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回復: 0

没有汉字,国学经典还能被正确理解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5-10-4 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字与国学经典理解之关系探微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思想体系与表达形式始终与汉字这一表意文字系统紧密相连。若脱离汉字本身,仅通过语音、翻译或其他符号系统传递经典内容,则其理解必将面临三重根本性挑战:

一、汉字构形与经典义理的共生性
汉字“六书”构字法使形、音、义形成有机整体。譬如《周易》中的“彖”字,从彑从豕,其形源与卦象解读密切相关;《说文解字》通过字形解析建构的宇宙认知模式,任何转译都难以完整传递这种通过视觉符号构建的哲学关联。再如“仁”字之“从人从二”,其字形本身即蕴含儒家关系伦理的深层密码,这是拼音文字无法承载的意象结构。

二、训诂传统与文本诠释的依存关系
历代经学家通过字形分析建立训诂体系。郑玄注《周礼》“体国经野”,释“体”为“分”,正是基于“体”字骨旁之本义;段玉裁考《诗经》“窈窕”二字,必先辨明“穴”部与“女”部之意象关联。若失去汉字载体,这种依托字形流变建立的诠释传统将如无根之木,历代经解中诸如“假借”“转注”等核心方法论亦将失去操作基础。

三、书法艺术与经典传播的审美维度
王羲之书《道德经》使玄理与笔势相融,颜真卿写《祭侄文稿》令忠义之气透于纸背。这种通过笔墨韵律传递的经典精神,已然成为国学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敦煌遗书中不同书体的经卷写本证明,文字的物质形态本身即参与构建着经典的意义场域。

然需辩证观之,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曾以吏读、训读、字喃等方式解经,说明经典核心思想具备一定跨符号传播可能。朱子学在江户时代的发展,虽经日语重构仍保其理学精粹,可见义理传播尚有超越文字表象的通道。

当代数字技术虽可实现多模态经典传播,但若完全脱离汉字原初形态,则类似“乾卦六爻之象与字形笔画取向的对应关系”“《尔雅》释诂中的同部互训规律”这类深层文化基因必将湮灭。故结论昭然:汉字不仅是国学经典的记录工具,更是其哲学体系生成的本体要素。保护汉字就是在保护经典理解的完整性,传承字形就是在传承文明的理解范式。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更需坚守“由字通经”的治学传统,方能使国学精髓在文明对话中保持其本真性。
我知道答案 回答若採納將獲得10 银币已有0人回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