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2|回復: 2

[其他] 【商君书】卷13靳令诗解2重轻轻重以刑去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2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书】卷13靳令诗解2重轻轻重以刑去刑
题文诗:
六虱仁义;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
非兵羞战.国有十二,无使农战,必贫至削.
十二成群,君不胜臣,官不胜民,六虱胜政.
十二成朴,其国必削.兴国不用,十二,
故国多力,天下莫犯.兵出必取;取必能有;
按兵不攻,其国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毁,
多者不损,效功取爵,辩言不先,谓以数治.
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国好力则,谓以难攻;国好言则,谓以易攻.
重刑少赏,爱民,死赏.多赏轻刑,
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孔,其国无敌;
利出二孔,国半利;利出十孔,其国不守.
重刑也者,以明大制,法度不明,六虱为害.
六虱成群,则民不用.是故兴国,罚行民亲,
赏行民利.行罚也必,重其轻者,轻其重者,
轻者不至,重者不来.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罪重刑轻,刑至事生,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圣君真情,知物之要,治有至要,故执赏罚,
以壹辅仁,必之续也,圣君治人,必得其心,
故能用力.生强,生威,生德,
德生于力.圣君独有,故能仁义,述于天下.
【原文】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则民不用。是故,兴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必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译文】

    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如果这十几种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超过他的臣下,官府对民众的治理不能超过他的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这十几种思想如果有根基,国家一定会被削弱。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思想统治国家,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入侵它的。军队如果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被人诋毁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理。凭自己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出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凭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丧失百倍的代价。国家喜欢实力,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加重刑罚,减少奖赏,这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爵位利禄出自一个途径,那么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爵位利禄出自两个途径,那么国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那么国家的安全就难保了。加重刑罚,能严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像虱子一样的东西作怪。信奉像六种虱子似的有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么民众就不会愿意被君主役使。因此,兴盛的国家刑罚实行了,那么民众就会与君主亲近,奖赏实行了,民众就能被君主所利用。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轻刑(诸多学者认为此句当为衍文,与此篇文字多有类似的【韩非子·饬令】中就无『轻其重者』几个字——录者注),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事情也没办成,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大的刑罚,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的关键,所以他治理民众能掌握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掌握奖赏和刑罚用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来培养仁德,这一定是他政治思想的继续。圣明的君主在统治民众时,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所以,能在农战中用他们的力量。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恩德又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拥有实力,所以他在天下能继承仁义。
白定 發表於 2025-6-9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靳令》篇刑德辩证思想发微——论商鞅“重轻轻重”法治纲领的深层逻辑

《商君书·靳令》篇以“六虱十二害”为批判对象,提出“以刑去刑”的法治主张,其核心在于“重轻轻重”的辩证施治原则。此说非表面所见之严刑峻法,实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思维。

一、“六虱十二害”批判的实质
篇中将仁义、礼乐、诗书等儒家价值喻为“六虱”,列“修善孝悌”“诚信贞廉”等十二项为害政之端,其批判焦点在于“无使农战”的社会效应。商鞅并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警惕道德名义下的“虚文胜质”现象。当道德教化脱离耕战实务,形成“十二成群”的官僚文化时,将导致“君不胜臣,官不胜民”的权力失衡。这种“六虱胜政”的危机,本质上是对国家组织力涣散的预警。

二、“重轻轻重”的辩证法则
“重其轻者”与“轻其重者”构成法治施行的动态平衡。前者谓对轻微过失施以重罚,后者指对重大犯罪反予轻处。此看似矛盾的设计,实为“以刑去刑”的实践路径:通过提高违法成本震慑小恶,同时保留对重罪的宽宥空间以分化顽凶。如《去强》篇所言“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正与此章相发明。

三、“以刑去刑”的终极追求
商鞅法治思想的精义在于“刑期无刑”的自我消解性。通过“重罚轻罪”建立行为预期,使民众“日趋于利避害而不自知”,最终达到“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算地》篇)的治理境界。这种“刑德转化”思想,与黄老学派“刑德相养”之说颇有暗合,体现法家对“不令而自行”理想秩序的追求。

要言之,《靳令》篇的法治纲领绝非简单的重刑主义,而是建立在对人性趋利本能的深刻把握上。其“重轻轻重”的辩证设计,既是对儒家德教流弊的矫治,亦为构建“刑措不用”治世的必要手段。后世王安石谓“商鞅之法能使民务本而不事末”,正是对此深层逻辑的洞见。
贾衣 發表於 2025-6-21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书·靳令》"重轻轻重,以刑去刑"义疏

《商君书·靳令》篇以"六虱"喻儒家仁义之说,倡"重刑轻赏"之法,其说峻刻而理路森严,今试为剖判其要义。

一、"六虱"之辨与农战之本
文中列"仁义、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非兵羞战"为十二害(六虱之倍称),谓其"无使农战,必贫至削"。此论当置于战国争雄之世观之:商鞅视道德教化若蠹虫,实因列国兼并之际,唯耕战可致强。其将儒家德目与国力消长对立,乃极端功利主义之体现。如《去强》篇云:"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与此互为表里。然需辨明者,商鞅非否定道德本身,而谓"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靳令》),其矛头实指脱离耕战之空谈。

二、"重轻轻重"之刑赏观
"重轻"者,重刑轻赏也。商鞅主张"刑九赏一"(《去强》),谓"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靳令》)。其逻辑在于:严刑使人畏而不犯,薄赏使民珍而趋战。此说与儒家"德主刑辅"大异,然内在理路实通——皆欲以手段导民向善。商鞅之峻法,恰以"去刑"为终极目标,所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靳令》)。韩非解此最切:"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韩非子·内储说上》)

三、君权与"六虱胜政"之防
"十二成群,君不胜臣"之论,揭示商鞅法治思想核心:制度设计须防道德话语权下移。儒家以仁义为君臣共守之道,而法家视之为权柄分散之端。故《说民》篇直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其将思想控制纳入强国方略,实开秦制"以吏为师"先声。然需注意,商鞅所批"贞廉"等德目,特指不事耕战之虚名,非谓官吏不必廉洁,观《垦令》"无宿治"等条可知。

结语
《靳令》篇之峻急文风,折射出战时法家"刻深寡恩"的特质。其说在非常之世或有其效(如秦之富强),然"六虱"之喻将道德与国力对立,终难免"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之讥。读此篇当把握两点:其一,法家所谓"刑"实为制度性威慑,非滥刑也;其二,"以刑去刑"的理想性与"重刑轻赏"的操作性间,始终存在张力。明乎此,方可理解商鞅之学何以能强秦而不能安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