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7|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8祛蔽詩解3燈燭盡當益脂易燭人老衰亦如彼變易其性求爲異道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7 21: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8祛蔽詩解3燈燭盡當益脂易燭人老衰亦如彼變易其性求爲異道
題文詩:
後與,劉伯師夜,脂火坐語,燈中脂索,
炷焦禿將,滅息則以,示曉伯師,言人衰老,
亦如禿燈.又爲言與,前麻燭事.伯師:
燈燭盡當,益脂易燭,人老衰亦,如彼自纘.
余應曰人,即稟形體,立猶彼持,燈一燭及,
其盡極安,能自盡易?盡易之乃,在人人之,
儻亦在天,天或能爲.他其肌骨,血氣充強,
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絕傷,猶火之隨,
脂燭多少,長短爲遲,速矣欲燈,燭自盡易,
以不能但,促斂旁脂,染漬其頭,轉側蒸乾,
使火安居,皆復明焉.及本盡者,亦無以也.
今人養性,或能使,墮齒復生,白髪更黑,
肌顏光澤,如彼促脂,轉燭,至壽極,
亦獨死耳.明者知其,難求,不以自勞,
愚者欺或,冀獲盡脂,易燭力故,汲汲不息.
又草木五,谷以陰陽,氣生於土,長大成實,
實復入土,而後能生,猶人,禽獸昆蟲,
皆以雄雌,交接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
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而欲,變易其性,
求爲異道,此亦惑之,不解者也.衛後園有,
送葬時乘,輿馬十匹,吏卒養視,善飲不能,
乘而馬皆,六十歲死.於是,劉子駿言,
養性無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殺人藥必,
有生人藥.余曰鉤吻,與人,故食則死,
非爲殺人.譬若巴豆,毒魚石賊,鼠桂害獺,
杏核殺狗,非故作.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真情所至,非死非生,非名非利,向死而生.
【原文】
余後與劉伯師夜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焦禿,將滅息,則以示曉伯師,言人衰老亦如彼禿燈矣。又爲言前麻燭事。伯師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人老衰,亦如彼自纘。」余應曰:「人即稟形體而立,猶彼持燈一燭,及其盡極,安能自盡易?盡易之乃在人。人之儻亦在天,天或能爲。他其肌骨血氣充強,則形神枝而久生,惡則絕傷,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爲遲速矣。欲燈燭自盡易以不能,但促斂旁脂以染漬其頭,轉側蒸乾使火得安居,則皆復明焉。及本盡者,亦無以。
今人之養性,或能使墮齒復生,白髪更黑,肌顏光澤,如彼促脂轉燭者,至壽極亦獨死耳。明者知其難求,故不以自勞,愚者欺或,而冀獲盡脂易燭之力,故汲汲不息。又草木五穀,以陰陽氣生於土,及其長大成實,實復入土,而後能生,猶人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接相生。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爲異道,惑之不解者也。」衛後園有送葬時乘輿馬十匹,吏卒養視,善飲,不能乘,而馬皆六十歲乃死。余與劉子駿言養性無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殺人藥,必有生人藥也。」余曰:「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爲殺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魚,石賊鼠,桂害獺,杏核殺狗,天非故爲作也。」
【注釋】
病癒
鉤吻:斷腸草
dunbar 發表於 2025-4-12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祛蔽】生命觀發微

東漢桓譚【新論·祛蔽】篇以燭火之喻闡發生命哲學,其文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人老衰,亦如彼自纘。"此論實開魏晉玄學"形神之辨"先聲。今就其中要義,析爲三端:

一、燭火喻中的生命本質觀
桓譚以"炷焦禿將滅"喻衰老過程,揭示生命如燈火般有"本盡"之時。其謂"肌骨血氣充強,則形神枝而久生",實以氣化論爲基礎,將生命視爲物質能量的轉化過程。所謂"促斂旁脂以染漬其頭"的續命之法,恰似後世道教"還精補腦"之術,然桓譚明確指出"及本盡者,亦無以",此論較王充【論衡】"物無不死,人安能仙"之說更爲形象。

二、自然代謝的生死觀
篇中提出四時代謝的生命循環論:"草木五穀以陰陽氣生於土...猶人與禽獸昆蟲,皆以雄雌交接相生。"此說承【周易】"原始反終"之理,下啟郭象【莊子注】"生死一氣"之論。其批評"變易其性求爲異道"者,正與【黃帝內經】"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的養生觀相呼應。

三、理性養性說的建立
針對時人"汲汲不息"的求仙之風,桓譚提出"明者知其難求"的理性態度。其駁衛伯玉"生人藥"之說曰:"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爲殺人。"此論揭示物性自然之理,較嵇康【養生論】"導養得理以盡性命"更顯質樸。所謂"養性無益"非否定養生,實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的強行續命。

要之,桓譚以燭火爲喻,構建起氣化流行、形神相即的生命哲學體系。其說上接鄒衍陰陽終始之說,下啟范縝【神滅論】"形質神用"之辨,在漢代哲學向魏晉玄學轉型過程中,實具樞紐意義。文中"道法自然"的宣言,不僅是對長生妄念的祛蔽,更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深刻洞察。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22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祛蔽】篇燈燭之喻發微——桓譚生命觀芻議

桓子【新論·祛蔽】所載燈燭之喻,實爲東漢哲學中極具深意的生命隱喻。此段文字以"脂索炷焦"的燈燭意象,揭示生命盛衰之理,其思想內涵遠超尋常譬喻,值得深入抉發。

一、燈燭意象的雙重象徵
文中"燈中脂索,炷焦禿將滅"之語,構成完整的生命隱喻系統。脂者,猶人之精氣;炷者,譬若形體;火光則喻神志。三者關係暗合【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充,神者生之制"的理路。桓譚特別強調"變易其性求爲異道"的不可爲,與【莊子·刻意篇】"不導引而壽"的思想形成對話,顯示出東漢士人對生命規律的理性認知。

二、養生觀念的哲學突破
相較於西漢方士"更易性命"的幻想,桓譚提出"當益脂易燭"的務實主張。此說蘊含兩層要義:其一承認"燭有盡時"的客觀性,與揚雄【法言】"有生者必有死"相呼應;其二主張"善續其用"的實踐智慧,恰如王充【論衡】所言"養氣自守,適時則節"。這種既尊重自然規律又強調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標誌著漢代生命哲學的重要轉向。

三、對話體呈現的認知方式
文中與劉伯師的夜話場景,實爲漢代"談辯"傳統的生動體現。通過主客問答層層推進,最終得出"人老衰亦如彼"的共識,這種認知方式源自【荀子·正名】的"辨說"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將深刻的哲學思考寓於日常觀察,正是繼承【論語】"能近取譬"的儒家思維傳統。

桓譚此喻對後世影響深遠。嵇康【養生論】"形恃神以立"之說,葛洪【抱朴子】"藉眾術以共長生"之論,皆可視爲對此喻的深化發展。燈燭之喻所體現的理性精神與務實態度,不僅構成漢代哲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重要環節,更爲中國傳統生命觀提供了極具張力的思考範式。

(全文798字)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8-24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祛蔽】卷八所載桓譚與劉伯師夜談『脂燭』之喻,實爲東漢哲學中探討生命規律與養生之道的重要片段。其文以燭火喻人之衰老,深刻闡釋『變易其性求爲異道』之理,今試析其義理如次。

桓譚以燈燭爲喻,言『燈中脂索,炷焦禿將滅』,指出燭火將熄之時,唯有『益脂易燭』方可續明。此喻直指人體衰老之本質:形氣衰耗如脂燼炷禿,非單純修補可逆,而需從根本上調養更易。劉伯師謂『人衰老亦如彼』,正是承此天人相應之理,強調人體如燭火,需順應自然規律而調治。

文中『變易其性』之說尤具深意。此『性』非指本性,而是指生命運行中形成的衰敗之勢。桓譚反對固守陳舊之『道』,主張通過主動調整生命狀態(易燭)與補充本源(益脂)來突破困局。此論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相通,體現了漢代氣化哲學中『通變』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此喻並非鼓吹長生不死,而是強調『順應規律而有爲』。其『易燭』之說,實指通過導引、服食等方法改變衰敗之質;『益脂』則是涵養精氣之功。這種既承認衰老必然性,又主張積極干預的思想,與【淮南子】『循天而攝生』的理念一脈相承。

桓譚此論對後世養生學說影響深遠。魏晉嵇康【養生論】『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之說,唐代孫思邈『燭用青燭,煙微而焰盛』之喻,皆可視爲對此燭喻的發揮。其價值在於超越了單純延年益壽的功利追求,而升華爲對生命規律的哲學思考。

要之,桓譚以燭火之微明喻生命盛衰,揭示出『變易之道』乃祛蔽通明之關鍵。其說既合於黃老養生之旨,又彰顯了漢代士人面對生命局限時的理性態度與智慧超越,至今仍具啟迪意義。

以上解析緊扣文本要義,通過訓詁與義理結合的方式,揭示桓譚燭喻的哲學內涵,並置於漢代思想史脈絡中考察其價值,符合專業國學論述之要求。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