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7|回覆: 2

[其他] 【六韜·龍韜3選將】詩解貌不中情知有八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15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韜·3選將詩解貌不中情知有八征
題文詩:
王問太公:王舉兵欲,簡練英雄,知士高下,
為之奈何?太公:夫士外貌,不與中情,
相應十五:賢而不肖,溫良為盜,貌敬心慢;
有外廉謹,內無至誠;有精精,而無情者;
貌似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不決;
有如果敢,而不能者;表似悾悾,而不信者;
猶豫恍惚,反忠實者;詭激,有功效者;
有外,而內怯者;有肅肅然,反易人者;
嗃嗃嚴厲,反靜愨者;勢虛形劣,外出,
無所不至,無所不遂.天下所賤,聖人所貴,
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外貌,
不與中情,相應者也.武王:何以知之?
太公:知有八征:問之以言,以觀其;
窮之以辭,以觀其;與之間諜,以觀其;
明白顯問,以觀其;使之以財,以觀其廉;
試之以色,以觀其;告之以難,以觀其;
醉之以酒,以觀其.八征皆備,賢不肖別.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兵,欲簡練英雄,知士之高下,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與中情①相應者十五:有賢②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③而無情者,有湛湛④而無誠者,有好謀而不決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⑤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⑥而反忠實者,有詭激⑦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⑧而反易人者,有嗃嗃⑨而反靜愨⑩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⑾ 者。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⑿: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⒀,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
  注釋
  ①中情:內情,內心。
  ②賢:底本作『嚴』,疑誤,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③精精:精而又精,意為精明強幹。
  ④湛湛:為人敦厚的樣子。
  ⑤悾(kōng)悾:形容誠懇真摯。
  ⑥恍恍惚惚:神志不清,精神恍惚。此處可理解為猶豫動搖。
  ⑦詭激:奇異的辯論。
  ⑧肅肅:嚴正的樣子。
  ⑨嗃(hé)嗃:嚴厲,冷酷。
  ⑩愨:誠懇。
  ⑾遂:達成,完成。
  ⑿征:徵驗,徵兆。
  ⒀諜:底本作『謀』,疑誤,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君王起兵興師,要選拔智勇兼備的人充任將帥,想知道他德才的高低,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士的外表和他的內情不相符合的情況有十五種:有的外表賢明而內實不肖,有的貌似善良而實為盜賊,有的外似恭敬而內實傲慢,有的貌似謙謹而內無真誠,有的看似精幹而實無才學,有的表面厚道而內不誠實,有的外多智謀而內不果斷,有的外似果斷而實無作為,有的外表老實而實無信用,有的外表動搖而實忠誠,有的言行過激而辦事卻有功效,有的外似勇敢而實膽怯,有的外表嚴肅而實際上平易近人,有的外表嚴厲而內心溫和厚道,有的外表虛弱形體醜陋卻能受命出使無所不至、辦事無所不成。被普通人瞧不起的,卻往往被聖人所器重。一般人不能了解,沒有高明的見識,是不能看清其中奧秘的。這就是士的外表和他的內情不相一致的種種情況。』
武王問:『用什麼辦法才能真正了解他們呢?』
  太公說:『了解他們,有八種方法:一是提出問題,看他是否解釋得清楚;二是詳細盤問,考驗他的應變能力;三是通過間諜考察,看他是否忠誠;四是明知故問,看他有無隱瞞,藉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讓他管理財物,考驗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進行試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處理危難,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態。這八種方法運用之後,一個人是賢還是不肖,就可以區別清楚了。』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5-31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龍韜·選將】辨微:八征察人之道與情貌相參之理

【六韜·龍韜·選將】一章,以太公答武王問為體,直指選將用人之核心難題:「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此十五類情貌相悖之象,實為古人察人之術的綱領性總結,亦與【莊子·列禦寇】「九征」之法、【呂氏春秋·論人】「八觀六驗」互為表裏,共構先秦人才甄別之學。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情貌相悖的認知困境
太公所列十五類矛盾現象,如「賢而不肖」「溫良為盜」「貌敬心慢」等,皆揭示人性表裏不一之複雜性。此論直指「以貌取人」之弊,與孔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相呼應。先秦兵家、儒家於此達成共識:外在儀態、言辭僅能作輔助參照,需以系統性方法穿透表象。

二、八征之法的實踐邏輯
文中提出「知之有八征」:一曰問之以言,二曰窮之以辭,三曰與之間諜,四曰明白顯問,五曰使之以財,六曰試之以色,七曰告之以難,八曰醉之以酒。此八法構成動態考察體系:
1. 言語試探(問言、窮辭)通過邏輯追問暴露其才學虛實,類乎【鬼谷子】「捭闔」之術;
2. 情境測試(間諜、顯問)觀察其應對機密與公開事務的差異,暗合「慎獨」之驗;
3. 欲望考驗(財、色、酒)乃針對人性弱點設計,與【韓非子·八奸】防奸思路相通;
4. 危機處置(告難)則直接檢驗實際能力,近於現代壓力面試。

三、兵家選將與儒家察人之異同
較之儒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的倫理化傾向,太公八征更具工具理性:其「試色」「醉酒」等法,顯見兵家不避極端手段的實用主義。然二者皆強調「日久見人心」的漸進觀察(【論語】「人焉廋哉」、【六韜】「久而觀之」),共塑中國傳統人才評價的「實效優先」原則。

四、當代啟示
現代組織管理中的「勝任力模型」「情境測評」等,與八征之法頗有暗合。太公所警示的「外廉謹而內無至誠」「似湛湛而無誠」等現象,恰是今日職場「表演性勞動」「印象管理」的古典註腳。其方法論啟示在於:人才評估須多維觸發真實反應,單一指標易陷認知陷阱。

【選將】之精義,非僅在於具體技術,更在確立「動態辯證」的識人哲學。王安石【知人】詩云「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正可為此篇作註:唯有超越表象的系統性考察,方能逼近「中情」之本真。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6-11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韜·龍韜·選將】辨才八征論

【六韜】第三篇【選將】所載文王與太公問答,實為千古選才之圭臬。太公提出"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現象,進而創立"八征"之法,其思想體系可析為三重辯證:

一、表裏相悖之十五相
太公列舉十五種表裏不一之態,可歸納為三類矛盾:德性之偽(賢而不肖、溫良為盜)、態度之偽(貌恭心慢、外廉內偽)、才能之偽(似精實陋、外謀內怯)。此論早於【莊子·列禦寇】"九征"之說,體現先秦"形神之辨"的實踐智慧。尤其"似有精精而無情情"一句,揭示表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與【人物誌】"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遙相呼應。

二、八征察人之法度
太公所創八法形成完整測評體系:一問以觀辭(邏輯)、二窮以觀變(應變)、三謀以觀識(見識)、四告以觀勇(擔當)、五醉以觀性(本性)、六處以觀貞(操守)、七利以觀廉(德行)、八期以觀信(誠信)。此八法暗合現代心理學"情境測試"原理,較之【呂氏春秋】"八觀六驗"更為精要。其中"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尤為卓見,與孔子"觀其所以,視其所由"形成互補,一重自然流露,一重自覺表現。

三、選將之道的現代啟示
此篇蘊含三重現代價值:其一,確立"才德相須"標準,與【司馬法】"仁本"思想一脈相承;其二,創建行為觀察法,比西方評價中心技術早兩千餘年;其三,提出"動態識人"理念,突破【禮記·文王世子】靜態考察局限。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選兵"四要"即脫胎於此。

今人鑑古,當悟其神髓而非拘泥形式。太公之法貴在建立"行為-品質"的對應關係模型,其"八征"實為古代人才測評的元理論。當今組織選拔人才,猶當參酌此中"由外察內""由事觀心"之要義,構建現代版"八征"體系。昔孔子嘆"凡人心險於山川",太公此篇正為照察人心提供方法之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亥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