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1|回復: 3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4言体诗解1言是计当遭变用权常守正道见事不惑内有度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5 21: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4言体诗解1言是计当遭变用权常守正见事不内有度量
题文诗:
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情,性所好恶,
利害去就,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
有深浅听,明有暗照,质行薄厚,亦则异度.
非有大材,深智不能,见其大体.大体者皆,
是当之事.言是计当,遭变用权,常守正道,
见事不惑,内有度量,不可倾移,以谲异,
为知大体.如无大材,虽威权如,王翁察慧,
如公孙龙,敏给,东方朔也,言灾异如,
京君明及,博见多闻,书至万篇,为儒教授,
数百千人,只益不知,大体焉维,王翁过绝,
世人有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诘,
说士威则,震惧群,又数阴中,不快己者.
群臣莫能,抗答其论,莫敢干犯,匡谏,
以致亡败,其不知大,体之祸也.夫帝王之,
大体者则,高帝是矣.高帝:张良萧何,
韩信三子,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
此其知大,体之效也.王翁始秉,国政自以,
通明贤圣,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故,
举措兴事,辄欲自任,不与诸明,者习通共,
苟直意发,得之而用,是以稀获,其功效焉,
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体者也.高帝怀大,
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谓,
而勿高也,吾所,能行为之.宪度内疏,
政合于时,民臣乐悦,为世所思,知大体者.
题解

本篇主要是通过汉高祖和王莽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告诉我们为政者真正要识大体,必须要从当下的国情出发,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大体者,皆是当之事也)。
【原文】
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情性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浅,听明有暗照[62],质行[63] 有薄厚,亦则异度焉。非有大材深智,则不能见其大体[64]。大体者,皆是当之事也。夫言是而计当,遭变而用权[65] ,常守正[66] ,见事不,内有度量,不可倾移,而诳以谲异[67] ,为知大体矣。如无大材,则虽威权如王翁,察慧[68] 如公孙龙[69] ,敏给[70] 如东方朔[71] ,言灾异如京君明[72] ,及博见多闻,书至万篇,为儒教授数百千人,只益不知大体焉。维王翁之过绝[73] 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诘说士,威则震惧群,又数阴中[74] 不快己者。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论,莫敢干犯匡谏,卒以致亡败,其不知大体之祸也。
[62]听明有暗照:明,视力。暗,晦暗、不亮。照,明亮。
[63] 质行:品德操行。
[64]大体:有关大局的道理。
[65]用权:采用权变的办法。
[66] 守正:恪守正道。
[67] 谲异:怪诞奇异。
[68]察慧:聪明有智慧。
[69]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家代表人物,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他善于辩论,力倡『白马非马』之说,
[70]敏给:犹敏捷。
[71]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 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有【东方太中集】。

[72] 京君明:京房(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37年),字君明,东郡顿丘(河南省清丰西南)人。西汉学者,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本姓李,字君明,史传说他『推律自定为京氏』。曾就学于孟喜门人易学家焦延寿,详于灾异,开创了京氏易学,有【京氏易传】存世。元帝时立为博士,有志于革除朝政弊端,因劾奏石显之党而被杀。
[73] 过绝:超越,超过。
[74] 中:陷害。
【译文】
大凡人的耳目所听到和见到的,心理和意识所认知的,性情所喜好或厌恶的,面对利益和祸害所弃所求的,每个人基本都是相同的。至于才能有大小,智慧和谋略有深浅,听觉和视觉有暗明,品德操行有薄厚,那就有不同的程度了。没有出众的才能和深邃的智慧,就不能明见大体。所谓大体,都是恰当合适的事情。所说之言正确,所出之计得当,遭遇变故而能随机应变,平常恪守正道,遇事不惑,内心有主见,不会因欺诈迷惑而动摇,这就是知大体者。
假如没有杰出的才能,那么即使有像王莽那样的威势和权力,有像公孙龙那样的智慧辩才,有像东方朔那样的机敏,预言灾异具有像京房那样的能力,以及博见多闻,著书万篇,教授儒生百千人,也只是更不知大体而已。王莽超过世人的地方有三点:他的智谋足以颠倒是非,辩才能彻底诘难游说之士,威势则能震摄臣下。他又多次暗算不合自己心意之人。所以群臣没有人能抗辩他的谬论,没有人敢冒犯他而匡正规谏,最终导致他的失败灭亡,这就是不懂得大体的祸患。
【原文】夫帝王之大体者,则高帝是矣。高帝日:『张良、 萧何、韩信[75] ,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体之效也。
【译文】
帝王中称得上识大体的,汉高帝是一个。高帝说:『张良、 萧何、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所以能得天下。』这就是他识大体的证明。
【原文】
王翁始秉国政,自以通明[76] 贤圣,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诸明习者通共,苟直意而发,得之而用,是以稀获其功效焉,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体者也。高帝怀大智略,能自揆度[77] ,群臣制事定法,常谓日:『庳 [78]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为之。』宪度[79] 内疏,政合于时,故民臣乐悦,为世所思,此知大体者也。【译文】
王莽初掌国政,自认为开通贤明、德才极高,而认为臣下们的才智没有能超出其上的,因此言行举动、兴办政事,都是那样自信,不肯和各位明事理、有才智的人交流沟通,随意地凭主观想象发表意见,想出一个办法就运用,所以很少能取得功效,因此终于遭到破败灭亡,这就是不识大体的人。汉高帝胸有大智谋略,能够自我估量,群臣处理事务、制定法度时,高帝常对他们说:『 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要考虑我所能做到的去做。』于是法度宽松,政令适合时宜。所以,百姓和臣下都欢乐喜悦,高祖亦被后世怀念,这就是识大体的人。
廖目 發表於 2025-6-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谭《新论》卷四「言体」章义疏
桓谭《新论·言体》首章,以「言是计当,遭变用权,常守正道,见事不惑,内有度量」为纲,阐发人君处世应物之体要。此段文本虽简,然内涵深邃,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人性同异与材智分殊
桓谭开篇即言:「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情性所好恶,利害去就,皆同务焉。」此承《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之说,谓凡人皆受外物牵引,好恶趋利之性相通。然旋即指出「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浅,聪明有暗照,质行有薄厚」,此乃呼应《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之论,强调个体禀赋差异。桓谭特重「大材深智」者,谓其能「见其大体」,此「大体」即下文所言「正道」与「权变」之统合,暗合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告子上》)之旨。

二、言体三要:正、权、度
「言是计当」者,谓言语必契于事理,谋略务求允当,此儒家「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之实践。「遭变用权」则本乎《公羊传》「反经合道」之义,如孔子赞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论语·宪问》),强调权变须以正道为依归。「常守正道」乃根本,《孟子·离娄》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也。三者统摄于「内有度量」,即《荀子·解蔽》「虚壹而静」之心境,能权衡轻重而不失其衡。

三、知行合一与明体达用
桓谭之论,实融摄儒道两家精义。「见事不惑」近于道家「涤除玄览」(《老子》第十章)之明澈,而「内有度量」更类儒家「执两用中」(《中庸》)之工夫。其言外显权变而内守常道,恰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此体用不二之思,为东汉士人应对政局动荡之重要思想资源。

结语
《言体》章虽寥寥数语,然已勾勒出东汉初年士人立身处世之理想范式:以正道为体,以权变为用,以心度为枢。桓谭上接先秦诸子之绪,下启王充《论衡》之实学精神,其「大材深智见大体」之论,尤可为今人镜鉴。学者若能于此章细加玩味,则于汉儒贯通天人之学,思过半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训诂为基础,融会经子要义,力求呈现桓谭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哲学深度。凡引经典处皆标明出处,释义则注重文本内在逻辑,避免过度引申,以存汉儒朴学之风。
gyz9999 發表於 2025-6-29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谭《新论》卷四「言体」章句析义
桓谭《新论·言体》首章以「人耳目所闻见」发端,实为东汉思想史中「才性论」之先声。其文以「大体」为枢机,统摄材能、智略、聪明、质行四维,暗合《人物志》「九征」之旨,而更重实践理性。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感官认知与主体能动的辩证
「耳目闻见」与「心意知识」并举,揭示认知之双重路径:外缘感官所得,必经内在心意裁断。此说承袭《荀子·正名》「缘天官」而「征知」之理,然桓谭特标「情性所好恶,利害去就」为实践导向,强调认知非止于静观,必归于「同务」——即群体共同之价值取向与行动准则。

二、才性差异与「大体」之统摄
「材能大小」「智略深浅」「聪明暗照」「质行薄厚」四者,实为汉魏之际才性论之雏形。桓谭以「异度」明个体差异,复以「大体」为超越性标准:非大材深智者不能洞见事物本质(大体)。此「大体」概念,近于《孟子·告子》「先立乎其大者」之「心体」,然更侧重对客观事理之把握,兼具儒家「守正」与法家「用权」的双重意涵。

三、权变与正道的实践智慧
「遭变用权,常守正道」八字,乃全篇精义所在。桓谭身处两汉之交的动荡时局,其思想既不同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绝对主义,亦异于王充纯任自然的怀疑论,而是主张「内有度量」的主体性建构——以内在德性为尺度(度量),方能在权变中不惑于事。此说上接《周易》「时中」之义,下启王弼「执一统众」之玄思,彰显汉代儒者应对现实危机的智慧。

结语
桓谭此章虽简,实为东汉思想转型之关键文本。其以「大体」统摄才性差异,以「度量」平衡权变与正道,既是对先秦儒家「经权」论的发展,亦为魏晋玄学「体用」观埋下伏笔。读此篇者,当于「见事不惑」处体认其知行合一之旨,方不负桓君山「新论」之深心。

(全文798字)
是飞 發表於 2025-8-24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言体》首章阐微:论权变与正道之衡

桓谭《新论·卷四》首章以“言体”为题,深入探讨了人之认知与行为的根本原则。其文虽简,然意蕴宏深,揭示了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如何持守正道、灵活应对的智慧。

桓谭开篇即言:“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情性所好恶,利害去就,皆同务焉。”此言人之基本认知与情感机制本无二致,皆受耳目见闻与心意知识的影响,且为情性好恶与利害取舍所驱动。然其笔锋一转,指出个体在“材能大小、智略深浅、听明暗照、质行薄厚”上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表象之别,而是度量之异,直接决定了人能否把握事物之“大体”。

所谓“大体”,乃指事物的根本规律与核心要义。桓谭强调:“非有大材深智,不能见其大体。”唯有具备卓越材能与深远智慧者,方能超越表象之惑,洞察内在之理。此论与《周易》“穷神知化”之旨、《老子》“知常曰明”之义遥相呼应,共彰中华智慧对本质洞察的重视。

进而,桓谭提出“言是计当,遭变用权,常守正道,见事不惑,内有度量”的行为准则。此五句实为一体:“言是计当”要求言论符合实际、谋划得当;“遭变用权”强调遭遇变故时需通权达变;“常守正道”则是权变之根基,万变不离其宗;“见事不惑”乃上述三者践行之效;而“内有度量”更是根本,指内心自有权衡准则,不随外物飘摇。此五者环环相扣,构建了一个既重原则性又具灵活性的实践体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桓谭之“权变”观绝非无原则的机巧之术。其“用权”必以“守正”为前提,“度量”为依归,深合孔子“可与立,未可与权”之深意与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警训。这种辩证思维,正是中国哲学“经权之道”的生动体现:既坚守永恒之道义,又不拘泥于教条,在具体情境中寻求中道而行。

桓谭此论,不仅是对个体修身的指引,更是对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于当今复杂多变之世,其所强调的“见大体”、“守正道”、“内有度量”之品质,尤显珍贵。唯有培育洞悉本质的智慧、持守核心价值的定力、以及因时制宜的应变能力,方能在纷繁变幻中不移其志、不惑于行。

(全文完)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