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2|回復: 2

[道学研究] 【 文 子 】卷9下德诗解4神清意平正己正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6 20: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9下德诗解4神清意平正己正物
题文诗:
治物以和,治和以人,治人以君,治君以欲,
治欲以性,治性以德,至德真情,至情至道,
治德以道.道本人性,天性童真,无邪秽,
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若性.衣食礼俗,
非人之性,所受于外;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唯有道者,遗物返己.有以自鉴,不失物情;
无以自鉴,动而惑营.纵欲失性,动未尝正,
治生失身,治国乱人,不闻道者,无以性.
真情,内得诸己,令行禁止,举事必先,
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于誉,
目淫彩色,事正难得,是以贵虚.水激波起,
不可为平;气乱智昏,不可为正.圣王执一,
执一精诚,达性畅情,情通万物,理物情性.
一者情真,真情至贵,无所不适,情通天下,
圣王至正,非偏非私,托于无适,为天下命.
原文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于若性。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古者圣人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下,圣王托于无适,故为天下命。
译文
    老子说:治物的时候,不用物用和;治和的时候,不用和用人;治人的时候,不用人用君;治君的时候,不用君用欲;治欲的时候,不用欲用性;治性的时候,不用性用德;治德的时候,不用德用道。用道来衡量人的本性,则本性就不邪恶污浊,长久地浸淫于外物就会忘记其本性,忘记其本性就合于他性了。衣食和礼俗,不是人的本性,是本性之所接受的东西,所以人性欲平静,嗜欲和爱好就伤害它,只有体道之人能够放弃外物返回到性的根本上来。以道自鉴,保持心性的平静,万物的性素就无所染污,不能以道自鉴,心性的平静遭到破坏,则物来迷乱举动失正。放纵欲望丧失本性,举动失正,用其来治性就丧失自身,用其来治国就引发动乱,所以不体道的人,就不能返归本性。古代的圣人得到自己的本性,其身正,故令行禁止,大凡举事者,必须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事物才能平正。听言于是非之间,目淫于彩色之中,而想要使事物平正就困难了,因此要以虚无为珍贵。水激就起波纹,气乱就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纹不可以为平,所以圣明之王执道,以其来治理事物的情性。道这个东西,对于天下来说是至为珍贵和没有偏颇、无所厚薄的,圣明之王托承了道对于天下没有偏颇、无所厚薄的特点,所以能号令天下的百姓,顺正天下的万物。
(通玄真经注卷之九)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非和无以治物,非君无以治人,非性无以通德,非德无以明道。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於物,即忌其本即合於若性。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於外也。道所以安神,物所以养性。性者,内也。物者,外也。以内性求外物,至而应其性,以为性之常然。故有道者能遗物反己。反己者,见本性之衷欲,即万类都息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自於治物至於修道,未尝正者。病起於欲。夫欲者,凶之根,祸之门,非明道德无以复其真也。古者圣人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於非誉,目淫於采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炁乱则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贵,无适於天下,圣王托於无适,故为天下命。得诸己者,在於平意。意之平者,心不私外物,目不视采色,一其精神,和其喜怒,故得情尘不起,欲浪不翻。人皆反性,而天下莫不承令也。
刘杯 發表於 2025-6-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疏义:神清意平与正己正物之道

《文子·下德》此章以治道为纲,层层递进,终归于道德之本,其言曰:“治物以和,治和以人,治人以君,治君以欲,治欲以性,治性以德,治德以道。”此七阶之序,实为黄老治术之精要。今试析其义,以明“神清意平”与“正己正物”之关联。

一、治道之序:由外而内的修持
“治物以和”者,谓万物纷纭,必以调和为本。然和之难成,在于人心参差,故需“治和以人”。而人之治,又系于君主(“治人以君”),盖君者,群伦之表率也。然君心若为嗜欲所蔽,则天下失序,故须“治君以欲”。此层层反溯,终归于“治性以德”“治德以道”,揭示外在治术必以内在德性为根基。

二、性德之本:天真无秽与嗜欲之害
文中直言:“道本人性,天性童真,无邪无秽。”此承老子“复归于婴儿”之旨,谓人之本性纯净无染。然“久湛于物,即忘其本”,世俗之衣食礼俗、外物诱惑,皆非天性所固有,反使人心驰逐于外,如《庄子》所谓“丧己于物”。更甚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嗜欲如浊水搅性,致神昏意乱,失其本然之平正。

三、正己正物:由内圣而外王
“神清意平”为修己之要。神清则智明,意平则欲寡,如此方能“正己”。而“正己”乃“正物”之前提,如《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心澄澈,则百官自肃;己性归真,则万物自和。此即“治德以道”之实践——以内在道德贯通外王事业,使天下复归于自然之序。

结语:返本复性的治道终极
《文子》此章之深意,在于揭示一切外治皆需内修。若舍道德而逐礼法,弃本性而徇外物,则如凿渠而失源,终不可久。故曰:“治德以道。”唯有返归天真无秽之性,涤除嗜欲之蔽,方能神清意平,成己成物。此黄老之学兼摄儒道之微旨,学者当深味之。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文子》黄老思想体系,融摄《老子》《庄子》之论,兼采《大学》修齐治平之说,以彰“内圣外王”一贯之理。行文力求简奥,不失古义,庶几近于“国风雅言”之体。
唯东所望 發表於 2025-6-22 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神清意平"章义疏
《文子·下德》此章以"治物以和"为纲,层层递进,揭示人道治理之本源。其文虽简,然义理贯通天道人性,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治理之序:由外及内的道德链条
"治物以和,治和以人,治人以君,治君以欲,治欲以性,治性以德"六句,实为逆向溯源之逻辑。治世必先和万物,而万物之和赖人事,人事之正系于君主,君主之清明在于节制私欲,欲念之净化需复归本性,本性之彰显终依于德。此链条将外在治理(物→人→君)与内在修养(欲→性→德)绾合,与《大学》"格物致知"至"治国平天下"之推衍异曲同工。

二、道德本体:天性与外习之辨
"道本人性"一语,乃全章枢要。文子强调人性本具童真无邪之态("天性童真,无邪无秽"),此即道家所谓"朴"的状态。然"衣食礼俗"等后天习染("所受于外"),使人渐忘其本真。此说与《庄子·缮性》"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相呼应,皆警示世人:过度沉溺外物("久湛于物"),将使本性异化为"合若性"——即错认后天习气为天然本性。

三、修养工夫:神清意平之要义
"人性欲平,嗜欲害之"点明修养核心。"平"非枯寂,而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状态。嗜欲扰动此"平",故需"治欲以性"。文子虽未直言具体方法,然参酌《文子·道原》"神清意平,物乃可正"之说,可知其主张通过精神内守(神清)、意念调适(意平),使主体超越外物羁绊,进而"正己而正物"。此即老子"清静为天下正"的政治哲学延伸。

四、治道统摄:道德与政治的合一
章末"治德以道"四字,将个人修养与天下治理统合于"道"。此与黄老学派"推天道以明人事"思路一致:君主唯有体认本性之德(内圣),方能实现万物和谐(外王)。文中"君"作为治理枢纽,既需克制私欲以复性,亦当以德化民,使"衣食礼俗"不悖天道。这种"由内而外"的治理模式,正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精微诠释。

结语
本章以简奥之辞,勾连心性论与政治哲学。其"复性返德"之说,上承老子"复归于朴",下启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思,堪称道家心性学之滥觞。读者若能由"神清意平"入手,体认"道德—人性—治理"之一体,则近于文子之旨矣。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学术规范,以义理疏解为主,未作过度发挥。若需进一步考据或比较研究,可另文探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