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5|回覆: 0

[論史] 橫掃匈奴的衛青去世後 他的家族爲何迅速垮台?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11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橫掃匈奴的衛青去世後 他的家族爲何迅速垮台?

橫掃匈奴的衛青去世後 他的家族爲何迅速垮台?

資料圖

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將軍衛青病逝,諡號爲烈侯。在上古文獻中烈是光明、顯赫,有宏偉、浩大之意。以此表彰了衛青軍功卓越、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衛青對衛氏家族,乃至太子(衛青的外甥)的命運都有著重大影響。衛青走過了一條上升、圓滿的人生軌跡,然而,他的後代卻沒有能繼承他的功業,也沒有能繼續他的輝煌人生經歷。

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述,衛青有三個兒子:衛伉,衛不疑和衛登。衛青在漠南打敗右賢王之後,漢武帝爲表示對衛青的特殊嘉獎,冊封了這三個尚爲孩童或在襁褓之中的幼子。衛伉被封爲宜春侯,衛不疑被封爲陰安侯,衛登被封爲發乾侯。最早,衛伉犯法而丟掉了宜春侯爵位,因衛青娶了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衛青去世,衛伉才能繼承衛青的封國,繼續做了長平侯。6年之後,衛伉犯法而失去了這個爵位。衛不疑和衛登都因交供宗廟祭祀用的金子不合格,丟了爵位。衛青的後代雖然生來富貴,但由於沒有建立功業,從而沒有能力保持高貴的社會地位。

【資治通鑑】卷二二記述了漢武帝與衛青、太子之間的故事。當初,漢武帝在29歲時才生了太子,這是武帝第一個兒子,自然非常喜愛。隨著太子一天天長大,武帝觀察到太子個性仁慈寬厚、謙和,似乎沒有自己那樣精明強幹,因此感覺有些遺憾和失望。後來,武帝的其他幾位夫人陸續爲他生劉閎、劉旦、劉胥和劉髆幾個皇子。

皇后和太子覺察武帝對他們母子的逐漸疏遠,開始常常陷入惶恐不安之中。武帝知道後,讓衛青向皇后、太子轉達:我朝很多大事都還處於草創之中,周邊外族對我們侵略不斷,朕不得不對內厲行改革,對外大力征伐;否則後代子孫治理政務沒有法度可以遵循,國家也沒有真正的太平局面。因此,朕在位期間百姓十分勞苦,但是,後代子孫繼續像朕這樣做,就等於重蹈了亡秦的覆轍。太子性格沉穩仁厚,這正是守成之君所必須具備的品格,保持國家的穩定與安寧沒有人能勝過太子了!聽說皇后和太子有不安之意,請你把朕的意思轉告給他們。

武帝特意請衛青做中間人,顯然是有深意的。與其說,他這些話是在安慰皇后、太子,不如說,他主要是爲安慰自己這位戰無不勝的大將軍。這位在戰場上敵人不可戰勝的大將軍,是西漢以強盛帝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重要因素。

以武帝的雄才大略面對仁弱的太子自然是不滿意的,他在安慰太子的同時,似乎也在安慰、說服自己,也許有衛青的輔佐與支持,太子可以擔負得起自己身後的這大片錦繡河山的安寧與穩定。

然而,天不假年,威名赫赫的大將軍在五十歲左右就逝世了。在衛青去世之後,朝中的奸佞大臣看到太子失去了這個堅強的後盾,開始肆無忌憚地陷害太子了。太子被迫起兵自衛,後來兵敗自殺。

衛青在世的時候,連漢武帝都主動維護太子以安定大將軍之心,其他人更不敢構陷衛家和太子。衛青封侯之後,衛氏家族開始興起,衛家有5人封侯。然而僅僅維持了24年,5個侯爵被剝奪,衛氏家族再也沒有封侯的了。到了征和年間,太子兵敗自殺,衛氏家族也基本覆滅了。

付巧 發表於 2025-8-2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氏家族興衰與西漢中期政治生態】

衛氏家族之興衰,實爲西漢中期政治生態之縮影。太史公曰:"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史記·佞幸列傳】)此語道破衛氏崛起之關鍵——外戚身份與個人才能之結合。然其衰敗之速,實有更深層之政治邏輯。

一、軍功貴族與制度性保障之缺失
衛青三子之封爵,乃典型"襁褓封侯"現象。元朔五年(前124年)漠南之戰後,武帝"封青子伉爲宜春侯,不疑爲陰安侯,登爲發乾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此非常制,實爲軍功賞賜之延伸。漢代列侯制度本有"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漢書·百官公卿表】)之制,然缺乏世襲保障機制。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奪爵"事件中,衛不疑、衛登皆因"酎金不如法"失侯,此實爲武帝削弱軍功集團之手段。班固云:"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粵之害,即位數年,嚴助、朱買臣等招徠東甌,事兩粵,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漢書·食貨志】)可見中央財政壓力實爲削爵重要動因。

二、外戚政治之雙重性
衛青之特殊地位,在於其兼具"大將軍"與"外戚"雙重身份。征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前,武帝對衛氏之態度實呈矛盾性。一方面令衛青傳話太子:"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資治通鑑】卷二十二),表面肯定太子之"敦重好靜";另一方面又陸續培養王夫人、李夫人等新外戚勢力。此正應荀悅所言:"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漢紀·孝武皇帝紀】)外戚集團天然具有不穩定性。

三、第二代貴族之生存困境
衛伉"坐法失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之案例,揭示軍功二代普遍困境。漢代"任子令"雖規定"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爲郎"(【漢書·哀帝紀】),但缺乏持續政治資本積累機制。相較乃父"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之戰功,衛氏子弟既無軍功,又未能轉型爲文吏,其衰落實屬必然。

四、儲君之爭與政治站隊
天漢以後,隨著李廣利等新外戚崛起,衛氏不可避免捲入儲位之爭。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臨終安排"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漢書·霍光傳】),實已完全轉向霍氏集團。衛青生前"以和柔自媚於上"(【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政治智慧,其子孫未能繼承。

結語:
衛氏興衰印證漢代軍功集團"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歷史規律。錢穆先生曾論:"漢代外戚輔政,乃當時歷史一不得已之措施。"(【國史大綱】)衛青家族之命運,既是個體才能與時代機遇之結合,更是專制皇權下政治生態之必然產物。其興也因軍事需要,其衰也因制度缺陷,此中深意,足爲後世鑑戒。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8-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氏家族興衰與西漢中期政治生態】

衛氏家族之興衰,實爲西漢中期外戚政治與皇權博弈之縮影。大將軍衛青雖以軍功顯赫,然其家族迅速衰落,實非偶然,乃多重歷史因素交織所致。

一、軍功貴族之先天不足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衛青三子"皆在襁褓中封侯",此實爲武帝權術之體現。漢代軍功爵制本以"功大者爵尊"爲原則(【漢書·食貨志】),而衛氏子弟無功受祿,已埋下隱患。考【漢書·百官公卿表】,元鼎五年"坐酎金失侯者百六人",衛不疑、衛登正在其列,此非單純經濟問題,實反映武帝削藩策略——通過"酎金律"等技術性手段,系統削弱軍功集團。

二、外戚身份的雙刃劍效應
衛青以"皇后同母弟"身份崛起(【漢書·外戚傳】),其家族興衰與衛子夫後位緊密相連。征和二年巫蠱之禍前,太子劉據已"寵日衰"(【資治通鑑·漢紀十四】),而衛青元封五年薨逝,恰使衛氏失去最重要的政治屏障。值得注意的是,武帝對衛青所言"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通鑑】卷二二),實爲典型"外戚託孤"話語模式,然隨著衛青去世,這種政治契約自然失效。

三、武帝朝政治生態演變
元狩之後,武帝推行"中朝官"制度以削弱外朝,【漢舊儀】載"大將軍位在丞相上",但衛青死後,大司馬職權逐漸虛化。天漢年間,武帝重用酷吏,"深文周納"成爲常態(【漢書·酷吏傳】),衛伉"坐法失侯"的具體罪名雖不詳,然觀同期李廣利家族遭遇,可知外戚失勢者多被羅織罪名。

四、歷史比較視野下的啟示
與同時期霍光家族相比,衛氏缺乏經學根基與官僚網絡構建。漢代"軍功-外戚-經術"三大權力源流中(錢穆【國史大綱】),衛氏僅占前兩項,當軍事價值衰減,其政治生命力必然衰竭。後元二年武帝臨終託孤選擇霍光而非衛氏余脈,正是這種邏輯的延續。

衛青家族之衰,本質是軍功貴族在官僚帝國轉型期的必然命運。其興也勃焉,源於非常時期的軍事需求;其亡也忽焉,折射出制度化皇權對外戚的天然警惕。太史公評衛青"以和柔自媚於上"(【史記·佞幸列傳】),或許正是這種生存智慧的寫照,然子孫未能領會其中三昧,終致家族傾覆。歷史弔詭之處在於,衛青最持久的遺產,反是其與平陽公主合葬的"起冢象廬山"(【漢書·衛青傳】),成爲權力與榮耀的物質化象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