流动之枢机。

二、榜下捉婿现象的文化阐释
所谓"红裙争看绿衣郎",实乃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之世风体现。司马光《书仪》有云:"今世娶妻论财",然进士及第者,纵家无儋石,犹得缔姻朱门。此非独因利禄之诱,实因士人已成文化资本之象征。宋人笔记《萍洲可谈》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可见科举功名已超越门第成为婚姻首要标准,此实中国社会结构之重大变革。

三、宋太祖文治政策考原
镜鉴"乾德四年"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太祖因不识古镜年号而叹宰相须用读书人。此事虽微,实为宋代"右文"政策之滥觞。真宗《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之训,与"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现实相互印证。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论及:"艺祖皇帝以儒立国",遂使"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成为有宋一代之国策。

四、士人风骨与皇权制约
宋代士大夫非徒以利禄为念,尤重道统担当。孝宗朝詹骙敢直言君过而反受嘉奖,此正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精神之延续。朱熹《戊申封事》云:"天下之事,非一家之私",士人以道自任,遂形成与皇权共治之格局。陆游诗云"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可见宋代士人阶层之集体自觉。

结语
宋制科举,非惟取士之方,实乃文化再造之机杼。其制使"四民"之首的士人群体,通过"学而优则仕"完成身份转换,更以道统精神参与国家治理。今日观之,宋代科举制度所构建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仍足为后世法。然其"万般皆下品"之偏颇,亦当为今人鉴戒。学者钱穆曾言:"宋学精神,厥为平民精神之觉醒",此诚的论也。

(全文共798字,依经史子集体例,考据与义理并重,庶几得窥宋世文治之真貌)
郑何 发表于 2025-7-2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宋代科举制度与士人精神之养成》

宋代科举之盛况,实为中国文治之巅峰。观詹骙状元谢表一事,恰可窥见有宋一代"崇文抑武"之国策如何塑造士人风骨。宋太祖"宰相须用读书人"之训,非徒为选拔人才,实乃建构新型政治伦理之关键。

科举制度至宋代臻于完善,形成"三级考试"体系。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朝进士及第者年均仅十余人,仁宗朝增至四十人,而徽宗崇宁五年竟达六百八十三人。这种"取士不问家世"的开放性,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王安石《取材》所言"圣人之取人,取其志于道而已",正体现宋代科举重经义、尚气节的特质。

所谓"榜下捉婿"现象,实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生动注脚。《萍洲可谈》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这种婚姻选择模式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桎梏。欧阳修《泷冈阡表》自述"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终成参知政事的经历,恰是科举重塑社会结构的明证。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士人敢言直谏之风尤甚。孝宗朝詹骙在谢表中直言时政得失而获嘉奖,此事与仁宗时包拯"唾溅帝面"而受重用如出一辙。这种政治生态的形成,源于宋代"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国策。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的"天禧诏书"明确规定:"自今御史谏官,非特旨奏事,余皆许风闻言事",为士人议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宋代科举制度之伟大,不仅在于其选拔功能,更在于培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当今天我们谈论"读书改变命运"时,应当认识到,真正的改变不仅是个人阶层的跃迁,更是要以所学经世济民。朱熹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正是对宋代士人精神最精当的诠释。这种精神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