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6|回復: 2

[医药临床] 《伤寒论》:煎药忌口有讲究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3-6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伤寒论》中,关于煎药和忌口的问题也有诸多讲究,兹介绍如下:

【关于煎药】

    煎药方法

    煎药器具:砂锅最好,搪瓷类次之,忌用铜、铁、铝等金属类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煎药用水:自来水即可,有条件者用泉水更好,加水量以浸过药面为度。煎药之前,先用冷水将饮片浸泡半小时,以使有效成分容易析出。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而定。一般药物在煎煮时,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地黄、首乌、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钟。但解表、清热,或芳香类药物,如桂枝、荆芥、防风、薄荷、藿香等,煎煮10~15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同时,煎药时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有效成分过多蒸发损失。

    特殊药物的煎煮: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龟板、鳖甲、石决明、磁石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钟。

    后下: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快煎好前5分钟入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

    包煎:有些药物煎煮后容易使药汁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将药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车前子、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烊化:一些胶质类、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不能与其它药入煎,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用热药汤将其化开,以免同煎时因粘锅而将药煮焦。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剂、自然药汁,或芳香、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羚羊角粉、三七粉、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等。

【服药方法】

    服药次数:一般情况下,都是煎好后温服,1剂药一般早晚各煎1次,或将1剂药煎好1次后,将药液倒于碗中,再加水煎第2次,然后合并二次药液,分2次服。此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有些药物可以2天1剂,也有的可以煎好后代茶喝,如各种药物凉茶、六一散等等。

    服药时间:补药或治下焦(横膈以下)病的药物,宜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治失眠的药物,宜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治寒性病的药物,宜温服;治热病的药物,宜冷服。

【关于忌口】

    有人问,在服用中药时,中医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在服药期间还是吃中药的前后多少天?还是今后一直都要忌口?

    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疾病有寒热虚实,即使同一种病,也会因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中医不但在治疗上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在饮食上也要结合病情而进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忌口”,实际上也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食物也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为了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中医“忌口”一说。

    忌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

    二是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

    此外,服任何中药时都不要喝浓茶,因浓茶中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

    一老师治外感发烧病案:一中学生因发烧不退住院治疗,该老师在此从事学术活动,遂被邀请去用中医退烧。处方用药,只服2剂,发烧即退。发烧时,该学生没有食欲,待烧退后,食欲大增,并要求吃肉,其母遂买几个猪蹄煮之。中午吃了以后,当晚烧又复起。再处一方,并嘱饮食清淡,两天后烧退。其母严格按照医嘱,饮食中不给孩子吃肉,并准备出院。出院那天,有同学去看望,中午吃饭时主食吃面条。一同学想到他病了一场,体质虚弱,便给他盛了两碗很稠的面条吃,并在面中加了个鸡蛋。岂料当晚又发起烧来,无奈再请该老师治疗,并嘱烧退后不吃肉,面也只吃稀汤面,调理一周,烧未再起。

    这个病案很能说明中医治疗外感发烧的忌口问题。《黄帝内经》对外感发烧后的饮食护理早就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思是当外感发烧减轻或退烧后,不能吃肉食,否则就可能复发。即使是面食类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则就可能使发烧遗留不退,或出现许多感冒后遗症。

    所以,《伤寒论》在第一个方子桂枝汤后就特别提出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影响到外邪的及时发散,从而使发烧久久不退,所以当忌。

    至于忌口应以多少天为宜,则当视病情而定。外感病,在服药期间至感冒痊愈后一周内,都要坚持忌口;内伤杂病、慢性疾病,在服药期间至病愈后一个内,要坚持忌口;有些疾病则要求终生忌口,如糖尿病终生忌甜食、肝病终生忌酒等。

    但话又说过来,也不必把忌口过分扩大,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什么都不能吃,身体很虚弱,病怎么能很快痊愈呢?同时,过分的忌口也造成用药的困难,身体虚弱,消化能力低下,给什么药都不灵了。所以,我的观点是,患病期间的饮食,只要不违背病性和药性,不违背脾胃的消化功能,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去。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患病期间不但要注意忌口,更要注意“开口”,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开口”比“忌口”要重要得多。因为生命就是一个物质代谢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前提就是要求人们不停地“开口”去摄取营养。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就是这个意思。《黄帝内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汪柯 發表於 2025-5-25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煎药忌口要义阐微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经典,其煎服法之精微实乃辨证论治不可分割之部分。今就仲景遗法,参以历代医家心得,条陈要义如下:

一、煎药法度
1. 器具之选
砂器为上,其性中和,《本草纲目》谓其"不夺药性";搪瓷次之;金属器皿当避,盖金石之性易与药气相忤。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特申"凡煮药,银石器为上"之诫。

2. 水火之候
泉水性平,最得天地中和之气,然今人取自来水亦可。浸泡之法,当视药材质地:茯苓、芍药等坚实者需浸久,薄荷、荆芥等轻清者稍浸即可。先贤徐灵胎有言:"凡药之性,水浸则透,火煎则出。"

3. 火候节度
解表剂当武火急煎,取"轻清上扬"之势;补益剂需文火慢熬,求"厚重下沉"之功。尤当注意:附子、乌头等毒剧药必先煎久煮,此仲景"去毒存效"之要诀。

二、服药时序
1. 服药时机
晨服升阳之剂,夕进安神之方,此顺应天时也。东垣老人谓:"药之气味,与胃气之升降相合,其效乃彰。"治下焦病饭前服者,取药力直达之意;护胃药饭后进者,存顾护中州之思。

2. 温度讲究
真寒假热证需热药凉服,真热假寒证当凉药热服,此《内经》"反佐"之法。仲景治少阴病通脉四逆汤"分温再服",治阳明病白虎汤"温服一升",皆示人以法度。

三、忌口精要
1. 饮食禁忌
服发汗药忌酸收,恐敛邪入里;用温补药避生冷,防伤阳气。尤须注意:
服地黄忌萝卜,恐减其滋补之力
用黄连恶猪肉,恐增其苦寒之性
服茯苓忌醋,恐改变药性走向

2. 情志调摄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特嘱"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非独指饮食,实含调摄之道。服药期间尤当戒嗔怒、节房事,使气血平和,药力方得畅行。

结语:
仲景煎服之法,实乃"方药-煎法-服法-调护"完整治疗体系。今人但知用药,不究煎服,犹射者不习弓矢,其何以中鹄?学者当于此细加体味,庶几不负先圣垂教之苦心。

(全文798字)
jz214 發表於 2025-5-29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伤寒论》煎药忌口要义阐微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经典,其煎药法与服药禁忌体系蕴含着深刻的药理思想。笔者就仲景煎服法要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煎药法度精微
1. 水火之齐的哲学内涵
煎药器具首重砂器,实因"土德中和"(《本草备要》),能存药性而不相夺。金属器皿之忌,非唯化学变化,更深层体现"五行制化"思想。如铁器属金,金克木,故不宜煎煮草木之药。

2. 先煎后下之理
矿石类药物先煎,暗合"重浊者趋下"的物理特性;芳香药物后下,则体现"轻清者上扬"的气化规律。仲景以"先煎""后下"之法,完成药物在时空维度上的药性调配,实为动态提取工艺的雏形。

二、服药时序奥义
1. 服药时辰的藏象依据
补药饭前服者,取"胃虚受纳"之时;治下焦药饭前服者,因"空腹药力直达"。此与《内经》"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时辰医学遥相呼应。

2. 寒热服法的阴阳之道
热药冷服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寒药热服乃"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变通术。此中深意,实本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智慧。

三、饮食禁忌枢要
1. 忌口本质是药食配伍
《伤寒论》桂枝汤条下"禁生冷、粘滑、肉面"等训示,非简单禁忌,实为保持"辛甘化阳"药势的配伍要求。盖生冷碍阳,粘滑滞气,与解表药性相悖。

2. 现代临床忌口新诠
今人用麻黄制剂当忌咖啡,因二者皆兴奋中枢;服含苷类药物应避醋,恐增毒性。此乃传统忌口思想在现代药理学下的延伸发展。

结语:
仲景煎服忌口体系,实为"理法方药"的终端呈现。其价值不仅在于操作规范,更深蕴"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动态平衡"的治疗观。今人研习,当透过形式把握其"因时制宜""随证变法"的活法精神,方不负先贤立法本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