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4|回復: 3

[儒家学说] 【傅子】卷2举贤诗解2圣不世出贤能之士何世无之顾求与不求耳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2举贤诗解2圣不世出贤能之士何世无之顾求与不求耳
题文诗:
昔人,居上取士,难故虚心,而听下,
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致人.舜举,
,陶致天,下之士易;汤举伊尹,
,伊尹致天,下之士易.故举一人,
而听之者,能成王道.举二人而,听之者能,
霸道也.举三人而,听之者仅,存之道也.
听一人者,何以王也,任明致信.听二人者,
何以霸也,任术设疑.听三人何,以仅存也,
从二求一.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
任人道专,邪不得间;致人道博,下无所壅.
任人之道,不专谗说,起异心生:致人之道,
不博则殊,塞而良,材屈使舜,未得,
伊尹,不求贤则,上下不交,大业废矣.
既得,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
大匠斫也.君臣易位,劳神之道.今之人或,
抵掌而言,称古多贤,患世无人,不自三省,
坐诬一世,岂不甚耶!夫圣人者,不世而出,
贤能之士,何世无之,何知其然,舜兴而五,
臣显武王,兴九贤进,齐桓之霸,管仲为谋,
秦孝之强,商君佐之,以法欲王,则王佐至,
欲霸则其,霸臣出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
兵之人往,求无不得,唱无不和,是以天下,
之不乏贤.顾求与不,求耳何忧,天下无人!
贤者真情,真情遍在,正义不灭,贤能常在.
【原文】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舜之举咎陶[38] 难,得咎陶致天下之士易;汤之举伊尹[39] 难,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故举一人而听之者, 王道也。举二人而听之者,霸道也。举三人而听之者,仅存之道也。听-一人何以王也,任明而致信也。听二人何以霸也,任术而设疑也。听三人何以仅存也,从二而求一也。 明主任人之道专,致人之道博。任人道专,故邪不得间[40] ;致人之道博,故下无所壅。任人之道不专,则谗说起而异心生:致人之道不博,则殊涂塞而良材屈。使舜未得咎陶,汤未得伊尹,而不求贤,则上下不交而大业废矣。既得咎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斫也。君臣易位,劳神之道也。今之人或抵掌[41] 而言,称古多贤,患世无人,退不自三省[42],而坐诬[43] 一世,岂不甚耶!夫圣人者,不世而出者也,贤能之士,何世无之,何以知其然,舜兴而五臣[44] 显,武王兴而九贤进,齐桓之霸,管仲[45]为之谋,秦孝[46]之强,商君[47] 佐之以法,欲王则王佐[48] 至,欲霸则霸臣[49] 出,欲富国强兵,则富国强兵之人往,求无不得,唱无不和,是以天下之不乏贤也。顾求与不求耳,何忧天下之无人乎!
【注释】
[38] 咎陶:亦作『咎繇』,即皋陶。舜之贤臣。
[39] 伊尹:商初大臣。因其母在伊水居住,故以伊为氏。尹为官名。
[40] 间:挑拔,使人不和。
[41] 抵掌:即『抵掌』。击掌。一说是以一手覆按另一. 手的手掌。
[42] 三省:省察三事。【论语.学而】:『曾子日: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
[43] 坐诬:此处意为坐而诬人。诬,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 『坐诬』作为一个词,意为以诬告罪被究办。
[44] 五臣:五个臣子。这里指舜帝五臣。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 『孔曰: '禹、稷、契、皋陶、伯益。
[45]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 霸主。
[46] 秦孝: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
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7] 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译文】

过去人都知道在上位者选取人才的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知道处于下位者相互接触比较容易,所以在上者凭借下边的人来招引人才。舜举拔皋陶难,但利用皋陶罗致天下之士容易;商汤举拔伊尹难,但利用伊尹罗致天下之士却容
易。所以说,选拔一个人,又能听取其意见,这是能成就王业的治国之道;选拔两个人,并能分别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能称霸诸侯的治国之道;选拔三个人,又能分别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仅仅是不亡国的治理办法。听-一个人的进言为什么能成就王业呢?这是因为依仗其贤明且又能给予信任。听取两个人的进言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呢?这是因为依仗其策略,而又怀有疑虑。听取三个人的进言,为什么仅能不亡国呢?这是因为听从两人意见,又要征求另一人的意见。明智的君主,用人之道专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用人之道专一,所以邪恶之徒不能离间;招揽人才的途径宽广,进才之路才不会被壅塞。用人之道不专一,谗言就会出现,异心就会产生;招揽人才的途径不宽广,则各条管道都会堵塞,而人才也会被埋没。
假如舜没有得到皋陶、商汤没有得到伊尹,而又不去访求贤才,就会上下不遇合,而使大业衰败。既已得到皋陶,既已得到伊尹,却还每个人都由君主自己选用,这就是代替大工匠去砍制木器。国君和大臣易位,这是劳神之道。当今,有人合掌谈论,称赞古代贤人多,忧虑今世缺少有才能的人。不退身再三自省,却凭空诬蔑当世之人,岂不太过分了吗?圣人,不是任何时代都会有的;贤能的人,却任何时代都会有。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虞舜兴起而五臣得以显贵,武王兴起而九贤进入朝廷。齐桓公称霸,是因为管仲给他出谋;秦孝公强大,靠的是商鞅变法。想成就王业,就会有辅佐其行王道的大臣前来;想成就霸业,就会有辅助他成霸业的臣子出现;想富国强兵,就会有帮助他富国强兵的人投奔。其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其宣导没有不回应的。因此说,天下不缺乏贤能的人,只看你求取不求取罢了,何必担忧天下会没有人才呢?
董所 發表於 2025-6-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举贤》论圣贤之世出与求贤之道诠解

《傅子》卷二《举贤》篇所论“圣不世出,贤能之士何世无之,顾求与不求耳”一语,实为千古用人之枢要。此论直指人才兴衰之本源,非谓世无贤才,乃在执政者能否以诚求之、以道致之。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先贤之微旨。

一、圣贤之殊异与贤才之恒存
傅玄所谓“圣不世出”,盖因圣人乃天道人格化之极致,如尧舜禹汤,皆集德位与时运于一身,非人力可强求。然贤能之士则不然,其如山川之玉、渊薮之珠,代不乏人。管子云“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正与此同调。故《傅子》强调“何世无之”,实破“人才匮乏”之迷思,直指求贤者自身之局限。

二、求贤之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辩证
篇中举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之例,揭示求贤双重路径:
1. 居上取士之难:执政者居高位而易蔽,故须“虚心而听于下”。舜之“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正是以谦卑姿态打破信息壅塞。此即《周易》“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之理。
2. 因贤致贤之易:皋陶、伊尹既用,则“天下之士不召而至”。此乃贤才共振效应,如《中庸》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贤者在位自然形成磁场。傅玄点破“难易之辨”,实指执政者当以首批贤才为枢纽,构建良性循环。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察两汉察举制之崩坏、魏晋九品中正制之僵化,皆因求贤之道沦为形式,失去“虚心”“因人致人”之本质。反观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叹,恰证唯有主动以诚求贤,方能突破“世无贤才”假象。今日组织管理所谓“人才磁场”理论,与《傅子》“因人致人”之智遥相呼应。

结语
《傅子》此篇之要义,在将人才问题从客观存在转向主观能动。贤才如散落之粟,求之者需先备簸箕;圣主虽不可期,然求贤之道存乎一心。故文末“顾求与不求耳”六字,实为治乱兴衰之关键,足令后世执政者惕然警醒。读此篇者,当思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论,上下求索,其义自见。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6-5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举贤》篇抉微:论圣贤之世出与求才之道

傅玄《举贤》篇所论"圣不世出,贤能之士何世无之,顾求与不求耳"一语,实为千古用人治道之枢要。此论承《尚书》"野无遗贤"之训,启韩愈"千里马常有"之叹,深具历史纵深感。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圣贤生成之理:天道与人事之辨
所谓"圣不世出",乃指伏羲、尧舜等德配天地之圣王,其出必待"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天道周期。然贤能之士则不然,傅玄强调"何世无之",实本于《周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贤才如矿藏,恒存于天地间,其显隐全系于人事求索。故王弼注《老子》云"圣人体无",而贤者则"有之以为利",正可互证。

二、求贤用人之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篇中"居上取士难,故虚心而听于下"之论,暗合《管子·君臣》"明主之听于下也,聪也"的治术。舜举皋陶、汤用伊尹之例,揭示"因人致人"的链式效应。此即《韩非子·显学》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实践逻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特别指出"在下相接之易",实为对汉代乡举里选制度的理论呼应,与魏晋九品中正制形成鲜明对比。

三、历史镜鉴:求与不求的治乱分野
考诸史乘,齐桓用管仲而霸,项羽弃范增而亡,正反案例皆证傅子之论。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恰是"顾求与不求"的最佳注脚。唐太宗作《求贤诏》云"梦傅岩而翘想",宋太祖"夜访赵普"的故事,皆展现明主求贤若渴之态。反观晚清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之叹,正是贤才郁结的时代写照。

当代启示:
傅玄此论于今犹振聋发聩。治国之要,首在得人。上者当效舜汤虚怀若谷,建立"赛马不相马"的选才机制;下者宜法皋陶伊尹,修德待时。贤才如璞玉,非卞和不能识;治道似良医,必扁鹊乃可明。故《傅子》此篇,实为穿越千年的用人宝鉴,值得再三体味。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注疏体例,以经解经,以史证论,力求学术性与实践性统一。)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8-24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举贤】诠义

傅玄《举贤》篇有云:“圣不世出,贤能之士何世无之?顾求与不求耳。”此语深明治国之本,直指人才兴邦之要义。昔者明主居上取士,知其难,故虚心以听于下;察其易,故因人以致人。非独任己智,而广开贤路,以天下之心为心,以众贤之耳目为耳目。

舜举皋陶,其初若难,然得皋陶则天下之士皆至,何也?贤者知贤,能者荐能。皋陶既立,不独明刑弼教,更以清直之德感召群伦,故贤者辐辏,如川之归海。汤举伊尹亦然,一夫既得,万士来归。此非偶然,实因贤者之身自成枢机,能聚天下之英杰。故曰:“因人致人”,其理深远。

观今之世,非无贤才,而在上者或蔽于私好,或滞于成见,或乏求贤之诚,或失辨才之明。有求贤之名,而无其实;有举贤之制,而无其效。此正如傅子所叹:“顾求与不求耳。”昔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非虚饰也,诚以社稷为重,以贤才为急。若存此心,何患士之不至?

且贤才之出,不必皆显于朝堂。或隐于市井,或藏于山林,或屈于下僚。在上者当虚怀若谷,明目达聪,使野无遗贤,朝无旷官。唐太宗云:“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若能如此,则贤能之士必争趋而至,甘为之用。

傅子之论,非独为魏晋而发,实万世之鉴也。治道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要,首在真心。圣人不世出,然贤能何代无之?惟求之者诚,用之者当,则太平可期,盛世可复。愿当世执政者深味斯言,勿使《举贤》之训空付简册。

以上内容遵循您的要求,以专业文风用中文撰写,共约600字。全文立足傅玄原文,结合历史例证展开分析,强调“求贤”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抱怨时代缺乏人才,最后落脚于当代启示,体现国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