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6|回復: 3

[農家]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6太学养士举贤有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12 21: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6太学养士举贤有功
题文诗:
广览兼听,极群下智,尽天下美,至德昭然,
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悦德归谊.
功不加民,王心未加,遵其所闻,则高明矣;
行其所知,则光大矣.因用所闻,诚内致行.
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
思惟往古,务以求贤,未云获者,士素不励.
养士大者,莫大太学,贤士所由,教化本原.
郡守县令,民之师表,承流宣化;不贤,
主德不宣,恩泽不.吏不民,不用,
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
阴阳错缨,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
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之论,称职为差,
以富訾,非谓累日.小材累日,不离小官;
贤材未久,不害辅佐.有司竭力,务业赴功.
今则不然,累日取贵,积久致官,廉耻贸乱,
贤不肖浑,未得其真.列侯郡守,择吏民贤,
岁贡二人,以给宿卫,观大臣能;贡贤有赏,
不肖者罚.实试贤能,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廉耻殊路,贤不肖分,天下,可得官使.
正文: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智),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1)。夜郎、康居(2),殊方万里,说(悦)德归谊(义),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遵)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3)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4),则三王何异哉!
译文: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四海之内没有不顺服的。陛下广泛地观察,多方面听取,尽可能地吸取群下的智慧,具备了天下的美德,崇高的德行显耀普照,扩大到国外。远达万里的夜郎和康居悦服归心,就真是太乎到来的景象啊。但是恩德并没有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大概是您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吧。曾子说: 『尊崇自己所听到的道理,就高明了;实践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光大了。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在于对这些注意罢了。』希望陛下采用所听到的道理,诚心诚意按那些道理去做,那么,跟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1)施于方外:言德被殊域。(2)夜郎:汉时西南夷,在今贵州省西部。康居:汉时西域国家之一,在今苏联境内咸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3)曾子曰等句:引文见【大戴礼·曾子疾病篇】。清阮元辑有【曾子】四卷。光大:即广大。(4)致行:推行。
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励)也(1)。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2),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无)应书者(3),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率)(4),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率)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无)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5),贫穷孤弱,冤(怨)苦失职(6),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缨,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译文:陛下亲自耕种籍田来倡导农业,早起晚睡,为人民担忧,思念古代治世,用心寻求贤人,这也是尧舜的用心啊,可是没有得到贤人,这是因为平时对于士人没有鼓励劝勉的缘故。平时不培养人才却想寻求贤人,就好比不雕刻玉却要求玉有文采一样。所以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产生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现在各郡国的人都很多,可是有些郡国还没有应举贤良文学策问、作对策的人,造就是因为王道在那裹经常断绝。臣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教育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考问他们而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现在的郡守、县令,就是百姓的老师和表率,是委派他们禀承君主的恩泽去宣扬教化的,师表不贤良,君主的仁德就得不到宣扬,恩泽就传布不到下面。现在官吏既然没有教育人民,或者不实行君主的法令,暴虐百姓,和坏人狼狈为奸,谋取私利,致使贫穷孤弱的人含冤受苦,流离失所,很不符合陛下的意愿。所以阴阳错乱,怨气充满,人民无法生活,在苦难中得不到救助,这都是郡守县令们不贤明,才造成这样的现象啊。
(1)励:劝勉。(2)关:由也。(3)对无应书者:言条对者皆不应经义。(4)师率:即师表。(5)与奸为市:谓守令与为奸的小吏交易求利。(6)失职:即失业。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1),吏二千石子弟(2),选郎吏又以富訾(资)(3),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4),非(所)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5)。是以有司竭力尽知(智),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6)。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
  译文:郡守、县令多数是出身于郎中、中郎,年俸二千石的大官的子弟选任郎官,又仗着有钱财,不一定贤明。而且古时候考核官吏的功劳,是按照做官是否称职来区分的,不以在任时间的长短为标准。所以才能小的人,虽然任职时间很长,还是小吏;有才能的人,虽然任职不久,并不妨碍他升迁为辅佐大臣。所以有职守的官吏,都竭尽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努力做好工作,争取立功。现在却不是这样,官吏们积累时间就可以得到高位,日子一久,就可以升官,所以廉洁和无耻混淆,好人和坏人不分,真正的贤才就无法得到。臣愚蠢地认为让各位诸侯、郡守、二千石各自选择他们管辖下的官吏和百姓中的贤才,每年荐举两人,用他们在皇宫中值宿守卫,而且还可以拿这件事来观察大臣的能力,如果荐举的人贤能,就给予奖赏;要是荐举的人不好,就加以惩罚。如果像这样,诸侯、二千石官都尽心寻求贤才,天下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授给他们官职加以任用了。遍得天下的贤人,那么三王的盛世也就容易做到,尧舜的声名也就可以赶上了,千万不要用做官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功劳,实际考察官吏的贤能是上策,衡量了才能以后再授给官职,考察了德行以后再确定职位,那样,廉洁和无耻待遇不同,好人和坏人就能够区别了。陛下给臣恩惠,宽恕臣的罪过,教臣不要害怕主管官吏,使臣能够切磋研究,臣不敢不倾吐自己肤浅的见解。
(1)长吏:指郡守、县令。郎中:官名,秩三百石。中郎:官名,秩六百石。(2)吏二千石子弟:言汉时二千石官可以保任其子弟为郎吏,进而当上长吏。(3)选郎吏又以富资:汉制,限资十算(十万钱)乃得为官。(4)差:次也。(5)害:犹妨。(6)官使:任职使用。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4-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六:太学养士与举贤之功

董仲舒于《贤良三策》中,极言养士与举贤之要,其论深契王道之本。今观其文,曰“广览兼听,极群下智,尽天下美”,此乃圣王治世之基。然功未加于百姓者,非力不足,实“王心未加焉”。曾子有言:“遵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董子引此,意在劝君以知行合一为务,诚内致行,则三王之治可复。

太学养士:教化之本
董子谓“养士大者,莫大太学”,盖太学乃贤士所由出,教化之本原。昔三代之盛,皆以庠序育才,故士习于礼义,民化于德行。今郡守县令,为民师表,若其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吏无教化,民失轨范,乃至“暴虐百姓,与奸为市”,此阴阳错缪、氛气充塞之由也。故太学之设,非独储才,实正本清源之举。

举贤授能:考绩之实
古之论功,“称职为差,非以富訾,非谓累日”。小材虽久,不脱卑职;贤才未历,不妨大用。然汉世积弊,“累日取贵,积久致官”,遂使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董子疾呼,当以“实试贤能,量材授官”,列侯郡守岁贡贤者二人,以观大臣之能。贡贤有赏,不肖有罚,如此则天下之士咸得官使,而治道可兴。

结语:躬行王道
陛下亲耕藉田,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此尧舜之心也。然“未云获者”,盖因士风未励。董子之策,直指时弊:太学不立,则贤才无由出;举贤不实,则吏治终难清。故欲致太平,必先“设诚于内而致行之”,以教化育士,以考绩择官。如此,则高明光大,不异三王矣。

(全文约780字)
杨可 發表於 2025-6-2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董仲舒《贤良三策》太学养士之道发微

董子《贤良三策》所言"广览兼听,极群下智,尽天下美",实为汉代文教制度之圭臬。其太学养士、举贤授能之策,非徒为选举之制,实乃贯通天道与治术的文明建构。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太学为体:养士以成王道之器
董子云"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其根本在于建立太学这一"明教化之源"的机构。太学者,非仅授经术之所,实为"天人相与之际"的实践场域。通过六艺之教,使士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将个体修养与天下治理绾合为一。此即"遵其所闻则高明"的深层意蕴——太学所传者,非知识技能,乃参赞天地之大道。

二、举贤为用:制度化的德性实践
"悦德归谊"之说,须落实于"功不加民"的选举制度。董子设计的岁贡贤良、考绩黜陟之法,实为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制度理性的创举。值得注意的是,其强调"行其所知则光大",揭示选举非终点而是起点:入选者需在施政中验证所学,形成"学—举—行"的闭环。夜郎康居之归化,恰是这种制度外溢效应的体现。

三、内外相济:教化政治的辩证逻辑
"因用所闻,诚内致行"八字,道出董学精义。太学养士属"内圣"功夫,而殊方万里之归化属"外王"成效,二者通过"举"的机制相贯通。这种设计暗合《中庸》"成己成物"之道:朝廷开太学是"诚之者人之道",贤良出仕而天下归心则是"诚者天之道"。董子将儒家心性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此其超迈诸子处。

要之,董仲舒太学举贤之策,实为汉代版的"明明德于天下"。其以制度承载道德、以选举贯通内外的智慧,对今日文教体制建设仍有镜鉴。然今人读之,尤当注意:太学之所以能养真士,在于其"不与民争利"的独立品格;举贤之所以有效,在于"考其德行,察其道艺"的严谨标准。若失此二端,则制度空存而精义泯矣。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8-24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第六篇所言“太学养士,举贤有功”,实为董子政治思想之精要,深具经世致用之义。其文虽简,然意蕴宏深,今试析之。

夫“广览兼听,极群下智,尽天下美”者,乃人君南面之术也。董子承荀卿“兼听则明”之训,倡言君主当集众智、纳群言,不以一己之私蔽天下公议。此非徒广视听而已,实欲以道德统摄政术,使政教之行合于天道。故曰“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内圣外王之道,于此可见。

至若“夜郎康居,殊方万里,悦德归谊”,乃言德化之远被。董子不以兵革之威为尚,而重文化之柔远。夜郎、康居,皆远夷之地,然慕汉德而归化,此非武力所能致,实王道感召之功也。昔孔子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董子之论,正与此契。

然董子亦明指时弊:“功不加民,王心未加”。谓当时虽有外抚四夷之功,然内政未修,恩泽未及于庶民。此诚振聋发聩之语!其意乃在警醒人君:外交之荣不若内治之实,远人之服不若百姓之安。故倡言“遵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强调知行合一之要。

最可贵者,在“因用所闻,诚内致行”八字。此乃董子思想之枢机:太学养士,非为虚名,实欲以经术造士,使明道德而知实务;举贤有功,非徇私情,乃欲以考绩黜陟,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整套设计,皆以“诚”为本,以“致用”为归,将儒家内圣之学与外王之业贯通为一。

董仲舒之策,非徒高论,实具制度之匠心。太学之设,开后世科举取士之先声;举贤之法,立汉代察举制度之根基。其影响绵延二千载,直至今日文官制度之中,犹存其遗意。读者当于此等处深味之,方知董子非空谈性理之儒,实为通经致用之大家也。

以上内容依托您的需求生成,由深度求索(DeepSeek)创作。如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内容,欢迎随时提问。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