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4|回复: 0

[国学热点分享] 韩星: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国学)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5-8-6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在第四届全国国学院长高层论坛分组研讨会上,来自40余家高校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负责人或专家学者,就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制订和推行“国学经典等级考试标准”“古代汉语等级考试标准”等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讨论。对于当下发展火热的“国学”来说,现实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国学是否应设立一级学科,设立后又是否存在学科冲突?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星,以下是访谈实录。


国学是对现有文、史、哲学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的一种整合


“国学”作为当下社会比较热门的学科,其正规学校教育还相对欠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十年前独立建制的。因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高校没有这样独立建制、从高考学生中直接招生,并且有本科教育的国学院,所以人大在这方面算是开风气之先。这是因为“国学”在我们国家一直是“黑户”,国学不是一级学科,其包含的研究方向分散在二级学科文、史、哲中。人大国学院的任课教师都是从文、史、哲不同学院调来的,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各异,在国学院寻找一种新的学科整合,但是还做得很不够。国学院目前课程,是尽可能地按照经、史、子、集来开课。这种结构是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科划分来安排,重建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打通乃至融合不同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国务院学位办没有国学专业学位,所以学生写毕业论文就只能按照现有的文、史、哲来找自己喜欢的方向和导师来指导,毕业以后分别授予相应的学位。因此,将国学设立为一级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


现在许多大学办国学院,是对现有文、史、哲学科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的一种整合,是为了调正长期以来引进西方这种学科划分以后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因为近代以来,学术界极端地把传统的学术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几乎全盘引进移植西方的学术研究范式、学科体系,造成了现在学科划分太细,研究领域太专,思维方式僵化,研究方法落后等弊端,导致拥有几千年传统的“国学”散见于文、史、哲三系,被现代西方学科切割得七零八落。当然,现在文、史、哲各自领域也有一些学者在不断拓展,不断深化,许多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所以,国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只会促进文、史、哲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建中国自己的学术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获得更大发展。"


国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对于什么是“国学”,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没有,也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典范。但可以肯定,近代的“国学”概念主要是相对于新学、西学(外学)而寻求中国学术文化的地位,凸显中国学术文化的自身特征,很大程度上泛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具体的包括儒释道、诸子百家,等等。)


并且,“国学”是有载体的,那就是国家、民族。1906年国粹派邓实在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是故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学术文化的,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作为中国人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国学”。


现在所说的“国学”一般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文明、意识形态)方面,诸如历史、哲学、伦理、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具体指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及其思想观念体系。尽管涉及的门类甚多,内容广泛,但传统的精神文明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广义的国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的概念。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加起来就是广义国学的内涵,可以说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如果说是出于对“国学”学科体系建立还有争议的话,也可以参考西方的古典学,逐步完善中国现有国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古典学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也在西方现代大学和研究结构占用重要的地位,借鉴西方古典学的经验,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国学)发展模式,也许是目前可以值得探索与期待的将“国学”单独设立学科的一个途径。



(光明网记者陈城采访)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6-3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国学学科建制与古典学术体系之重构》
韩星教授关于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论述,实为当代中国学术体系自我革新的重要命题。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知识总汇,其学科化进程绝非简单的名称更易,而是对西方学科范式百年宰制下的学术生态进行结构性调整。笔者试从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学科建制的双重维度申论之。

一、国学学科化的历史必然性
传统学术本以"四部之学"为纲维,经史子集并非简单分类,实为有机知识体系。自《汉书·艺文志》确立"六略"体系,至《四库全书总目》集其大成,中国学术始终保持着"道器不二"的整体性特征。近代以降,西式学科划分将"通人之学"解构为"专家之学",导致《春秋》之义不明于史家,《周易》之道晦于哲人。韩教授所言"学科切割"之弊,实指此种知识体系的肢解。考诸日本"古典学"、德国"Altphilologie"之建制,皆以本土文明为根基构建学科体系,中国国学学科化实为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

二、学科整合的范式创新价值
现行文、史、哲三分法存在三重困境:其一,经学作为传统学术核心,在现行体制中无所归依;其二,校雠、目录等传统治学方法沦为边缘技艺;其三,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学术标准被割裂。国学院"按四部开课"的实践,本质上是对《隋书·经籍志》以来知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如"诗经学"课程,需兼综文学审美(集部)、历史语境(史部)、哲学义理(子部)与经学大义(经部),此正凸显国学作为"复合学科"的特质。

三、学科冲突的化解之道
反对者所谓"学科重叠"之虑,实未明国学之根本要义。国学非与现有学科争胜,而在提供新的方法论视野。观乾嘉学者治《说文》,必综文字学(文)、典章考(史)、思想辨(哲);章太炎"国故论衡"体系,更打破现代学科藩篱。建议国学一级学科下设经学文献、古典阐释、礼乐文明等二级学科,与现有学科形成"经纬互补"关系——纵向深耕专业领域,横向贯通文明脉络。

结语
国学学科化绝非复古,而是通过建制化保障"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韩星教授倡导的学科整合,暗合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术精神,其终极目标在于构建具有文明主体性的古典学研究范式。当务之急,应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框架下设立学科评议组,制定区别于西方汉学的评价标准,使《五经正义》的注疏传统、《文史通义》的会通精神,真正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活水源泉。
万伸 发表于 2025-7-9 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国学学科建制与古典学术体系之重构》
韩星教授关于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论述,实为当代学术体系自我革新的重要思考。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之总汇,其学科化进程关涉文化主体性重建与学术范式转型两大命题,笔者试从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学科建制的辩证关系展开讨论。

一、国学学科化的历史必然性
自《汉书·艺文志》确立六略分类,至《四库全书》集部类之成,中国学术本有其严密体系。然近代以降,西方学科分类如利刃解牛,致使经学散入哲学、史学裂为断代、子学沦为思想史注脚。韩教授指出的"学科切割"现象,实为文化主体性丧失之症候。考诸日本"古典学"、德国"Altphilologie"之建制,皆以本土学术传统为根基进行现代转化。国学一级学科之设,非为对抗现有体系,乃是要在文、史、哲三维之外,重构"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的传统学术范式。

二、学科整合的实践路径
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史子集"课程架构,实暗合朱熹"道问学"与"尊德性"并重之旨。然现行学位授予制度仍陷于西式分科窠臼,此正凸显制度性困境。建议可参酌以下方案:
1. 知识体系重构:以"六艺"为纲,建立"经典诠释—历史考证—实践智慧"三级课程模块
2. 评价标准创新:仿《文献通考》"经籍考"体例,设计"古典素养等级测评",量化记诵、训诂、义理阐发能力
3. 学位授予改革:设置"国学学士"专业学位,论文可采用注疏体、札记体等传统著述形式

三、学科冲突的化解之道
或疑国学设科将加剧学科壁垒,此实未明"通儒之学"的本质。张之洞《书目答问》云:"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正揭示传统学术的内在逻辑。建议建立"双导师制",鼓励学生以《四库提要》式方法论处理跨学科课题,使文、史、哲资源在国学框架下有机融合。

结语
国学学科化非复古之举,实为古典学术的创造性转化。韩教授之倡议,恰似顾炎武"采铜于山"的当代实践。唯有建立符合中华学术本真的学科体系,方能使"国故"真正成为"国活",为人类文明提供不同于西方知识论的中国方案。此道虽艰,然"为往圣继绝学"之任,正在吾辈。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