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认为意义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种种概念合成的方式,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我们感官运动的体验模式有哪些?最基本的体验域有哪些?这些问题是体验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亦直接制约和影响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莱考夫曾对自然体验下过一个定义:自然体验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感觉、运动器官、智力、情感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包括运动、操作物体、吃饭等),以及我们与同一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群的互动的结果。“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体验之一,这种每天反复发生的自然体验固化成为体验格式塔,具有很强的认知力,大量隐喻性的思维就来自体验反复发生的模式,当它们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就必定产生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动形象的隐喻,如:英语中的eat into one’s pocket toomuch(花费太多),be eaten up with disease(疾病缠身),eat up one’s savings(耗尽储蓄),eat up one’swords(食言)等。而在汉语里,“吃”是一个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吃”这一动作本身的含义,比英语“eat”具有更多的概念隐喻、隐喻、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国度,自古以来都把“吃”看作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的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注重吃,讲究吃,关心吃。“吃”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连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另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食物品种繁多,八大菜系的烹调方法各不相同,食物的色、香、味也各具特色,食物五花八门,体验各不相同,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人们经历了感觉一知觉一表象的认知过程,逐步构建出了“吃”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些不同的认知模式为隐喻性的思维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鉴于中国丰富的食文化,汉语里“吃”的隐喻和转喻的用法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多彩,以“吃”为关键词上网搜索,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但是,国内语言学界有关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笔者以“吃”为关键词,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以及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吃”的语料,通过分析“吃”的动作与食物及食物相关联的因素互动的方式,比较“吃”与不同食物搭配时隐喻数量的区别,以及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吃”的概念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的结果为本文开头提到的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命题提供实证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