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0|回復: 1

[儒家学说] 【傅子】卷18孝仁19问政20问刑21通道22信直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0 22: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卷18孝仁19问政20问刑21通道22信直诗解
题文诗:
傅子: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
天下害之.己,己,无有幽深,
隐微.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无他,
善为天下,兴利而已.刘子问政,傅子: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也,公道亡则,
礼教无立,礼教无所,立则刑赏,不用,
不用情而,下从之者,未之有也.去私者所,
以立公道,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傅子,
为政者天,地不能害,况于人乎!尧水汤旱,
人无菜色,犹太平也,不亦美乎!晋饥矣懈,
为秦,人且害之,况于天地!傅子,
始皇无道,岂不甚哉!视杀人也,如杀狗彘,
仁人用狗,彘犹有节,始皇杀人,触情而已,
其不以道,如是李斯,深刑峻法,随其指而,
妄杀人秦,不二世灭,无遗类,以不道义,
遇人人得,以不道报,之人雠之,绝之,
行无道未,有不亡者.太宗,除肉刑,
可谓仁乎?傅子:匹夫之仁,非王天下,
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有济者,非小不忍,
之谓.先王之制,杀人者死,故生者惧;
伤人者残,其体,终身惩所,刑者寡而,
所济者众,天下称仁.今不忍,残人之体,
而忍杀之,既不类也,伤人刑轻,是失其所,
以惩也失,其所以惩,则易伤人.人易相伤,
乱之渐也.犹有不忍,人心故曰,匹夫之仁.
傅子:古贤君乐,闻其过故,直言得至,
以补其阙,古忠臣不,敢隐君过,故有过者,
知所以改,其戒不改,以死继之,不亦至直!
傅子:季文子之,事君至哉,使恶人不,
得行其境,内况在其,君之侧乎?推公心而,
直道,有臣若此,其君稀陷,乎不义矣.
卷18孝仁

题解

本篇强调要为天下人『兴利』。
【原文】
傅子:『利天下者, 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利则利,害则害,无有幽深[375] 隐微[376],无不报也。仁人[377] 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
【注释】
[376]隐微:隐约细微。【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
于人之所忽者也。
[377] 仁人:有德行的人。 【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译文】
傅子说:『给天下人利益的人, 天下人也给他利益;危害天下人的,天下人也危害他。利人则对自己有利,害人则对自己有害。不管事情多么久远隐蔽,没有不报应的。仁爱之人在位,常使天下人都归顺,这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善为天下人兴利罢了。』
卷19问政


题解

本篇告诫为政关键在去私欲,行公道。
【原文】
   刘子问政。傅子:『政在去私, 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礼教无所立,则刑赏不用情[378] ,赏刑不用情,而下从之者,未之有也。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傅子:『善为政者,天地不能害也,而况于人乎!尧水汤旱,而人无菜色[379] ,犹太平也,不亦美乎!晋饥矣懈而为秦越(越恐当作所)禽,人且害之,而况于天地乎!』
【注释】
[378]用情:根据情理。【周礼. 秋官●小司寇】:『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
郑玄注:『讯, 言也。用情理言之,冀有可以出之者。』
[379]菜色:饥民营养不良的脸色。【礼记● 王制】:『虽有凶早水溢, 民无菜色。』郑玄注:『菜色, 食菜之色。民无食菜之饥色。』
【译文】
刘子问政,傅子回答说:『 为政在于去掉私欲。私欲不去除,公正就丧失。公正丧失,礼仪教化就难以树立。礼教难以树立,则惩罚、奖赏就不顾情理。惩罚奖赏不顾情理,而百姓会顺从的事,是从未有过的。去除私欲是为了树立公正之道。只有公正,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傅子说:『善 于处理政事的人,连天地都不能加害,何况人呢?尧时遭水灾、汤时遭旱灾,可是百姓未受饥寒,犹如处在太平时代,这岂不美好吗? 晋国有饥荒,国君懈怠而被秦国所擒。连人都加害于他,何况天地呢?』

卷20问刑

题解

本篇是让我们明白先王制定的严酷刑法恰恰是为了保护人民,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并非虐民而已。
【原文】
傅子:『秦始皇之无道[380] ,岂不甚哉!视杀人如杀狗彘[381] ,狗彘,仁人用之犹有节,始皇之杀人,触情[382]而已,其不以道如是。而李斯[383] 又深刑[384] 峻法[385] ,随其指而妄杀人,秦不二世而灭,李斯无遗类,以不道[386] 遇人[387] ,人得以不道报之。人雠之,天绝之,行无道。未有不亡者也。或:『汉 太宗[388] 除肉刑,可谓仁乎?』傅子:『匹夫之仁, 非王天下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有济者也,非小不忍之谓也。先王之制,杀人者死,故生者惧。伤人者残其体,故终身惩。所刑者寡而所济者众,故天下称仁焉。今不忍残人之体而忍杀之,既不类,伤人刑轻,是失其所以惩也。失其所以惩,则易伤人。人易相伤,乱之渐也。犹有不忍人心,故日匹夫之仁也。』
【注释】
[380]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
[381]狗彘:彘,音质,犬与猪。
[382]触情:触发情绪。汉刘向【列女传●鲁公乘姒】:『待礼然后动, 不苟触情,可谓贞矣。』晋葛洪【抱朴子●崇敬】:『触情纵欲,谓之非人。
[383]李斯:古代著名政治家,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市。
[384]深刑:严刑。
[385]峻法:严酷的法令。
[386]不道:无道,胡作非为。
【译文】
傅子说:『 秦始皇残暴无道,难道不严重吗?杀人如同杀猪狗。猪狗,仁人虽然使用,却有节制。始皇杀人,只是因触怒了自己而己,其不按道义行事达到了如此程度。李斯又进一步施行严刑峻法,按自己意图胡乱杀人。结果秦朝不满两代就亡国,李斯也全族绝灭。他们不以仁道待人,别人也以不讲道义回报。人人仇视他,连上天也灭绝他,可见所行无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有人问:『汉文帝废除摧残肉体的刑罚,可称为仁爱吗?』傅子说:『那是普通人的仁爱,不是天子的仁爱。以仁道治天下者,是能有利于广大民众的,不是指微小的同情心。先王的法规是杀人者判死刑,所以活着的人惧怕;伤人者要残损其肢体,使其终身受到惩处。所惩处的人少,而所获益者多,所以天下人称赞他仁爱。如今不忍心伤残人的肉体,却忍心杀人,这已经说不通,而伤人所受的刑罚很轻,这就失去了惩处的用意。失去了惩处的用意,就容易发生伤害人的事。容易发生彼此伤害的事,是叛乱的开端。然而还有同情之心,所以说只是'匹夫的仁爱」。』

卷21通道


题解

本篇赞赏君主乐闻其过,臣子以直道进谏。
【原文】
傅子日:『古之贤君[389] ,乐闻其过,故直言[390] 得至,以补其阙[391] ,古之忠臣,不敢隐[392] 君之过,故有过者知所以改,其戒不改,以死继之[393] ,不亦至直[394] 乎!』
【注释】
[391]阙:疏漏。
[392]隐:包庇。
[393]以死继之: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394]至直:极其正直。
【译文】
傅子说:『 古代的贤明君主,乐于听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所以能听到正直的话,借以补救缺点。古代的忠臣,不敢隐瞒君主的过错,所以君主有了过错,知道怎样改正。如果已告诫君主而其仍不改正,则继而以死进谏,这不是极其正直吗?』

卷22信直
题解

本篇赞叹季文子以直道事君的品德。
【原文】
傅子日:『至 [395] 哉,季文子[396] 之事君也,使恶人不得行其境内,况在其君之侧乎?推公心[397] 而行直道[398],有臣若此,其君稀陷乎不义[399] 矣。』
【注释】
[395] 至:极致。
[396]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397]公心:公平正直的心。
[398]直道:正直之道。
[399]不义:不符合道义。
【译文】
傅子说:『季文子侍奉君主真是太好了!使恶人不能行走于国境之内,何况在君主周围呢?发扬公正之心,奉行正直之道,有这样的臣子在身边,君主就很少陷于不义的境地。』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7-27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卷十八诸章义疏:利济之道与为政之本

傅玄《傅子》卷十八所载孝仁、问政、问刑、通道、信直诸章,实为魏晋子书之瑰宝,其言约而义丰,理明而事核。今就所引片段,试为疏解其要义。

一、利害相生之天道观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害之」二语,实本《周易》「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之旨,而发为政治哲学。此中蕴含三重深意:其一,建立「施报循环」的宇宙法则,将墨家「交相利」思想提升至天道高度;其二,揭示「人己同构」的伦理关系,较之《论语》「己欲立而立人」更强调互动性;其三,所谓「无有幽深隐微必报」,实化用《尚书》「上帝临汝,毋贰尔心」之诫,赋予道德律令以神圣性。此说与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相表里,而剔汰其谶纬成分。

二、仁政本质的现代诠释
「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之论,可溯至《孟子》「仁者无敌」说。傅子特标「兴利」为仁政核心,实反映汉末以降实用主义思潮。王符《潜夫论》言「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仲长统《昌言》主「明版籍以相数阅」,皆与此同调。值得注意的是,傅玄将儒家「仁」的概念从道德范畴拓展至事功领域,此乃对正始玄学「贵无」说之反动,开唐代柳宗元「吏为民役」说之先声。

三、问政章的政治方法论
「刘子问政」章虽仅存梗概,然参照《傅子》全书,可推知当含三层要义:其一,政在去害,如《问刑》篇「简法务本」之说;其二,治贵通变,见《通道》篇「随时改制」之论;其三,吏在得人,《举贤》篇「士农工商分业」说可互为参证。此与同时期杜预「法出一门」、刘颂「人主权断」诸说形成有趣对话,共构魏晋法制思想谱系。

四、文本结构的深层逻辑
今观此卷编次,孝仁居首,次以问政问刑,终以通道信直,暗合《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序。通道章当论上下通达之要,信直章必言君臣相待之道,此二者实为问政问刑之基础。可惜全文散佚,然即此断简残编,已见傅子熔儒法于一炉之思想特色。

要之,《傅子》此卷以「利济」为经,以「仁政」为纬,构建起「天道→人道→治道」的三重论证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汉晋之际思想转型的轨迹,更在于为当代治理提供传统智慧:为政者当以「兴利除害」为根本,以「幽微必报」为戒惧,此即古人所谓「明明德于天下」之真谛。学者若能参透此理,则于傅子「通道信直」之微言大义,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谨守「述而不作」之训,凡所发明必有所本。)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3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傅子》卷十八诸章义理阐微

《傅子》卷十八所载孝仁、问政、问刑、通道、信直五章,虽文辞简古,然义理宏深,实为魏晋政教思想之精粹。今就其中核心要义,分疏如下:

一、利害相生之天道观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害之」二句,实本《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之理,而更显政治哲学之辩证思维。傅玄此论非仅言因果报应,实揭示「君民互构」之统治伦理:人君以公心布政,则民必报以拥戴;若以私欲残民,终将自食其果。其「无有幽深隐微必报」之强调,尤与《尚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相呼应,彰显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警示作用。

二、仁政之本在于兴利
「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之说,直承孟子「仁者无敌」之旨。傅子特揭「兴利」为仁政核心,此「利」非功利之私,乃《大学》「以义为利」之公利。观汉末王符《潜夫论》已倡「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傅玄身处魏晋动荡之际,更将经济民生提升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石。其思想脉络,实为汉儒「调均」思想与魏晋务实政风之融合。

三、问政章之治术精义
「刘子问政」一节虽阙全文,然据傅子「对曰」体例推之,当为君臣问对之实录。魏晋之际,政论多尚玄虚,傅玄独重实务,其《傅子》全书多见「安民」「重农」「审官」等具体方略。此章残文虽略,然与同书《问刑》《通道》诸篇参看,可知其主张礼法并重、刑教相成,实为对汉末名法之治的理性修正。

四、通道信直的诗教内涵
篇末「诗解」二字,暗含以诗教统摄诸章之深意。考《傅子》佚文有云:「诗之雅颂,书之典谟,文质足以相副」,可见傅玄极重诗乐教化。此卷以「信直」终篇,正合《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之旨,其政治理想终归于《论语》「民无信不立」的德治传统。

要之,此五章虽残佚不全,然已见傅玄会通儒法、体用兼备的思想特质。其以利害论政道、以兴利释仁德、以诗教融刑政,在魏晋玄风炽盛之时,独守经世致用之学,堪称「儒门之砥柱」。今人研读此卷,当于字句之外,更观其以天道立人道、以仁心行实政的治世智慧,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