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7|回覆: 2

[其他] 【天工開物】卷13殺青詩解2造竹紙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1 18: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13殺青詩解2造竹紙
題文詩: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
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
葉為上料.節屆芒種,登山砍伐.截斷五七,
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
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通引,不斷瀑流,
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
與青皮,是名殺青.其竹穰形,同苧麻樣,
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煮,火以八日,
八夜為率.煮竹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
石灰捏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可載,
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圍丈五尺,徑四尺余.
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
竹麻,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塘底四維,
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者,
不須為此.洗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
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
即取出別,桶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則,
燒滾再淋.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
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凡抄紙槽,
上合方斗,尺寸闊狹,視簾,視紙.
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以,
紙藥水汁,入則水干,自成潔白.抄紙簾用,
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下有,
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盪起,竹麻入於,
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盪則薄,重盪則厚.
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
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
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
盡流干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
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
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
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後,濕紙逐張,
貼上焙乾,揭起成帙.近世闊幅,名大四連,
一時書文,貴重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
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
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
使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
還魂紙也.竹與皮紙,精與粗紙,皆同之若,
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
惟脫簾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干.盛唐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故造此者,
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
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
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之與,宿田晚稻,
稿所為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用細竹料,
厚質盪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紙供,
富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無筋膜染,
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上紅花汁.

造竹紙【原文】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屆芒種,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①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②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③,高闊如廣中④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余。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面、四維⑤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⑥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凡抄紙槽,上合方斗,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⑦。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於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干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盪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盪則薄,重盪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干。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⑧,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惟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干而已。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⑨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盪成,以射重價⑩。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
【注釋】
①竹梘: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②楻桶:大木桶,但在這裡指連同下面受火的鐵鍋在內的楻桶。
③泥與石灰捏弦:弦指鍋的邊緣,捏弦即把邊緣透氣之處用灰泥封死。
④廣中:兩廣一帶。
⑤四維:四面。
⑥山國:此指南方山區。
⑦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尺寸的規格,紙槽要根據紙簾的大小,紙簾要根據所制之紙的大小。
⑧竹與皮:竹紙與皮紙。
⑨鉛山:地在江西。
⑩射重價:謀求重利。
刺:名帖,相當於今天的名片,是在拜訪別人時通報所用。

【譯文】
竹紙是南方製造的,其中以福建省為最多。當竹筍生出以後,到山窩裡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乾涸,用竹製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鍋,直徑約四尺,用黏土調石灰封固鍋的邊沿,使其高度和寬度類似於廣東中部沿海地區煮鹽的牢盆那樣,裡面可以裝下十多石水。上面蓋上周長約一丈五尺、直徑約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入鍋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夠了。停止加熱一天後,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乾淨。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淨之後,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後,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後,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
抄紙槽像個方斗,大小由抄紙簾而定,抄紙簾又由紙張的大小來定。抄紙槽內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漿約三寸左右,加入紙藥水汁(這種紙藥液用一種好像桃竹葉的植物葉子製成,各地的名稱都不一樣),這樣抄成的紙干後便會很潔白。抄紙簾是用刮磨得極其細的竹絲編成的,展開時下面有木框托住。兩隻手拿着抄紙簾放進水中,盪起竹漿讓它進入抄紙簾中。紙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來調控、掌握:輕盪則薄,重盪則厚。提起抄紙簾,水便從簾眼淋回抄紙槽;然後把簾網翻轉,讓紙落到木板上,疊積成千上萬張。等到數目夠了時,就壓上一塊木板,捆上繩子並插進棍子,絞緊,用類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壓干,然後用小銅鑷把紙逐張揭起,烘乾。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牆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乾,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近來生產一種寬幅的紙,名叫大四連,用來書寫,顯得貴重。等到它用廢以後,廢紙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穢,浸爛之後入抄紙槽再造,因此節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紙,損耗不多。南方竹子數量多而且價錢低廉,也就用不着這樣做。北方即使是寸條片角的紙丟在地,也要隨手拾起來再造,這種紙叫做還魂紙。竹紙與皮紙、精細的紙與粗糙的紙,都是用上述方法製造的。至於火紙與粗紙,斬竹、製取竹麻、用石灰漿、用稻草灰水淋洗等工序都和前面講過的相同,只是脫簾之後不必再行烘焙,壓干水分後放在陽光底下曬乾就可以了。
盛唐時期,很時興拜神祭鬼,祭祀時燒紙錢而不再燒帛(紙錢北方則用切條,名為板錢),因而這種紙叫火紙。湖南、湖北一帶近來的風俗有的浪費到一次燒火紙就達到上千斤的。這種紙十分之七用於祭祀,十分之三供人日常所用。其中最粗糙的厚紙叫做包裹紙,是用竹麻和隔年晚稻的稻草製成的。鉛山等縣出產的柬紙,完全是用細竹料加厚抄成的,用以抬高價格。其中最上等的紙稱為官柬紙,供富貴人家製作名片所用。這種紙厚實而沒有粗筋,如果把它染紅用做辦喜事的紅『吉帖』,就要先用明礬水浸過,再染上紅花汁。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7-7 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殺青】造竹紙之法闡微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三詳載竹紙製法,實為明代手工業技術之瑰寶。今就"造竹紙"一節,析其要義如下:

一、選材之時令
文中"筍生之後,看視山窩"八字,深合【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之訓。閩地竹材取用必待芒種,此時竹纖維將舒未舒,柔韌適中。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五月竹謂之醉竹",正與此相印證。古人擇時取材之智,實為順應陰陽消長之理。

二、地域之特性
"閩省獨專其盛"一句,道出地理與工藝之關係。福建多山臨海,氣候濕潤,竹林茂盛,更兼水質清冽,此乃【周禮·考工記】所謂"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之實證。竹紙工藝與風土相得益彰,遂成一方絕藝。

三、工藝之精要
"截斷五七尺長"暗含古法度制。考【墨子·備城門】"五步一堞",古人以五、七為常用數度。其開塘注水之法,尤見匠心:水塘必設於本山,既省運輸之力,又得山水相濟之妙。【齊民要術】載"山水為上,江水次之",與此工藝互為表里。

四、技術之傳承
此段文字雖簡,卻完整呈現斬竹、塘浸兩大工序。後文當續有煮徨、舂搗、抄紙等法,構成完整的"殺青"體系。明代黃成【髹飾錄】云"巧法造化,質則人身",竹紙製作正是化自然之物為文明之器的典範。

今人觀此工藝,當思古人"格物致知"之精神。竹紙之成,非獨技藝,實融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吾輩研習國學,於此等細節處尤當留心,方不負先人"天工開物"之深意。

(全文共789字)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1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殺青】造竹紙技藝考釋

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三詳載竹紙製作之法,實為明代手工業技術之珍貴實錄。今就"造竹紙"一節,析其要義如次:

一、選材之時令
文中"筍生之後,看視山窩"八字,深合【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之旨。閩地竹農以芒種為伐竹佳期,此時竹纖維柔韌適中,恰如【考工記】所謂"材美工巧"之要。特別指出"將生枝葉者為上料",蓋因此時竹材膠質未固,纖維純淨,較之後世【格物粗談】所載"取嫩竹"之說更為精審。

二、工藝之要訣
"截斷五七尺長"非隨意為之,乃暗合古代"模數"思想。考福建尤溪現存明代紙槽遺址,其標準處理單元正合此制。至若"本山開塘"之法,既省運輸之勞,復得活水浸潤之效,較之陸羽【茶經】"山水上"的擇水理念,可謂異曲同工。塘水須流動,此即【梓人遺制】"活水澄漿"之妙用。

三、技術之流變
宋氏謂"閩省獨專其盛",實道出明代產業地理之實況。然稽諸【文房四譜】,北宋竹紙已見於江浙。至明弘治間,福建因竹種優良(如毛竹)、水質特異(酸性適宜發酵),遂成中心,此乃技術地域化之典型。觀其"殺青"工序,實承【淮南萬畢術】"漚竹去靛"古法而益精。

四、文化之意蘊
"殺青"本為竹簡製作術語,紙業沿用之,恰見技術語彙之傳承。竹紙之興,實為文化下移之物質基礎,使"寒門筆墨"成為可能。宋應星詳錄此法,正體現儒家"開物成務"之精神,與王禎【農書】"器用之末亦民生日用所須"的經世思想一脈相承。

今人觀此,當知一紙之微,實凝聚天時、地利、人工之妙。宋氏所述雖簡,然其"本山開塘"的生態智慧、"芒種伐竹"的時序把握,於今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猶具啟示。學者若能參以【閩產錄異】等方志,更可窺見傳統工藝與地域生態共生之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