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6|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詩解微明2道無正而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0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詩解微明2道無正而正
題文詩:
至道至無,至無而有,至狀無狀,至象無象,
至道至正,非正而正,無聲有聲,無轉能轉,
無聲之聲,而曲節成,無轉之轉,乃能致遠;
瑟瑟不鳴,弦以聲應;軸不己運,卅輻各旋;
至有至無,至正非正,知書德衰,知數仁衰,
知契信衰,知機實衰.小德害義,小善害道,
小辯害治,苛悄傷德,小見忘大,得利忘害.
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遊,故下不賊;
至忠復素,民無偽匿.上有平正,下無險詖;
上有清簡,下無巧偽,至無至情,至情至簡,
至簡至朴,至朴至素,樸素之至,非思非慮,
重關之內,冥冥之外.仁者愛人,大愛無疆,
人猶己,則刑不濫,智者知人,知人盡誠,
以誠相通,真情精誠,至精至誠,若天與地,
地久天長,真情所至,通無化有,其政無亂.
(詖 (詖) bì 偏頗,邪僻:詖行。詖辭。)
正文: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大道無正出於道,猶山林非材而材出於山林。自雲雨已下,言不及道者,以其無狀無象,故能包羅萬有,總括群方。唯體道者知變化無窮。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故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力者,乃無轉也。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遊,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造恩,謂制立教也。故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一信衰;知機械而實衰。斯數者,皆由失道而後興。隨時而立制,制之逾謹,違之逾切。是知實信衰而機械設,政教興。而奸濫甚矣。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者,乃無轉也。瑟無聲,聲在於弦。軸不轉,轉在於輪。是無聲而能有聲,無轉而能有轉,故無聲之聲而曲節成,無轉之轉乃能致遠。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冠不可踐於足,臣不可尊於君,上下乖亂,亡。無日矣。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矜小惠而蔽大道,縱小忿而傷至德。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遊,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上有平正,下無險詖,上有清簡,下無巧偽。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獄訟相引,無辜方受其怨。爵位減默,有功者懷其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治亂者,謂垂拱無為之堂,非督責之吏所知。廟戰者,謂決勝之術在方寸之地,非一卒之能曉。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重關之內,冥冥之外,謂無禍福之場。絕思慮之境,自非聖人,孰能玄鑒也?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小見忘大,得利忘害,速到之甚,非愚若何。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愛人猶己,則刑不濫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5-24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道無正而正"義疏

【文子·微明】此章以"至道至無"發端,實承【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旨,而別開生面。今試為疏解其義理脈絡:

一、道體之辯證性
"至無而有"四句,揭示道體具有"即無即有"的雙重性。【道德經】言"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文子更進一層提出"至正非正"的命題。此非邏輯矛盾,乃指道之正非世俗標準之正,猶莊子所謂"因是因非"的超越性。河上公注【老子】"正言若反"云:"此乃道之玄妙",正可與此互證。

二、作用之玄妙性
"無聲有聲"四句,以音律、車軸為喻,暗合【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理。瑟弦之喻尤精:弦不自動而五音和,猶【樂記】"大樂必易"之意。軸輻之喻則本【考工記】"輪輻三十,以象日月",而賦予新解——道體雖寂然,而萬象自運,此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實踐形態。

三、認知之弔詭性
末四句轉折甚妙。"知書德衰"二句,與【莊子·天地】"機械生而機心存"同調,揭示文明異化現象。然文子獨特處在於將"至有""至無"並置,形成認知的辯證結構:真正的"正"必包含對"非正"的超越,此即"正復為奇"(【老子】五十八章)的深層意蘊。

要言之,此章通過"無-有""正-非正"的多重辯證,構建起"道"的動態認知模型。其價值在於:
1. 突破二元對立思維,展現中國哲學特有的"即體即用"智慧
2. 為"無為而治"提供認識論基礎
3. 警示文明發展中的異化風險

學者當於此體會:道之"正",正在其能容納"非正"的超越性。這種辯證思維,對於當代處理傳統與現代性之關係,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崔泓 發表於 2025-7-2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道無正而正"義疏

【文子·微明】此章以悖論式表達揭示道體之超越性,其核心命題"至道至正,非正而正"實為道家認識論之精微所在。今試析其三重辯證:

一、體用相即之玄境
"至無而有"者,非謂有無二元對立,乃指道體在"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中顯發大用。猶如【老子】"大音希聲"之喻,瑟弦之"不鳴"恰成眾音之本,車軸之"不運"實為眾輻之樞。此中暗合王弼"體無"之說,道體雖超越形名,卻能在"曲節成""致遠行"中展現其用。

二、認知範式之倒轉
"知書德衰"四句揭示認知的弔詭:當世人執着於"正"的規範時,恰恰背離了道的本真。此與【莊子·應帝王】"渾沌之死"寓言同調,說明機械的"正名"體系反成遮蔽。真正的"正"存在於"非正"的自我否定中,猶如車輪之"轉"源於軸心之"不轉"。

三、實踐智慧之維度
"無聲之聲""無轉之轉"實為黃老"因循"哲學的形象表述。【淮南子·主術訓】解此云:"聖人不為物先而物自應",正是對"道無正而正"的政治哲學演繹。在治國層面,表現為"君無為而臣有為"的運作機制;在修身層面,則體現為"心齋坐忘"的修養功夫。

要言之,此章通過系列意象群構建了道家特有的否定性思維:道之"正"恰在於不執着任何既定規範,這種動態平衡的智慧,對於當代克服教條主義思維仍具啟示。讀者當超越文字表象,在"卅輻共轂"的隱喻中體認那使萬物"自正"的無形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