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4|回覆: 2

[醫藥臨床] 祛濕法漫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濕作為一種致病邪氣,具有重濁黏膩性趨下、易阻氣機易傷陽的特點,是諸多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賴以生存的內在基礎,也是臨床許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變過程的常見的原因。因此,祛濕也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關於祛濕,臨床上從表述到運用都存在着諸多不規範甚至不正確之處,茲就此加以梳理。

    濕之致病與表現形式

    濕的來源有外、內之分。外濕為自外而來,多因於氣候潮濕,或居處卑濕,或淋雨涉水,或汗出沾衣,在濕氣瀰漫或浸漬的情況下,侵擾人體而發病。在這一過程中,濕邪致病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存在着機體正氣的相對或絕對不足,且多呈現為複合狀態,即與其他邪氣相合致病,常見有風濕、寒濕、濕熱、暑濕、風寒濕、風濕熱等組合方式,臨床可導致感冒、泄痢、黃疸、痹證、濕溫等病證。

    內濕為自內而生,每因先天脾胃不足,或它病致脾胃虧虛,或過食肥甘,或恣啖酒酪,一者脾氣虛弱則運化無力,二者脾荷過重而難以履職,這樣就使水濕無法盡排,留存體內。這一過程說明,內濕是絕對與相對脾虛的病理產物。內濕產生後,又因於臟腑的寒熱不同而呈現寒濕及濕熱兩種狀態,並常留居於中、下二焦,可散見於胃痛、泄痢、腹痛、脅痛、黃疸、臌脹、淋濁、帶下等病證中。

    受內環境的影響,內濕在形態上還可發生從無形到有形的改變,如凝而成痰,留而成飲,聚而成水。而這幾種病理產物在其形成之初,都具有濕的一些基本特徵,如痰濕、水濕等,而一旦形成則又有各自的致病特點,如痰可隨氣機升降而無處不到,致病具有廣泛性與複雜性,可致咳嗽、哮病、喘證、胸痹、癇病、頭痛、眩暈、中風等;飲往往以陽虛為病理基礎,形成後常停留於胸肺、胸脅、胃腸等某一局部,可致咳嗽、喘證、心悸、嘔吐等;水則常責之於肺、脾、腎功能失職,形成後常泛溢肌膚,甚或停於胸、腹,可致水腫、臌脹等。

    祛濕法與祛濕方藥

    對於濕邪的治療,總以祛除為目的,但由於濕之來源、停留部位及演變形態等有不同,因而應選擇運用最佳的祛濕方法。【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一般而言,濕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發之;濕邪滯於脾胃者,宜芳香化濕、苦味燥濕,或健脾除濕;濕邪偏下偏裏者,宜從小便利之。以外,還須審其寒化或熱化的傾向,分別採取溫化與清利。應該說,這是取象比類思維的結果。在自然界及生活中,對於濕的處理無外乎採取風吹、日曬、乾燥、排滲等辦法。中醫學對此加以借鑑,在祛濕時主要採用以下方式:

    1.芳香化濕 又稱為『芳化』,此類藥物氣味芳香,性偏溫燥,揮發濕邪,解除脾困,適用於濕自外來、困阻脾胃而致嘔吐泄瀉、脘腹脹滿、食少體倦者,常用藥物如藿香、佩蘭、蒼朮、砂仁、白豆蔻、厚朴花、代代花等,方可選藿香正氣散。

    2.苦味燥濕 即運用苦溫或苦寒藥物以祛除濕邪,主要用於濕阻中焦證。其中健脾燥濕常用白朮、蒼朮等,方如參苓白朮散;理氣燥濕常用陳皮、厚朴等,方如平胃散等;清熱燥濕常用黃連、黃柏等,方如連朴飲等。

    3.淡滲利濕 即用淡味藥物以滲利水濕,適用於濕揨中、下二焦者。這是祛濕最為便捷的方法。王冰提出的『治濕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的觀點,得到後世許多醫家的高度認可。方藥可選用者甚多,常用茯苓、豬苓、澤瀉、滑石、車前子等,三仁湯、八正散、五苓散、豬苓湯、實脾散、真武湯、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等。

    這一方法除在『水腫』『淋證』『臌脹』等病證中有廣泛應用外,在『泄瀉』的治療中也得到充分應用,如【景岳全書】中言:『泄瀉之病,多見小水不利,水谷分則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李中梓的『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與萬密齋的『治瀉要訣』(初起且行淡滲,溫中其次施行,三升四澀救生靈,此法古今永定),均把此作為治療泄瀉起病的首選之法。至於久泄,治療仍可取用淡滲之意,如焦樹德治療五更泄,即加用了炒車前子、炒澤瀉等。

    4.宣散除濕 即用風藥除濕。所謂風藥,是指一類具有辛散祛風作用的藥物,也即解表藥。這類藥物多輕清上升,向外趨表,可通過開啟腠理以發汗解表、達邪外出。五行中木能克土,故風能勝濕。觀諸自然界,風之升散可消除地之濕濘,即『地上淖澤,風之即干』(李中梓)。具體緣於:一是風藥可解表發汗,使濕邪隨汗而解;二是風藥多入肺可助之宣降,使內停之濕化為汗尿而解;三是風藥因質輕味清而稍具疏肝之力,肝舒則脾不壅,運化正則濕不生。由此可知,風藥祛濕乃通過其『宣』『散』之性而實現。藥可選用麻黃、防風、羌活、獨活、柴胡等,方如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當歸拈痛湯等。此外,李東垣在治療脾虛生濕病證時也每加用風藥以助除濕,如【蘭室秘藏】用以治療『脾虛濕盛,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少,四肢睏倦』的昇陽除濕湯(蒼朮、柴胡、羌活、防風、升麻、神曲、澤瀉、豬苓、炙甘草、陳皮、麥櫱面)。

    祛濕法的應用體會

    祛濕不僅可直接改善其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痞滿、食欲不振、小便淋漓或混濁、大便溏瀉或不爽,苔膩等,而且能通過改變本證,摧毀各種病原微生物賴以生存的內環境,阻斷演變成為痰、飲、水的途徑,取得更好的遠期效果。但在運用時,還須注意以下事宜:

    1.予濕出路,因勢利導 根據中醫學的祛邪指導思想,給濕尋找適宜的出路是祛濕的捷徑。一般認為,利濕是祛濕的通用之法,藉濕之重濁、趨下之性,使濕從小便而解,可謂順勢而為,效果最好,代價最小。但並非盡然,張景岳對『泄瀉』的『不可利』的詳盡描述可資借鑑:『若病久者不可利,陰虛者不可利,脈證多寒者不可利,形虛氣弱者不可利,口乾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蓋虛寒之利,本非水有餘,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實因氣不行。夫病不因水,而利則亡陰,瀉以火虛,而利復傷氣,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則本有不愈利愈虛,而速成其危者矣。』這就要求,對利濕法的選擇應用,一定要綜合考慮,審時度勢,靈活變通。

    2.多途並用,多法同舉 濕邪致病,往往膠纏難解,單一的祛濕法常常力不能及,難獲速效。因此,臨床治療時每每採取多法並用,發揮合力,如三仁湯、參苓白朮散等,均採用了化濕、燥濕、利濕並用,從多個途徑儘快祛除濕邪。此外,對於濕停中焦者,可借鑑李東垣的經驗,佐用風藥以鼓舞脾氣,升發脾陽,此有助於脾運,也有利於祛濕。

    3.配伍理氣,佐以通陽 濕性黏滯,易於阻滯氣機而見胸悶、脘痞、腹脹等,故祛濕應配合理氣,如陳皮、厚朴、枳實、木香等。另外,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即『濕勝則陽微』(葉天士),也易阻遏陽氣,因此,在濕及其衍生物尚未熱化時,如濕濁、痰濕、痰飲、水濕等,應合用溫通陽氣,即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藥可選用桂枝、薤白等,或用溫陽藥如附子、乾薑等,合用理氣藥如木香、厚朴、烏藥等。

    4.着眼源頭,減少生成 脾為生濕之源,阻斷或減少濕的生成自然需改變脾的狀態,一則要強壯其用,通過健脾以恢復能力;二則要減其負擔,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小脾運壓力。

    5.視其演變,變通祛濕 受病變及內環境的影響,濕有寒熱之化,也有形態之變,因而祛濕應視情而定,變通應用。如常見的濕與熱合,儘管有濕多或熱多之分,但均應注重祛濕,因濕祛則熱孤。病勢較盛時,還可啟用另一個祛濕途徑,即通腑法,使濕邪從大腸而解。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6-21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祛濕法辨治要義芻議】

濕邪為患,自古即為醫家所重。【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其致病特點可概括為三重性:一曰病位趨下,二曰病勢纏綿,三曰病機錯雜。今就臨證祛濕之要,略陳管見。

一、濕邪致病機理辨微
外濕侵襲,當分三焦論治。上焦之濕多兼風邪,如【溫病條辨】所言"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此邪犯肌表,當以藿香、佩蘭等輕清宣透;中焦濕滯必關脾胃,常見脘痞苔膩,宜蒼朮、厚朴辛開苦降;下焦濕注多兼熱邪,見淋濁帶下,當選萆薢、滑石分消走泄。內濕生成,實與五臟相關,非獨脾也。肝失疏泄則濕郁脅脹,肺失宣降則濕聚成痰,腎失氣化則濕停為水,心陽不振則濕瘀互結。

二、祛濕大法運用精要
1. 汗法運用貴在得度。吳鞠通言"濕家忌汗",實指大汗傷陽反助濕化。臨證當取微汗,如羌活勝濕湯之"微微似欲汗出"法度。余嘗用蘇葉、防風各6克輕宣表濕,佐茯苓12克健脾滲濕,收表裏雙解之效。

2. 燥濕之法須別陰陽。濕熱證當遵葉天士"分消上下"之旨,三仁湯中杏仁開上、白蔻暢中、薏苡導下,佐以滑石、通草,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寒濕證宜宗仲景"當溫藥和之"法,真武湯中附子與生薑配伍,既溫陽又宣散,較之單純燥濕更勝一籌。

3. 利濕需防傷陰之弊。觀八正散之用梔子、大黃,非獨利濕,更有清熱保陰之意。治老年淋證,常以車前子配生地,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妙。

三、臨證特別注意事項
1. 治濕必調氣機。濕性粘滯,最易阻氣。藿朴夏苓湯用杏仁、豆豉宣肺,正合"提壺揭蓋"之喻。治水腫久不愈者,佐少量枳殼、陳皮調暢氣機,每獲奇效。

2. 久濕必慮化瘀。【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示人以法,治婦人帶下兼見腹痛,常加澤蘭、益母草,取其活血利水之效。

3. 祛濕當固本元。張景岳雲"善治濕者,當治其所以濕",余治小兒濕疹反覆發作,必用參苓白朮散加少量防風,健脾為主,祛風為輔,取"土厚則濕自化"之意。

要之,祛濕之法,貴在明辨表裏、分清寒熱、權衡虛實。今人但知利濕,不明斡旋氣機;專事攻逐,不顧護正氣;囿於局部,不察整體,此皆失祛濕本義。若能參透【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之真諦,結合臟腑生克之理,則祛濕之法,思過半矣。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4 12:49 | 顯示全部樓層
【祛濕法辨正與臨證要義】

濕邪為患,誠如帖中所論,乃臨床常見致病因素。然細究其理,猶有未盡之處,今就祛濕法之要旨補苴闡微,以正本源。

一、濕邪致病機理新詮
濕性重濁黏滯,非獨傷陽阻氣,更具"濁毒"特性。現代研究證實,濕邪致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微循環障礙存在顯著相關性。外濕侵襲非僅賴正氣不足,更與衛氣開闔失司相關,【靈樞·本藏】所謂"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正此之謂。內濕生成除脾胃失運外,尤須重視三焦氣化失常,【難經·六十六難】言"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三焦不利則水濕停聚。

二、辨證分型當補闕漏
除寒濕、濕熱之辨,臨證尤需明察:
1. 風痰濕合邪:常見於眩暈、中風先兆,當宗葉天士"熄風祛痰滲濕"法
2. 瘀濕互結:見於慢性腎病、心衰,宜參【血證論】"化瘀利水"之旨
3. 燥濕相兼:老年便秘、消渴病多見,當循喻嘉言"潤燥化濕"之法

三、祛濕方藥運用指要
1. 治上焦:非獨微汗可解,宜參【溫病條辨】三仁湯法,輕苦微辛、宣暢氣機。肺為水之上源,宣降失司則濕聚,當佐杏仁、枇杷葉等宣肺之品。
2. 治中焦:芳香化濕需分層次:
濕濁輕者用藿香、佩蘭
濕濁重者選蒼朮、草果
健脾化濕當遵東垣"昇陽除濕"法,佐柴胡、升麻
3. 治下焦:淡滲利濕需辨臟腑:
膀胱濕滯用五苓散
腎虛水停投真武湯
肝經濕熱選龍膽瀉肝湯

四、臨證特別提醒
1. 祛濕須顧護陰液,尤在暑濕、濕熱證中,當宗吳瑭"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
2. 久病頑濕當考慮"絡病"理論,適當配伍地龍、僵蠶等蟲類藥。
3. 現代代謝性疾病之濕邪,常需配合運脾消膏法,取法於【丹溪心法】越鞠丸方義。

結語:祛濕之法,貴在通、化、滲三字訣。通調氣機、運化脾土、滲利水道,三者相輔相成。然臨床運用,仍需遵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準則,方能收祛濕除邪之全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