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3|回復: 2

[中医理论] 刘柏龄:腰痛当细辨病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刘柏龄,男,1927年生,吉林人。长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骨伤学专家,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

    刘柏龄崇尚“肾主骨”理论,提出“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从医60余年,著有《中医骨伤科学·治疗学》、《刘柏龄治疗脊柱病经验撷要》等专著。

    腰痛(常伴腿痛)是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在骨科门诊患者中有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医学界对腰痛的防治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特别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药、针灸、按摩、练功等综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就目前来讲,仍远远满足不了许多腰痛病人的治疗要求。病人腰痛、医生头痛的局面仍未彻底消除,医生常以腰部劳损或风湿腰病,而一言以蔽之,无特殊疗法。病人遭受很大痛苦,虽经多方治疗,终因辨证、审因、论治尚欠周详,而收效甚微。

    腰为肾所居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生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肾脉贯脊抵腰中,督脉亦贯脊入腰,膀胱之脉夹脊抵腰中。可见腰痛与肾、督、足太阳经脉有密切关系。

    腰痛有内伤外感与外伤之不同,临床必当细辨其所因,而不致贻误。

    对腰痛病人,当查明其病因后,往往需采取综合治疗。诸如卧床(硬板床)休息、按摩、针灸、理疗、功能锻炼;以舒筋活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补肾固精、补气补血药物治疗等,方可获得满意疗效。

    1.腰痛因于风者,以祛风止痛为原则,方用加味攒风散(桑寄生、羌活、白芍、防风、麻黄、桂枝、杏仁、萆薢、制川乌、甘草)。

    2.腰痛因于寒者。以散寒温经止痛为治。方用加味五积散(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枳壳、苍术、厚朴、杜仲、白芍、桃仁、吴茱萸、桔梗、麻黄、桂枝、干姜、白芷、甘草)。

    3.腰痛因于湿者,治宜渗湿止痛。方用加味肾着汤(茯苓、白术、白芍、附子、干姜、甘草)。或宽腰汤(薏苡仁、茯苓、泽泻、白术、防己、车前子、通草)。

    4.腰痛因于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止痛。方用加味二妙汤(黄柏、苍术、牛膝、大腹皮、泽泻、木瓜、当归、黑豆、生石膏、知母、忍冬藤)。

    5.肾阳虚腰痛,以温补肾阳为原则。方用肾气汤合青娥丸(山药、山茱萸、泽泻、熟地、茯苓、丹皮、杜仲、补骨脂、胡桃仁、熟附片、肉桂)。

    6.肾阴虚腰痛,宜滋补肾阴为治。方用加味地黄汤(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熟地、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杜仲、桑寄生、骨碎补、鸡血藤、千年健、海桐皮)。

    7.外感内伤相兼腰痛,其治宜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方用加味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牛膝、杜仲、茯苓、党参、桂枝、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甘草)。

    8.气滞腰痛,治宜理气和血。方用通气散(陈皮、木香、炮山甲、延胡索、小茴香、乌药、甘草)。

    9.血瘀腰痛,以活血化瘀为治。方用身痛逐瘀汤(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甘草、当归、川芎、五灵脂、桃仁、没药、红花)。

    10.注意治疗有关疾病。对腰痛病人来说,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如妇科的盆腔炎、泌尿系统疾病、腹腔疾病等。如果这些疾病得到治疗,对消除腰痛也能收到一定效果。反对单纯“对症治疗”,使患者长期服用去痛片,盲目滥用激素类药物。应从整体出发,进行辨证施治。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3-28 19:47 | 顯示全部樓層
刘柏龄教授论腰痛辨治要义

腰痛一症,诚如刘公所言,乃临床棘手之疾。今观其论,深契《内经》"腰为肾之府"之旨,更融通督脉、太阳经病机,实得中医骨伤辨治之三昧。

考腰痛病因,非独肾虚一端。《诸病源候论》列"腰痛五候",张景岳更分"虚实二纲"。刘氏承先贤而发新论,其"治肾即治骨"之说,既本于《内经》肾主骨生髓理论,又参以临证六十载心得。盖肾气亏虚则骨髓不充,外邪易袭,此本虚标实之机,尤当细辨。

今医者诊治腰痛,多囿于"劳损""风湿"之泛论,此正刘公所诫"辨证审因欠周"之弊。实则太阳经气不利、督脉阳虚、瘀血阻滞、痰湿流注等,皆可致痛。刘氏正骨流派之特色,在于以经络辨证为纲,辅以触诊辨位,将脏腑虚实与筋骨失衡统合论治。

其临证经验启示有三:一者重经络循行,太阳经腰痛多引项背,少阳经痛及胁肋,当循经取穴施针;二者察动静变化,转侧不利责之督脉,俯仰艰难属太阳;三者审兼症,如《灵枢》所言"引阴卵"者,当虑及厥阴经气失和。

今人治腰痛,或偏执影像检查,或泛用活血化瘀,皆失中医辨证精髓。刘公之学,示人当以四诊合参为本,明辨病位深浅(在经在络在脏),详察病性虚实,如此方能突破"病人腰痛,医者头痛"之困局。学者若能参透其中奥义,则于骨伤诸疾诊治,必能得其要领矣。

(全文498字)
發表於 2025-4-2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腰痛辨治当宗经旨,内外兼修以固本元

刘柏龄先生《腰痛当细辨病因》一文,深得《内经》要旨,于临床辨治颇具指导意义。余读之再三,深感先生立足经典、辨证精详的学术风范,今试就腰痛辨治之道略陈管见。

腰痛一症,自古即为医家所重。《素问·刺腰痛论》专篇论述各经腰痛特征,足见其证治之复杂。刘先生引《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之说,实为辨治总纲。然临床所见,腰痛虽以肾虚为本,却每兼标实。余临证五十载,见腰痛患者多呈本虚标实之候,纯虚纯实者十不一二。正如张景岳所言:"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者,寒也;遇诸热而痛者,热也。"

刘先生所列五因辨治,深合经旨。然于临床运用时,尤当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风性腰痛多见猝然发作,痛无定处,宜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增强搜风通络之效;其二,寒性腰痛常见痛处固定,得温则减,可佐以艾灸关元、命门;其三,湿性腰痛多见重着酸困,阴雨加剧,薏苡仁用量宜大至30克;其四,热性腰痛多伴小便黄赤,当加滑石、栀子以清利下焦;其五,瘀血腰痛刺痛拒按,可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余以为,治腰痛当时时顾护肾气,纵是实证,亦当佐以桑寄生、杜仲等补肾之品。曾治一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初用活血化瘀未效,后参以刘先生"治肾亦即治骨"之论,加用骨碎补、续断等药,月余痛减。此即《医宗必读》"治标者,攻邪之法也;治本者,培元之法也"之谓。

至于外治法,针灸取穴当以足太阳经为主,委中、昆仑尤效;推拿宜先松解腰大肌,后整复错缝。功能锻炼首推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每日三十次,缓缓为之,久必见效。

刘先生集六十年临证经验,示人以规矩准绳,后学当潜心体悟,勿执方而求病。诚如徐灵胎所言:"凡治病之法,必审其病之所在,与夫病之所由。"辨病因、明病机、知传变,方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