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3|回复: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2诗解3上明政平礼义去祆仁义调心防邪禁佚仁义不施虽悔无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0-31 2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诗外传》卷2诗解3上明政平礼义去祆仁义调心防邪禁佚仁义不施虽悔无及
题文诗:
传曰,雨者何也?曰无何犹,而雨;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何也对曰:无何也,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罕至者,怪之可也,
畏之非也.日月薄蚀,怪星,风雨不时,
是无世而,不尝有也,上明政平,是虽并至,
无伤也;上暗政险,是虽无一,无益也.
夫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枯耕伤稼,
枯耘伤岁,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
道有死人;寇盗并起,上下乖离,邻人相暴,
对门相盗,礼义不修;牛马相生,六畜作妖;
臣下杀上,父子相疑,是谓人妖,是生于乱.
韩诗传曰:天地之灾,隐而废也;万物之怪,
书不说也.无用之变,不急之灾,弃而不治;
若君臣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切瑳不舍.
经有:如切如瑳,如琢如磨.孔子:
口欲味,心欲佚者,教之以仁;心欲兵,
身恶劳者,教之以恭;好辩畏惧,教之以勇;
目好色,耳好声者,教之以义.易曰艮其,
限列其夤,厉熏心也.经有:吁嗟女兮,
无与士耽.防邪禁佚,调和心.丰墙,
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
草木根荄,浅未必撅;飘风兴,暴雨坠则,
撅必先矣.君子居邦,不崇仁义,贤臣,
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
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忧愁,
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安也,
不亦晚乎!孔子:不慎其前,而悔其后.
虽悔无及.经有:掇其泣矣,何嗟及矣.
《原文》
  传曰:“而雨者,何也?”曰:“无何也,犹不而雨也。”“星坠木鸣,国人皆恐,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薄蚀,怪星之党见,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尝有也,上明政平,是虽并至,无伤也;上暗政险,是虽无一,无益也。夫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也。”曰:“何谓人妖?”曰:“枯耕伤稼,枯耘伤岁,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有死人;寇盗并起,上下乖离,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礼义不修;牛马相生,六畜作妖;臣下杀上,父子相疑,是谓人妖,是生于乱。”传曰:“天地之灾,隐而废也;万物之怪,书不说也。无用之变,不急之灾,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切瑳而不舍也。”诗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注释】出自《荀子》卷17天论篇诗解4上明政平伦常去祆
雩:yu: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原文》
  星队、木鸣<1>,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是无世而不常有之<3>。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4>,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
流星坠落、树木发响,国内的人都害怕,说: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啊。这是自然界的变异、阴阳二气的变化、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那太阳、月亮发生日食、月食,旋风暴雨不合时节地突然袭击,奇怪的星星偶然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在同一时代都出现,也没有什么妨害;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没出现,也毫无裨益。那流星的坠落、树木的发响,这是自然界的变异、阴阳二气的变化、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就错了。
〔注释〕
  <1>队[zhuì 音坠]:“坠”的古字。 <2>怪星:指扫帚星之类。 党:通“傥”,或,这里是偶然的意思。 见[xiàn 音现]:同“现”。 <3>常:通“尝”,曾经。 <4>险:险恶,指暴虐。
  《原文》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1>:楛耕伤稼,耘耨失薉<2>;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3>,本事不理,勉力不时<4>,政险失民<5>,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6>,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7>,其菑甚惨<8>。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9>,可怪也,而不可畏也<10>。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11>。”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译文】
 在已经出现的事物中,人为的灾祸才是可怕的。粗心耕种会损害庄稼,锄草不力能致田地失于荒芜;田地荒芜而庄稼长得很坏,则粮价昂贵而百姓挨饿,道路上会有饿死的人,这就是人为的灾祸。政策法令不明确,行动举措不合时宜,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事业得不到料理,征发劳役不顾农时,政治险恶不得民心,这就是人为的灾祸。礼义不加修整,朝廷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荡混乱,而父子互相猜忌,君臣离心离德,外敌入侵与国难同时袭来,这就是人为的灾祸。人为的灾祸产生于昏乱,上述三类人祸交错发生,国家就没个安宁,这一道理很是浅显,而其涉及的灾难很是惨重。然而牛马怪胎、六畜变态现象,可诧异之,但并不可怕。古书上说:“世间万物怪异现象,经书上是不作解说的。”没有实用的辩说,不急需的考察,应弃之不顾。至于那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任事有别,那是每天都应该审思而不能略掉的啊。
《原文》
  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兵,身恶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易曰:“艮其限,列其,厉熏心。”诗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 
【注释】
摐:释义:
1.敲击:“~金鼓,吹鸣籁。” 2.高耸:“乔木维~,飞鸟过之或降。” 3.纷错:万象~然。
出自《周易》:艮卦第五十二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白话》
九三:止住腰部,脊背撕裂,危险,心疼如焚。
象传说:止住腰部,危险,心疼如焚。
《解读》
○限:界也,指人上下体交界之腰部。马融:“限,要也。”要即腰。郑玄、荀爽、虞翻同。列,通“裂”。夤:读[yín] ,马融:“夹脊肉也。”郑玄作[月寅],这是将“夤”上肉下寅结构写作左肉右寅结构。
【译文】
孔子说:“对嘴里垂涎美味,心里想着逸乐的人要用仁德进行教育;对心里想着安闲,身体却忙碌不止的人,要用恭敬进行教育;对喜欢与人辩论,但遇事畏缩的人,要用勇敢进行教育;对眼睛看女色,耳朵好听音乐的人,要用正义进行教育。”《周易》说:“止住腰部,撕裂脊背,危险,心疼如焚。”《诗经》说:“哎呀那些女子呀,不要与男子过分沉迷于爱情呀。”这都是防止淫邪、禁止放逸,使人的心志调和的忠告。
《原文》
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义,尊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忧愁,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诗曰:“掇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3建本诗解9仁义国本技不累身以民为天富
原文》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行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诗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言不先正本而成忧于末也。
《原文》
高墙丰上激下说苑:丰墙硗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义,尊贤臣,以理万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变,诸侯交争,人趋车驰,迫然祸至,乃始忧愁,干喉焦唇,仰天而叹,庶几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嗟乎!虽悔无及矣。诗曰:“掇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释】释义:同“墝”。土地坚硬而贫瘠。
墙体高大厚实而基脚瘦薄,未必会倒塌,流动的积水一到,必定先被毁坏。树木扎根不深,未必能拔起它;旋风吹,暴雨降,必定先被拔起。君子在该国掌权,不崇尚仁义,不尊重贤臣,未必会立即亡国;但有朝一日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故,车马奔驰而民众逃散,屈指之间灾祸就降临了,这才喉干唇焦,祈求上天来救助他,岂不是很难的吗?孔子说:“ 事前不谨慎而在事后痛悔,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
刘嘉玲好 发表于 2025-7-14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二第三章阐发天人相分之旨,诚为荀学之嫡传。其文以"雩而雨"设问,直指人事与天道本无必然联系,此实先秦理性精神之精髓。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天道自然与人事分野
"无何犹不雩而雨"之论,实承荀子"天行有常"之说。雩祭得雨,犹不雩亦雨,揭示祭祀仪式与自然现象本无因果。文中更举星坠木鸣、日月薄蚀诸象,明言此乃"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当以平常心观之。此与《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一脉相承,体现战国儒家突破殷周天命观的思想飞跃。

二、理性认知与祛魅精神
"物罕至者,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八字,尤见理性光辉。承认罕见现象引发好奇乃人之常情,但强调不应陷入盲目恐惧,此即《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实践延伸。汉代董仲舒虽倡天人感应,然韩婴此说坚守荀学传统,保持对神秘主义的清醒认知。

三、为政以德的现实关怀
本章虽论天道,旨归仍在人事。"明政平礼义"云云,揭示治国根本在人事修明。所谓"仁义不施,虽悔无及",正是将《孟子》"仁政"说与荀子"礼治"思想熔铸一炉。其"防邪禁佚"之教,实为汉初黄老思想影响下对儒家治道的调适。

要之,此章以自然天道观为基,以理性精神为器,最终落墨于现实政治伦理。韩婴作为汉初经师,既能守先秦儒家之正,又能应时代之变,其将《荀子》天论思想融入诗传,恰是汉代经学开放性的体现。读者当于此体会儒家"天道远,人道迩"的实践智慧,不可徒以天人感应之说概汉代儒学也。

(全文计798字)
罗行 发表于 2025-7-20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二第三章阐发天人相分之义,诚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之嫡传。今就文本要义析论如次:

一、雩祭之辩与理性精神
"雩而雨"之问,直指祭祀与自然现象之关联。传文以"无何犹不雩而雨"破之,实承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之旨。此论斩断巫祝思维之神秘纽带,将降水现象归于阴阳自然之化,彰显先秦儒家理性主义传统。董仲舒《春秋繁露》虽言天人感应,然此章所示,恰为汉代经学中潜藏之理性支脉。

二、灾异观与心性修养
"星坠木鸣"之喻,尤见深意。传文区分"怪之"与"畏之",前者承认罕见现象之客观性,后者否定其道德威慑力。此与《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一脉相承。然韩婴更进一层,提出"仁义调心"之说,将外在异象转化为内在修养契机,此即《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的实践工夫。

三、政教之本与防邪之要
"上明政平"四字,实为全章政治哲学总纲。所谓"礼义去祆",非谓礼义能禳灾,乃指制度正义可消弭人心之惑。此与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相通,而较之《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政教观更为系统。文中"防邪禁佚"之诫,正是对《尚书·大禹谟》"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的经学诠释。

四、仁义之时与悔吝之戒
末句"仁义不施,虽悔无及",深得《周易》"震无咎者存乎悔"之精义。韩婴将自然现象与人文价值作出明确分判:天行有常,不关吉凶;人事失序,乃招祸殃。此论既破谶纬之迷执,复立儒家"为仁由己"之主体精神,与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形成跨时空呼应。

要之,此章以自然哲学为表,以心性修养为里,最终归宗于仁义实践。其价值在于:既保持对"天地之变"的理性认知,又强调"仁义调心"的道德自觉,在汉代神秘主义思潮中卓然树立人文主义标杆。今日读之,犹见其"疾虚妄"的学术勇气与"明人伦"的教化热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