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77|回復: 2

[中医理论] 路志正:肝郁脾虚痰火耳鸣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病案】

    张某,女,45岁,2013年2月17日就诊。

    主诉: 耳鸣4月余。患者在2012年10月由工作紧张而见上症,以左耳为主,曾在某大型综合医院进行听力测试,示左侧听力下降,治疗效果欠佳。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耳鸣,难以入睡,心烦多梦,睡眠不足时耳鸣加重。纳馨,偶泛酸,大便1日1~2次,成形,小便可。行经乳房胀痛,小腹有下坠感,量中色正,有血块,时有经间期出血。望其舌体胖大,质淡红,舌尖红,苔薄欠润、苔根部白厚腻。诊其两脉细弦尺沉。

    辨证:肝郁脾虚,痰火上扰。

    治法:健脾清胆和胃,佐以平肝安神。

    方药:橘叶15克,橘络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20克,僵蚕10克,胆南星8克,茯苓18克,厚朴花12 克,砂仁8克(后下),黄连8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炒枳实12克,川牛膝18克,珍珠母20克(先煎)。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7剂之后,耳鸣时减,睡眠转安, 梦已减少,心烦已轻;但泛酸频作,食后胃胀,空腹时胃脘痛,二便调。望其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中晦暗、苔根部白厚腻,诊其滑沉细小数。

    上方略事加减,以运脾和胃,疏肝通络为法。

    方药:太子参12克,柴胡15克,炒苍术12克,炒白术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厚朴花12克,茯苓30克,瓦楞粉30克(包煎), 乌贼骨12克(先煎),左金丸6克(包煎),橘叶15克,橘络15克,炒三仙(各)12克,婆罗子10克,珍珠母20克(先煎),怀牛膝15克,生姜1片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 服上方14剂之后,耳鸣消,眠安梦少,心烦已轻;泛酸减,食后不胃胀,空腹胃脘不痛。时值经期,行经乳房已不胀痛,小腹坠感消失,量中色正,无血块,经间期不出血,二便调;望其舌质淡红苔薄,诊其滑细小弦。

    嘱其守方再进14剂,以善遗症。

    【按】:耳鸣之证,病因病机复杂,或因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或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乘而然。临证应审证求因,分途施治,方能收效。

    本案乃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脾胃失运,聚成痰热,郁而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鸣。《古今医统•耳证门》云:“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路志正辨证施治,初以健脾清胆和胃,平肝复聪治之,以冀脾胃健运,清升浊降,胆宁胃和,痰火得清则耳窍自聪。后以运脾和胃,疏肝通络为主,旨在肝气得疏,肝火得清,脾胃调和,络脉畅达,则诸证自除。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5-28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此案乃肝郁脾虚、痰火上扰耳鸣之典范,其辨证精当,用药层次分明,深得中医标本兼顾之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以彰其学术精髓。

一、病机剖析
患者以耳鸣为主诉,伴见心烦多梦、经前乳胀等症,显系情志失调引发肝郁。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舌体胖大、苔根白厚腻乃脾虚湿盛之明证;舌尖红、脉细弦则示肝郁化火之象。痰湿与郁火相搏,上扰清窍,发为耳鸣,诚如《证治准绳》所言:"痰火上升,壅闭听户"。

二、治法方药解析
初诊方以"健脾清胆和胃,平肝安神"为纲,组方颇具巧思:
1. 调畅气机:橘叶、橘络疏肝通络,厚朴花、枳实理气宽中,取"木郁达之"之意
2. 化痰祛湿:杏仁、薏苡仁宣上渗下,茯苓健脾利湿,胆南星、僵蚕化痰熄风,暗合"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训
3. 清热安神:黄连清心火,珍珠母潜镇肝阳,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共奏"泻子母之火"之效
4. 引火下行:川牛膝导火归元,体现"上病下取"之治则

二诊见泛酸胃痛,乃肝郁克脾之兆,故增入太子参、苍白术健脾,瓦楞子、乌贼骨制酸,左金丸泻肝和胃,尤妙在用婆罗子疏肝和胃止痛,足见路老用药之精准。

三、临证启示
1. 重视肝脾关系:本案始终贯穿着"治肝实脾"思想,初期侧重疏肝,后期重在健脾,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理念
2. 痰火并治特色:路老善用僵蚕配胆南星化痰开郁,黄连合珍珠母清热镇惊,形成独特的痰火双解法
3. 用药轻灵之妙:全方避用峻猛之品,以花类(厚朴花)、络类(橘络)等轻清之品调畅气机,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则

此案启示后学:耳鸣非独肾虚,肝郁痰火者亦众。临证当细辨舌脉,路老此方为肝郁脾虚型耳鸣提供了重要范本,其辨证之精微、组方之灵动,实堪玩味。学者若能参透其中肝脾同治、痰火分消之法度,则于耳鸣诊治思过半矣。
汪柯 發表於 2025-5-31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肝郁脾虚痰火耳鸣案学术评析

路志正先生此案以肝郁脾虚、痰火上扰立论,深契《内经》“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之旨,又暗合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痰为气机壅滞之产物”之论。细析其证治,可见三大精妙处:

一、病机剖析:肝脾同调,痰火并治
患者耳鸣发于工作紧张后,脉象细弦尺沉,经前乳胀、经间出血,显系肝郁化火之象;舌胖苔腻、泛酸胃胀,则为脾虚生痰之征。路老抓住“肝郁-脾虚-痰火”传变链,揭示耳鸣非独肾虚所致,《辨证录》所谓“肝气闭塞则耳聋”正与此合。其痰火标实与肝郁脾虚本虚并存,较之单纯泻火或补肾更见病机层次。

二、方药特色:升降相因,刚柔互济
首诊方以橘叶、橘络疏肝通络为君,取“木郁达之”之意;杏仁、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暗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防;胆南星、黄连清化痰热,合珍珠母、牛膝降火潜阳,深得“火郁发之”“高者抑之”之妙。尤妙在厚朴花、砂仁芳香醒脾,防苦寒伤胃,体现“治中焦如衡”思想。二诊增入左金丸、瓦楞粉制酸,婆罗子理气,更显“胃气以降为顺”之旨。

三、诊疗次第:标本缓急有序
首诊侧重化痰平肝治标,二诊转以运脾和胃固本,三诊则肝脾同治收功。这种“先开郁闭-再健中州-终调气血”的次第,与《医宗必读》“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相呼应。更值称道者,经期症状改善反证“冲脉隶于阳明”“肝为女子先天”之论,示人妇科症状可从肝脾论治。

结语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耳鸣辨治当突破“肾开窍于耳”定式,重视肝脾失调致窍闭的病机;其二,痰火为患需分虚实,本案痰热因郁而生,故疏肝健脾即所以清火;其三,路老用药轻灵醇正,如橘叶、橘络并用取“轻可去实”之效,厚朴花代厚朴避其燥烈,皆见大师手笔。学者当于此等细微处体察中医辨证之精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