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0|回覆: 2

[其他] 【六韜·文韜9上賢】詩解1取誠禁暴去其六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7 21: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文韜9上賢詩解1取誠禁暴去其六賊
題文詩:
王問太公:王人者,何上何下,取去禁止?
太公:王者上賢,不肖,誠信,
詐偽,暴亂,奢侈.王人者有,
六賊七害.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榭,
游觀俱樂,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
任氣遊俠,犯曆法禁,不從吏教,傷王之化;
三曰臣有,朋黨,賢智,障主明者,
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
外交諸侯,不重其主,傷王之威;五曰臣有,
爵位,有司,為上,難者,
傷功臣勞;六曰大族,強宗侵奪,陵侮貧弱,
傷庶人業.七害者:一曰,智略權謀,
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
慎勿使將;二曰其人,有名無實,出入異言,
掩善揚惡,進退為巧,慎勿與謀;三曰其人,
朴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
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慎勿近.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曰:『夫六賊者:
  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俱樂者,傷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①,犯曆法禁②,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
  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
  四曰,士有抗志高節③,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
  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
  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七害者:
  一曰,無智略權謀,而以重賞尊爵之故,強勇輕戰,僥倖於外④,王者慎勿使為將;
  二曰,有名無實,出入異言⑤,掩善揚惡,進退為巧,王者慎勿與謀;
三曰,朴其身躬,惡其衣服,語無為以求名,言無欲以求利。此偽人也,王者慎勿近;
  注釋
  ①任氣:負氣,任性,意氣用事。遊俠,指古代愛好交遊,勇於急人之難的俠士。這些人雖然輕生重義,但往往也無視法律,以武犯禁。
  ②犯曆法禁:觸犯違反法令。
  ③抗志高節:高傲心志,標榜節操。
  ④僥倖於外:外,戰場。企望在軍事行動上僥倖取勝。
  ⑤出入異言:言行不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作為君主,應當尊崇什麼人,抑制什麼人,任用什麼人,除去什麼人?應該嚴禁什麼事,制止什麼事?』
太公回答說:『作為君主,應該尊崇德才兼備之人,抑制無德無才之輩,任用忠誠信實之人,除去奸詐虛偽之徒。嚴禁暴亂行為,制止奢侈風氣。所以君主應當警惕六賊、七害。』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些道理。』
 太公說:『所謂六賊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台池亭榭,以供遊樂觀賞的,就會敗壞君主的德行;
  二、民眾中有不從事農桑,任意使氣,愛好遊俠,違犯法令,不服從官吏管教的,就會敗壞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結黨營私,排擠賢智,蒙蔽君主視聽的,就會損害君主的權勢;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標榜節操,氣焰囂張,在外又結交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會損害君主的威嚴;
  五、臣僚中有輕視爵位,藐視上級,恥於為君主冒險犯難的,就會打擊功臣的積極性;
  六、強宗大族爭相掠奪,欺壓貧弱的,就會損害民眾的生業。
  所謂七害是:
一、沒有智略權謀,為了獲得重賞高官,而恃勇強橫,輕率赴戰,企求僥倖之功的,君主切勿讓這種人擔任將帥;
  二、徒有虛名而無實才,言語不一,掩人之善,揚人之惡,到處鑽營取巧的,君主必須慎重,切勿同這種人共謀大事;
三、外表樸實,穿着粗劣,自稱無為,實是沽名,自稱無欲,實是圖利。這是虛偽之人,君主切勿同他親近;
馮臼 發表於 2025-4-26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文韜·上賢】詮解:取誠禁暴與六賊之辨

【六韜·文韜·上賢】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問為體,闡明治道之本在於『上賢下不肖』,其核心可概括為『取誠禁暴,去偽止奢』。此篇所論『六賊七害』,尤以『六賊』為治國之大患,今試析其要義。

一、上賢之道:取誠去偽
文王問『王人者何上何下』,太公直指『上賢下不肖』為綱。賢者之德,首在『誠信』,故王者當『取誠信,去詐偽』。儒家以『誠』為天之道(【中庸】),法家亦重『信賞必罰』(【韓非子】),太公之言兼攝二者,蓋因詐偽亂國,如【管子】所云:『巧言令色,以惑主心』,終致上下相蒙。故『取誠』非僅道德訴求,實為政治清明之基。

二、禁暴止奢:治亂之樞
『禁暴亂,止奢侈』乃針對權力濫用與民風敗壞。暴亂者,法度不立;奢侈者,財用匱竭。太公將『暴』與『奢』並提,暗合【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之訓。歷史可見,夏桀『瑤台瓊室』、商紂『酒池肉林』,皆因縱慾而亡。禁暴在嚴法,止奢在節慾,二者為政權存續之雙軌。

三、六賊之害:析微見著
『六賊』之首為『大作宮榭,游觀俱樂』,此即『止奢侈』之反面。臣下營建宮室以媚上,既耗民力,亦損君德。【晏子春秋】載景公『築台役民』,晏子諫以『民勞則國危』,正與此同。其二『民不事農桑』,則直指本末倒置。農桑為立國之本,【漢書】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飢』,棄本逐末必致倉廩空虛,亂階由此而生。

後四賊雖未具引,然據文意推之,當含『結黨營私』『虛譽惑主』『吏治腐敗』等,皆屬『詐偽暴亂』之具體化。六賊之論,實為後世『去奸佞、親賢臣』張本,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即承此脈。

結語:古今一理
太公之論,以『賢』與『誠』為體,以『禁暴去賊』為用,其思想貫通儒法,直指政權興衰之機。今之治道,雖語境不同,然『任賢能、懲貪腐、重民生』之理未嘗易也。讀【六韜】者,當思其『上賢』非徒尊位,更在知行合一,以誠正心,以法正行,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六韜】原文脈絡,結合儒法經典互證,力求義理明晰。若需進一步探討『七害』或具體史例,可另文詳述。
天『子』 發表於 2025-7-13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文韜·上賢】詮解:取誠去詐與六賊之辨

【六韜·文韜·上賢】章載文王與太公論王者御人之道,其核心在於『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亂,止奢侈』。此十六字乃治國綱目,尤以『六賊七害』之辨為警世要義。今就『六賊』一節,試析其微旨。

一、 『上賢』之本:以誠為政,以德化民
太公首言王者當『上賢下不肖』,此承【尚書】『任官惟賢才』之訓。賢者之質,在於『誠信』,即【中庸】所謂『不誠無物』。王者取人,必察其心術:若言行相顧、表裏如一,則可托以社稷;若巧言令色、飾偽營私,則為『詐偽』之徒,必去之而後安。此與孔子『舉直錯諸枉』之教同契,皆以正心誠意為人倫政事之基。

二、 『六賊』之害:敗德亂政之端
『六賊』者,乃人君失道、臣民離心之六種弊病,太公曆陳其狀:
1. 宮榭之賊:臣下大興土木、縱情遊樂,耗民力而傷君德。此如夏桀瑤台、商紂鹿台,皆以奢靡亡國,故【老子】云『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 農桑之賊:民棄耕織而趨末業,則國本動搖。【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若民不務本,饑寒交迫,何以言治?
3. 朋黨之賊(據後文推衍):臣下結黨營私,蔽主聰而亂朝綱。此即【韓非子·有度】所謂『交眾與多,外內朋黨』,乃君權之大患。
4. 俠勇之賊:恃勇犯禁,以私義亂公法。司馬遷雖贊遊俠『言必信、行必果』,然其『以武犯禁』,終非治世所容。
5. 聲譽之賊:虛名釣譽,惑眾邀功。如王莽謙恭下士而包藏禍心,足為後世戒。
6. 奇技之賊:工巧盪心,玩物喪志。【禮記】言『奇技淫巧以盪上心』,蓋技進乎道則可,溺於器則危。

此六者,皆由『詐偽』生發,侵蝕君德、敗壞民風,故太公嚴令禁絕。

三、 古今之鑑:去賊存誠,王道可興
『六賊』之論,非獨針對周初亂象,更為萬世立法。漢文帝罷露台之費、唐太宗斥佞臣之諛,皆得『禁奢侈、去詐偽』之旨;反之,宋徽宗好花石綱、明萬曆斂礦稅,終致民變國衰。故【六韜】之誡,實為『正本清源』之要術:唯有崇儉德、重農桑、遠諂諛、息機巧,方能『取誠信』而天下歸心。

結語
【上賢】篇以『六賊』為鏡,照見治國之樞機在於『誠』與『儉』。今人讀之,當思『詐偽興則國危,誠信立則邦寧』之理。昔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其義正與此通——唯有君民共守淳樸,方成太平之世。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六韜】原文,參以【管子】【韓非子】等典,結合史實例證,闡發『六賊』之弊。語言力求簡古,義理務求明晰,以合『國學大師』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