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5|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5詩解7賢者用賢聖王教民制以簡義禮易法民從人性本善得明王扶納之以道乃成君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13 21: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5詩解7賢者用賢聖王教民制以簡義禮易法民從人性本善得明王扶納之以道乃成君子
題文詩: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師也.
智可以砥,行可以,為輔弼者,友也;
據法守職,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
一呼再喏,者人隸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
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
為佐語曰:淵廣者其,魚大主明,者其臣慧,
相觀志合,必由其中.同明相見,同音相聞,
同志相從,故非賢者,莫能用賢.輔弼左右,
所任使者,有存亡機,得失之要,可無慎乎!
詩曰不明,爾德時則,無背無側;爾德不明,
無陪無卿.天設其高,日月成明;地設其厚,
山陵成名;上設其道,百事得序.自周衰壞
以來王道,廢而禮義,絕而不繼.秦時非禮,
義棄詩書,略古昔情,大滅聖道,專為苟妄,
貪利為俗,較獵為化,天下大亂,兵作火起,
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漁遏奪相,攘為服習,
離聖王光,烈日久遠,未嘗見仁,義之道被,
禮義之風,是以嚚頑,無禮肅敬,日益凌遲,
威武相攝,妄為佞人,不避禍患,此其所以,
難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欲聽宮商,
欲嗅芬香,欲嗜甘旨,身體四肢,欲安不作,
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失之則亂,從之則穆.故聖王之,教其民也,
必因其情,節之以禮,必從其欲,制之以義,
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從命,
也速孔子,知道易行,曰詩云:牖民孔易.
非虛辭也.蠶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
抽其統理,不成為絲.卵性為雛,不得良雞,
覆伏孚育,積日累久,不成為雛.夫人性善,
非得明王,聖主扶攜,之以道,不成君子.
經有:天生蒸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言惟明王,聖主然後,使之然也.
【原文】
天設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設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設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衰壞以來,王道廢而不起,禮義絕而不繼。秦之時,非禮義,棄詩書,略古昔,大滅聖道,專為苟妄,以貪利為俗,以較獵為化,而天下大亂,於是兵作而火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漁遏奪相攘為服習,離聖王光烈之日久遠,未嘗見仁義之道,被禮義之風,是以嚚頑無禮,而肅敬日益凌遲,以威武相攝,妄為佞人,不避禍患,此其所以難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繡而輕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則亂,從之則穆。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孔子知道之易行,曰:『詩云:'牖民孔易。」非虛辭也。』
【注釋】
牖民孔易。出自【詩經大雅·板】 天之牖民,如塤如篪,

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攜無曰益,牖民孔易

民之多辟,無自立辟。

牖:通『誘』,誘導。 塤(xūn):陶製橢圓形吹奏樂器。 篪(chí):竹製管樂器。兩者之音相和。 璋、圭:朝廷用玉制禮器。半圓為璋、圓為圭。兩者常同時使用。 取、攜:提攜。意指 緊隨。 益(ài):通『隘』,阻礙。此幾句都是指為政若能夠正確導引人民,人民也能夠緊緊相隨。天對萬民誘導教化,像吹塤篪那樣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稱,時時攜取把它佩掛。隨時相攜沒有阻礙,因勢利導不出偏差。民間今多邪僻之事,徒勞無益枉自立法。
【原文】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理,不成為絲。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夫人性善,非得明王聖主扶攜,內之以道,則不成為君子。詩曰:『天生蒸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言惟明王聖主然後使之然也。
【譯文】
蠶的本性會吐絲,但是蠶繭如果沒有得到女工用滾水去煮,抽出絲緒加以整理,就不能成為絲。雞蛋的本性可以孵出小雞,但是沒有健康的母雞花很久的時間去孵蛋,就不能成為小雞。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沒有得到聖明君王的教化,納入正道,就不會成為有德行的賢人。【詩經】說:『上天生養眾多百姓,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天性不是善良的,但是最後很少能夠保持善良的本性。』就是說只有得到聖明的君王的教化,然後才能使人成為善良的人。
【原文】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行可以為輔弼者、人友也。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一呼再喏者、人隸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語曰:『淵廣者、其魚大,主明者,其臣慧,相觀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故輔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機,得失之要也,可無慎乎!詩曰:『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注釋】
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語出【詩·大雅·盪】。
譯文:你的德不顯著,因而沒有輔臣沒有卿相。
陪:輔佐。卿:古代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無背無側:不知有人背叛、反側。
【譯文】
智慧像有源頭的泉水一樣永遠不竭盡,行為可以作為別人表率的人,是老師;智慧可以教導人,行為可以輔助別人的人,是朋友;依據法律、堅守職責,不敢做壞事的人,是官吏。投合別人的心意,別人一呼喚,多次應諾,是奴隸。所以上等的君王用老師作輔佐他的人,中等的君王用朋友作輔佐他的人,下等的君王用官吏作輔佐他的人,使國家危亡的君王用奴隸作輔佐他的人。古語說道:『水淵廣大,那兒生長的魚也會大;君主明智,他的臣子也會聰明。君臣之間互相觀摩而志趣投合,一定是從內心發出的。』
蔣枇 發表於 2025-6-2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五第七章闡發賢者用賢、聖王教化之要義,誠為政教之樞機。今試析其理如下:

一、賢者用賢之三重境界
"智如泉源"者,其知行合一若活水不竭,足為世范,此師者之德;"智可砥礪"者,能以術業相切磋,德義相規勸,此諍友之道;"據法守職"者,雖未達上智,然能謹守分際,此吏治之基。三者皆明"賢者使人昭昭"之理,猶【論語】"舉直錯諸枉"之實踐。

二、聖王教化之簡易大道
"制以簡義"深合【周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之旨。上古聖王制禮作樂,必本於人性之自然,如【禮記】云"禮從宜,使從俗"。所謂"民從"者,非強制可致,實因教化契於本心。孟子言"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正與此章相發明。

三、性善說與王道實踐
"人性本善"之論,非謂人人自能為堯舜,實指"可以為善"之潛能。明王"扶納以道",猶農夫灌溉嘉禾,必順其本性而導之。荀子雖言性惡,然其"化性起偽"說與此章"乃成君子"之論,皆強調後天教化之必要,可見戰國儒者共識。

四、當代啟示
此章於今猶具深意:為政者當如"泉源"之師,以清明之智導引方向;為學者須存"砥柱"之志,在切磋中成就德業;而制度設計尤須"簡義",使法度不違人情。昔孔子刪【詩】以"思無邪"為宗,韓嬰此傳,實承此微言大義。

要之,本章以人倫鑑識為經,以王道政治為緯,揭示儒家"尊賢而容眾"的治理智慧。讀者若能體認"智泉""砥行"之喻,則於"成君子"之道,思過半矣。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3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五第七章闡發賢者用賢、聖王教化之道,其要義可析為三端:一曰人性本善而待教成德,二曰為政以簡而導民以義,三曰人才品第而各得其用。茲就經義申論如次:

一、性善待教:明王扶納之道
章中"人性本善,得明王扶納之以道乃成君子"之說,實承孟荀之緒而折衷之。孟子言性善,荀子主化性,而此章謂善性需"明王扶納",恰合【禮記】"修道之謂教"之旨。所謂"扶納",非強塑也,乃因勢利導,如【論語】"民可使由之"朱注所謂"導之以其所當然"。明王制禮作樂,非為桎梏人性,實如【易·賁卦】彖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意,使民自趨君子之域。

二、為政尚簡:義禮易從之效
"制以簡義禮易法民從"九字,實為治國精要。簡者,【尚書·皋陶謨】"屢省乃成"之謂;易者,【繫辭】"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之妙。聖王設教,必如【大戴禮】所言"禮不下庶人"之初意——非棄禮也,乃去其繁縟使民易持。韓嬰此說,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暗合,皆重清靜導民。觀【周禮】六官之設,其制雖繁而用極簡,正可為此章註腳。

三、人才等差:師友吏隸之別
章中分人為師、友、吏、隸四品,實本【荀子·儒效】"人論"之說而益精。"智如泉源"者,即【學記】"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之反喻,強調活水源源之智與儀表之范;"為輔弼"者,則【孝經】"士有爭友"之謂;至若"據法守職"之吏,近乎孔子所謂"器之"者;"一呼再喏"之徒,則【法言】"羊質虎皮"之流。此四等分判,與【人物誌】"九征""十二流業"之說可相發明。

要之,此章雖簡而義豐,既明"修道之教"的性善論根基,又揭"簡而易從"的施政綱領,更立"量才施用"的取士標準。三者環環相扣,正合【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完整體系。讀【韓詩外傳】者,當於此等處見漢儒會通先秦諸子之苦心,非徒解經訓詁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