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66|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上清下滋運脾化濕止眩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男,40歲,2013年1月13日。

    【初診】:主訴頭暈2日。患者有糖尿病13年,2012年12月底曾患胃十二指腸潰瘍。數月前測血壓為160~120mmHg,伴胸悶牽及後背,勞累時多見,服降壓藥後,血壓降至120~115/95~90mmHg,頭暈改善;但易夢,入寐難睡,後半夜醒,早起口苦、納呆,食後脘脹,噯氣頻作,大便日1次、成形;小便黃。望其體胖,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細。

    辨證:此高血壓病為肝陽上亢、痰濕中阻之候。當治以上清下滋、運脾化濕之法。

    方藥:天麻10克,鈎藤15克(後下),僵蠶12克,夏枯草15克,丹皮12克,丹參12克,赤白芍(各)12克,炒棗仁30克,夜交藤15克,半夏曲10克,厚朴花12克,砂仁3克(後下),檀香3克(後下),五靈脂12克,生蒲黃10克,炒蒲黃10克,川懷牛膝(各)15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

    14付,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2周後,血壓:130~140/90~95mmHg,血糖6.2~7.2mmol,降壓藥減量,日1片。納有增,入睡難,易醒,食後噯氣,脹痛,大便調,小便略黃。望其舌體胖,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弦細。

    路志正二診後,認為患者入睡困難、易醒系陰不潛陽所致;食後噯氣,脹痛仍為氣機不暢,遂以上方去夏枯草、厚朴花、生龍牡、生炒蒲黃、夜交藤,加白及12克,浙貝母10克,砂仁改5克(後下),紫貝齒20克(先煎),鬱金12克,鱉甲12克(先煎),五靈脂用量改至15克,以增平肝潛陽、疏肝理氣之效。21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服上方21劑後,頭暈減輕,血壓:125~130/95~100mmHg,空腹血糖6.0~7.5mmol/L。現服降壓0號、二甲雙胍西藥。就診時:眠差,早醒(5小時/夜,失眠病起因情志刺激),納可,大便溏,日1次,小便調。望其形體肥胖,面萎無華。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淡苔薄白,前中縱裂紋。診其脈沉弦細滑。患者此時已呈肝腎陰虛之候,治以上清下滋(肝腎)之劑

    方藥:姜半夏12克,天麻12克,鈎藤20克(後下),僵蠶12克,白及12克,浙貝母10克,砂仁5克(後下),紫貝齒20克(先煎),鬱金12克,鱉甲12克(先煎),五靈脂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5克,炒山藥30克,地黃15克,玄參15克,北沙參12克。21劑,水煎服,日1劑。

    後複診,患者服藥3月,諸證告愈。

    【按】:高血壓病多為肝陽上亢、痰濕中阻而致。肝陽上亢或因長期憂鬱憤怒、氣鬱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則發為眩暈。嗜食肥甘、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發眩暈、胸悶、難寐諸證;痰濕中阻、氣機不暢則出現納呆,食後脘脹,噯氣頻作等。

    路志正一診依據肝陽上亢、痰濕中阻之候,以上清下滋、運脾化濕之法治之,使濕濁得化,氣機得暢。二診後,認為患者入睡困難、易醒系陰不潛陽所致;食後噯氣,脹痛仍為氣機不暢,遂及時化裁加減以增平肝潛陽、疏肝理氣之藥。三診後,患者已呈肝腎陰虛之候,他治以上清下滋(肝腎)、標本兼顧之劑,使肝腎得滋、肝亢得平,則諸證自消。

    路志正通篇辨治圓機活法,治法井然,始終以上清下滋、運脾化濕為大法。治療中,又根據疾病不同時期的病機變化,適度、適時靈活化裁。賞玩此案,足以窺見國醫大師辨證之精、施法之准、用藥之妙、加減之靈。

孤鴻 發表於 2025-4-2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療眩暈案析義

本案為糖尿病合併高血壓之複雜病證,路老以"上清下滋、運脾化濕"法分階段論治,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試析其要:

一、病機辨析
患者體胖脈沉弦細,顯系肝陽上亢與痰濕中阻並存。肝陽挾痰上擾清竅則眩暈,痰阻中焦則脘脹噯氣。其糖尿病日久傷陰,高血壓肝陽偏亢,形成上實(肝陽痰濁)下虛(脾腎不足)之候。路老首診即抓住"肝脾同調"關鍵,天麻鈎藤飲合運脾化濕法並用。

二、用藥特色
1. 升降相因:天麻、鈎藤平肝潛陽,配牛膝引血下行;檀香、砂仁升脾陽,半夏曲降胃氣,構成氣機升降樞紐。
2. 剛柔並濟:生龍牡重鎮與厚朴花芳香化濕剛柔相濟,赤白芍養血柔肝與五靈脂活血化瘀相輔相成。
3. 標本兼顧:炒棗仁、夜交藤安神治標,丹參、丹皮涼血養陰治本。

三、隨證轉方之妙
二診減厚朴花、生龍牡等辛燥重鎮之品,加鱉甲、紫貝齒增強育陰潛陽之力,尤妙在用鬱金解郁而不傷陰。三診更入山茱萸、枸杞填補下元,體現"陽中求陰"思想。其用藥如行軍佈陣,步步為營:首診側重鎮肝運脾,次診轉向疏郁養陰,末診重在滋腎填精。

四、現代醫學啟示
本案將血壓、血糖指標變化與中醫證候演變結合觀察:當血糖穩定在6-7mmol/L區間時,證候呈現從肝脾失調向肝腎陰虛轉化,提示代謝性疾病的中醫證候演變規律。路老始終未用苦寒直折之品,恐傷脾胃,這對現代糖尿病治療中過用清熱藥的傾向頗具啟示。

此案完整呈現了國醫大師調治複雜病證的三大要訣:首辨病機層次,次立治法次第,終成方藥格局。其"治肝不忘實脾,潛陽必兼滋陰"的學術思想,於當今代謝綜合症防治尤具指導價值。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5-2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上清下滋、運脾化濕」治眩暈案析義

案理鈎玄
本案患者以眩暈為主訴,兼見高血壓、糖尿病及脾胃失調諸症,路志正教授以「上清下滋、運脾化濕」立法,體現了國醫「整體辨治」「斡旋中焦」的學術精髓。細析其證機,當屬肝陽挾痰上擾清竅,兼脾虛濕阻、氣機壅滯之虛實夾雜證。患者體胖、脈沉弦細、舌淡苔白,顯見土虛木乘之象;而口苦、溲黃、寐差又提示陰虛陽亢之機。路氏組方融天麻鈎藤飲、溫膽湯、失笑散諸法於一爐,堪為「調肝、理脾、滋腎」三法並行的典範。

方藥解析
初診方以天麻、鈎藤為君,平肝息風;夏枯草、丹皮清肝瀉火,合丹參、赤白芍養血柔肝,暗合「體用同調」之旨。妙在半夏曲、厚朴花、砂仁運脾化濕,檀香醒脾理氣,既解脘脹噯氣之苦,又絕痰濕滋生之源。更以生龍牡、炒棗仁、夜交藤潛陽安神,川懷牛膝引血下行,佐失笑散(五靈脂、生炒蒲黃)活血通絡,全方共奏「清上實下、運中焦以調升降」之功。

二診減辛散之夏枯草、厚朴花,易入白及、浙貝母護膜和胃,增紫貝齒、鱉甲強化潛陽之力,尤以鬱金解郁疏肝,契合「肝為剛髒,宜柔不宜伐」之訓。三診更添山茱萸、枸杞、地黃等滋腎填精,既應「久病及腎」之變,又合「乙癸同源」之理。路氏用藥層次分明:先平肝陽之標,次調中焦樞機,終固肝腎之本,步步為營,深得「治病求本」之奧。

臨證啟悟
1. 脾胃為升降樞紐:本案始終注重運脾化濕,即使三診見肝腎陰虛,仍保留砂仁、姜半夏等醒脾之品,體現「治中焦以溉四旁」的學術思想。
2. 動態辨證思維:從初診肝陽痰濕並治,到三診側重滋腎柔肝,反映路氏「證變法亦變」的辨證觀。
3. 西藥協同處理:患者降壓藥逐步減量而療效穩固,彰顯中醫「調機能以復常態」的優勢。

結語
此案堪稱「調理氣機、燮理陰陽」的範本,路志正教授以「輕靈透達」之劑,化解「濁邪膠結」之疾,其「疏瀹氣機,不忘固本」的治法,對現代代謝性疾病合併情志失調者尤具啟發性。學者當於方藥增減間,細味其「持重守中,以柔克剛」的用藥藝術。(全文798字)

按:本案解析謹守路氏「持中央以運四旁」學術特色,未囿於高血壓常規平肝潛陽之法,特此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