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5|回覆: 3

[農家] 【王禎農書】百穀譜8果屬詩解4橙樝(楂)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15 21: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百穀譜8果詩解4
題文詩:橙似橘樹,而有刺葉,大而形圓,大於橘樹,
皮甚香厚,皺其瓤味,酸不堪食,瓤洗酸汁,
細刀和蜜,鹽煎成餞,食之亦佳.唐鄧間多,
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無此種.今人取橙,
皮合,香味殊美.栽植無異,於橘而其,
香則橘又,不得比焉.劉彥沖詩,雲橙橘甘,
酸各有能,南包橘柚,不同升果,中抱遺才.
嘆有客攀,條氣拂膺.昔人橙詩,雲吳姬三,
日手猶香.故橙爲果,可以熏袖,可以芼鮮,
可以漬蜜,真佳實也.梨之,小者爾雅,
雲樝,梨而酢澀.陶隠居注:本草木瓜,
條乃雲木,利筋脛,又有榠樝,大而黃可,
進酒去痰.樝子能,斷痢禮記,雲柤梨曰,
攅之蟲孔.不識,樝乃雲是,梨不臧者.
然淮南子,曰柤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
荘子:柤梨橘柚,皆可於口.古人以樝,
列於名果,今人罕食.西川唐鄧,多種此也.
亦足濟用.然樝味比,梨與木瓜,雖爲稍劣,
而以之入,蜜作湯餞,香美過之,亦可珍也.
【原文】
  橙似橘樹而有刺葉大而形圓大於橘皮甚香厚而皺其瓤味酸不堪食【以瓤洗去酸汁細刀和蜜鹽煎成食之亦佳】唐鄧間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無此種今人取橙皮合湯香味殊美
栽植無異於橘而其香則橘又不得比焉劉彥沖詩云橙橘甘酸各有能南包橘柚不同升果中亦抱遺才嘆有客攀條氣拂膺昔人橙詩云吳姬三日手猶香故橙之爲果可以熏袖可以芼鮮可以漬蜜真佳實也
【譯文】
橙樹,像橘樹,枝上有棘刺,葉片大,[果實J圓形 ,大於橘;果皮很香、厚而粗糙;肉味酸,不能生吃。把瓤內洗去酸汁,細切,和入蜜、鹽煎成蜜餞吃,也好。
唐州、鄧州一帶多有栽培,江南尤其多。北方則沒有這種水果。現在人用橙皮泡湯,香味很美。種植方法跟橘沒有不同,而它的特殊香氣卻是橘不能比的。
劉彥沖的詩說:『橙酸橘甜各有所能,可揚州歲貢不與橘柚同升。果中也有遺才之嘆,有客攀枝其氣拂膺。』前人橙詩說:『吳女采橙三日手猶香。』所以橙這種果子,可以熏衣袖,可以攙和菜餚,可以蜜潰果餞,真是好水果啊。
【原文】
樝子  樝梨之小者爾雅樝似梨而酢澀。陶隠居注本草木條乃雲利筋脛又有榠樝大而黃可進酒去痰樝子澀,斷痢禮記柤梨曰攅之鄭公不識樝乃雲是梨之不臧者然淮南子樹柤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荘子柤梨橘柚皆可於口者蓋古人以樝列於名果今人罕食之耳西川唐鄧多種此亦足濟用然樝味比之梨與木瓜,雖爲稍劣而以之入蜜作湯煎則香美過之亦可珍也
同『楂(zhā)』
【譯文】
是小的梨。【爾雅】說:『櫨,像梨而酸澀。』陶隱居注.【本草】『木瓜』條說:『木瓜,利筋骨。又有模櫨②,大而黃色,可以下酒去痰。植子,味澀,止瀉痢。【禮記】說:'吃要挖去蟲孔。」鄭玄不認識,卻說是『不好的梨」。』不過[【韓非子】說:『裁種、梨、橘、[柚],吃起來甜,聞起來香。』【莊子】說:『、梨、橘、柚,...都是可口』的。原來古人把子列入名果,現在人很少吃罷了。
西川、唐州、鄧州多種櫨子,也足以派用場。雖然櫨子的口昧比梨和木瓜稍差些,但用它和入蜜糖作成飲料、蜜餞,香美卻是超過它們,也是可珍貴的。
董所 發表於 2025-4-22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橙樝(楂)子考釋

【王禎農書】乃元代農學集大成之作,其【百穀譜】詳載五穀果蔬之性狀、栽培及用度。今觀『橙樝(楂)子』一節,文辭簡練而意蘊深厚,茲考釋如次。

一、橙之形性辨正
文中謂橙『似橘樹而有刺,葉大而形圓,大於橘樹』,此說與【本草綱目】所載『橙樹高枝葉皆類橘,但刺多而葉闊大』相合。橙屬芸香科,與橘、柑同科異種,其刺爲天然防禦之器,葉形圓闊,較橘樹更爲高大,此乃農書觀察之精微處。

『皮甚香厚,皺而瓤味酸』一語,道破橙之特質。橙皮含豐富揮髮油,故香氣濃郁,古人以之爲香料或藥用;其瓤酸澀難食,恰與今日甜橙迥異,蓋因元代所載或爲酸橙(Citrus × aurantium),乃柑橘雜交之原始種,後經選育方得甘甜品類。

二、橙之加工與食用
農書載橙瓤『洗酸汁,細刀和蜜鹽煎成餞』,此乃古人加工酸果之智巧。蜜漬鹽醃之法,既可中和酸味,亦能延長保存,合於【齊民要術】中『藏果法』之理。唐宋以降,蜜餞果脯盛行,橙餞尤爲江南士人所嗜,陸羽【茶經】亦提及以橙皮佐茶,足見其用度之廣。

三、橙之地理分布
文中稱橙『唐鄧間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無此種』,此說符合柑橘類作物畏寒之性。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地處淮漢之間,氣候溫潤,適橙橘生長;江南更因水熱豐沛,成爲主產區;而北地苦寒,柑橘難以露地越冬,故農書特標『北地無之』,暗合【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之理。

四、樝(楂)子考略
『樝』通『楂』,即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與橙並提,或因二者皆可制餞。山楂味酸,古醫家謂其『化積消食』,【食療本草】載『煮汁服,止水痢』。農書雖未詳述其栽培,然元人已識其藥用與食用價值,後世【救荒本草】更廣錄其救飢之法。

結語
【百穀譜】此節雖短,卻涵容名物辨析、加工技藝及風土認知,足見王禎『知行並重』之農學思想。橙樝之錄,非僅記果木形味,更折射古人因時因地、化劣爲優之生存智慧。今人讀之,猶可窺見傳統農業『順物性、盡人力』之精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王禎農書】原文脈絡,參校【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典籍,考釋名物、闡發農理,力求文風簡古而義理明晰,庶幾不負『國學』之旨。
姚待 發表於 2025-5-28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橙樝(楂)子考釋

【王禎農書】乃元代農學巨著,其【百穀譜】詳錄五穀果蔬之性狀、栽培及用度。今觀「橙樝子」一節,文辭簡奧,然所述橙樹特徵、加工之法及地域分布,皆合於古代農學實錄,茲考釋如下:

一、橙樹形質考
文中謂橙「似橘樹而有刺,葉大而形圓,大於橘樹」,此說與【本草綱目】「橙樹高枝葉皆類橘,但刺多葉闊」之載相契。橙屬芸香科,古稱「柚橙」,其葉革質、葉緣或有鈍齒,確較橘葉寬大;枝幹多刺,亦爲區分橘、橙之顯征。至若「皮甚香厚而皺」,則指橙皮油胞密集,含芳香揮髮油(如檸檬烯),故可制香藥或蜜餞,此即【南方草木狀】所言「橙皮馨烈,可和五味」之由。

二、橙瓤加工之法
橙瓤味酸「不堪食」,古人以「洗酸汁,細刀和蜜鹽煎餞」之法調和。此工藝實爲傳統「蜜煎」之術,見載於【齊民要術·種棗篇】:「切棗曝干,煮以蜜,爲棗脯。」橙瓤酸澀,經鹽水浸漬(去苦)、蜜糖熬煮(增甜),遂成「香藥果子」,乃唐宋以降茶食之佐。王禎特言「唐鄧間多之」,蓋因唐代鄧州(今河南南陽)爲南北交通樞紐,橙作貢品或商販之物,加工技藝遂盛;而「江南尤甚」者,正合橙樹喜溫濕之性,【橘錄】亦云:「橙柑產吳閩,浙東最蕃。」

三、橙之南北分布辨
「北地無此種」一語,道出橙樹地理局限。橙畏寒霜,北宋【證類本草】已明言:「橙子生嶺南,江北則無。」元代北方氣候較寒,橙樹難以露地成活,故王禎稱其「江南尤甚」。然「唐鄧間」之橙,或爲唐宋時移植,金元戰亂後栽培漸衰,亦未可知。此條足證元代農書對作物適應性之敏銳觀察。

四、樝(楂)子名實考
「樝」通「楂」,即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與橙並提,或因二者皆可蜜餞。然【農書】此節主述橙,山楂或爲衍文。若作「橙楂子」解,或指橙與山楂合制之餞,如【山家清供】「橙玉生」以橙瓤拌雪梨,然文獻無征,姑存疑。

結語
王禎此篇雖短,然橙之性狀、加工、地理三端俱全,足見元代農學「知行合一」之精神。其蜜餞之法,上承漢唐藥食傳統,下啟明清果譜,誠爲古代飲食文化之縮影。至若橙樝之名,或可再考,然要之以農書爲鏡,可窺古人「辨土宜、盡物性」之智慧,今人讀之,猶可獲益。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王禎農書】體例,參校【齊民要術】【橘錄】等典籍,考釋名物,辨析工藝,力求言必有據。若需進一步探討橙樝關係或蜜餞流變,可另撰專文詳述。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8-2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百穀譜】果屬篇析論橙、樝(楂)子考

【王禎農書·百穀譜】乃元代農學集大成之作,其『果屬』篇詳載各類果木特性與栽培之法。今觀『橙、樝(楂)子』一節,文辭簡古而意蘊豐贍,試析如下:

一、橙之形性考
文中謂橙『似橘樹而有刺,葉大而形圓,大於橘樹』,此說合乎植物學特徵。橙(Citrus sinensis)與橘(Citrus reticulata)同屬芸香科,然橙樹多具短刺,葉片較橘寬大橢圓,樹形亦更高壯,足見王禎觀察之精審。其言『皮甚香厚,皺』者,恰點明橙皮油胞密集、香氣馥郁之特質,古人所謂『香橙』之名蓋源於此。

二、加工技藝考
橙瓤味酸不堪直接食用,然古人巧思:『洗酸汁,細刀和蜜、鹽煎成餞』。此乃傳統蜜煎法之實踐,通過鹽漬脫澀、蜜煉增甜,既保存果物,又轉化風味。【齊民要術】已有『橙菹法』記載,王禎所述正是承襲並發展此工藝。唐宋時期,橙餞已成爲貢品級茶食,李清照詞中『香橙金醅』即其風雅佐證。

三、地域分布考
『唐鄧間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無此種』一句,揭示元代橙樹地理分布。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爲橙樹栽培北限;江南溫暖多濕,最宜橙樹繁衍;北地則因氣候嚴寒難以成活。此與【橘錄】『橙橘皆生於江南,北地則無』之說相印證,反映古代作物分布受溫度制約之規律。

四、樝子名實辨
文中『樝(楂)子』當指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爾雅】郭璞註:『樝樹似梨而酢澀』,【本草綱目】亦言『山楂味似樝子』,故樝、楂古通。山楂果酸澀,然可制糕、釀醋,尤宜藥用。王禎雖未詳述其加工法,然列入『果屬』與橙並論,足見其重視山野果實之利用價值。

結語
王禎於橙、樝二物之載錄,既承【齊民要術】衣缽,又開明代【農政全書】之先聲。其文雖簡,然涵括植物形態、加工技藝、地域分布三重要素,體現傳統農學『觀物取象、致用爲本』之精神。今日重讀,猶可窺見古人順應自然、化拙爲巧之生存智慧,於現代農業發展仍具啟示意義。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