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3|回復: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44君道诗解爱思文王犹敬其梏君国子民反求之己君道备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3 17: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新书】卷44君道诗解爱思文王犹敬其梏君国子民反求之己君道备矣
题诗:

作梏数千,睨诸侯之,不谄己者,纣杖梏之.

文王桎梏,囚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而及,

武王克殷,既定乃令,殷之民投,撤桎梏而,

流之于河.民输梏者,以手撤之,弗敢坠也,

跪之入水,弗敢投也.曰昔文王,狱常拥此.

是故爱思,文王犹敬,其梏况于,其法教乎!

诗经有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辅翼贤正,

则身必安.诗经又曰:弗识弗知,顺帝之则.

言士民悦,其德义则,效而象之.文王志之,

所在意之,所欲百姓,不爱其死,不惮其劳,

从之如集.诗经又曰:经始灵台,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有志,

为台乃令,近境之民,闻之者皆,裹粮而至,

问业作之,日日以众,弗趋而疾,弗期而成,

命其台曰,灵台命其,囿曰灵囿,谓沼灵沼,

爱敬之至.诗经又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皜皜,王在灵沼,于仞鱼跃.

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禽兽鱼鳖,

攸若攸乐,况士民乎!诗经又曰:恺悌君子,

民之父母.言圣王德.易经有曰: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言民之报.尚书有曰:大道亶亶,

去身不远,人皆有之,舜独以之.射而不中,

不求之鹄,反修于己.君国子民,反求之己,

君道备矣.政者正也,政之以正,正己正人.

【原文】

纣作梏数千,睨诸侯之不谄己者,杖而梏之。文王桎梏囚于羑里,七年而后得免。及武王克殷,既定,令殷之民投撤桎梏,而流之于河。民输梏者,以手撤之,弗敢坠也,跪之入水,弗敢投也。曰:『昔者文王狱常拥此。』故爱思文王,犹敬其梏,况于其法教乎!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言辅翼贤正,则身必安也。又曰:『弗识弗知,顺帝之则。』言士民说其德义,则效而象之也。文王志之所在,意之所欲,百姓不爱其死,不惮其劳,从之如集。诗曰:『经始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有志为台,令近境之民闻之者裹粮而至,问业而作之,日日以众,故弗趋而疾,弗期而成,命其台曰灵台,命其囿曰灵囿,谓其沼曰灵沼,爱敬之至也。诗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皜皜,王在灵沼,于仞鱼跃。』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故禽兽鱼鳖攸若攸乐,而况士民乎!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言圣王之德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书曰:『大道亶亶,其去身不远,人皆有之,舜独以之。』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鹄,而反修之于己。君国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备矣。

【注释】

1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济济:众多的样子。文王:周文王姬昌。宁:安宁。 众多的优秀人材,文王借以安宁。 赞美周王能使用人材,达到长治久安。语出【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2不识不知——犹言不知不觉。
3顺帝之则——则,法则。此句言顺应天帝的法则,以上四句诗,前二句今见于【诗·周颂·思文】,后二句今见于【诗·大雅·皇矣】。

4经始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出自【诗经·大雅·灵台】译文:

开始建造灵台,仔细经营安 排。黎民百姓一齐干,不到几天就 完成了。建造灵台本来并不急迫, 可是百姓来得踊跃。

5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皜皜,王在灵沼,于仞鱼跃:出自【诗经·大雅·灵台】译文:

文王在灵囿游览,母鹿伏在深 草丛里。母鹿肥大毛色鲜润,白鸟 的羽毛异常洁净。文王来到灵沼游 玩,啊,满池的鱼儿尽情欢 跳。

6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经·大雅·泂酌】:『岂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岂弟(kǎi tì):即『恺悌』,本义为和乐平易,据【吕氏春秋·不屈】所载惠子『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数语,则在此特训为恩德深长广大。

7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白鹤在山的背阴鸣叫,它的同类声声应和。 表示同类事物,互相感应。语出【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汉.王符【潜夫论.明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凈军 發表於 2025-4-27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君道》释诠:文王德化与为政自反之道

贾谊《新书·卷四十四》所载"纣作梏数千"章,实为阐释君道精微之要典。其文以纣、文王对比为经,以《诗》《书》徵引为纬,层层递进揭示"反求诸己"的为政根本。今试析其义理有三:

一、刑器与德器的象征转化
纣制桎梏以惩不谄诸侯,是将刑具异化为权力暴虐的象征;而文王被囚羑里,"七年常拥此梏",反使刑具转化为德性载体。武王克殷后,殷民"跪之入水"的细节尤具深意——"弗敢坠""弗敢投"的谨慎态度,实乃对文王德行的精神皈依。贾谊敏锐指出"敬其梏"与"从其法教"的内在关联,揭示器物意义的转化取决于执器者的道德境界。

二、德化效应的三重维度
引《诗》"济济多士"章,言贤士辅翼之效;"弗识弗知"章,明百姓潜移默化之状;"经始灵台"章,展庶民"子来"之诚。此三重维度构成完整的德化体系:士人自觉追随、民众自然效仿、工程不令而成。尤值得注意的是"灵台"营造中"裹粮而至"的细节,与《孟子》"效死而民弗去"相印证,体现王道政治中自愿性原则的实践形态。

三、自反哲学的为政要义
《尚书》"大道亶亶"之喻,以射箭不求鹄的而修己为譬,点明"君国子民,反求之己"的核心命题。此与《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形成互文,共同构建儒家政治哲学的自反性思维。贾谊最终以"政者正也"作结,将外在政治规范(政)与主体道德修养(正)统合为"正己正人"的实践闭环。

要之,此章通过器物象征、德化实践、哲学反思的三重演绎,完整呈现了"内圣外王"的理论逻辑。文王"桎梏"故事所蕴含的,正是权力伦理化的经典范式——当暴力刑具成为德性纪念物时,政治权威便完成了从强制到教化的本质转化。贾谊此论,实为汉代儒者重构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重要理论努力。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5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贾谊《新书·君道》义解:文王德化与为君之道

《新书·卷四十四·君道》所载商纣与周文王之事,实为君道正反之镜鉴。纣制桎梏数千,以刑戮慑诸侯;文王虽身陷羑里七年,其德化反使殷民投梏于河时"跪之入水,弗敢投",此中深意,当以"德刑之辨"解之。

一、桎梏之喻:暴政与德政的分野
纣之"杖梏诸侯"乃"以力服人"之暴政,《韩非子·二柄》所谓"杀戮之谓刑"也。然文王被囚而民犹敬其桎梏,正合《孟子·离娄》"以德行仁者王"之理。贾谊特记殷民"昔文王狱常拥此"之语,实暗喻《周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君道核心。桎梏本刑具,文王德化竟使其转为德政象征,此即《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具象化。

二、诗证三义:德政的实践维度
贾谊连引《诗经》四证,构建德政体系:
1. 《大雅·文王》"济济多士"句,阐明"贤士政治"观。《说苑·君道》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然文王"辅翼贤正"恰证无为实赖贤士佐之。
2. 《大雅·皇矣》"顺帝之则"句,揭示"德化自然"之理。郑玄笺注"帝,天也",文王德配天道,故民不待教令而自效法,此即《老子》"太上,下知有之"之境。
3. 《大雅·灵台》"庶民子来"句,展现"民心悦服"之效。贾谊增述"裹粮而至"细节,尤合《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旨。其记灵台、灵沼命名之由,更暗合《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的德配天地思想。

三、反求诸己:君道的终极要义
篇末引《尚书》"大道亶亴,去身不远",直指《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的为君之道。贾谊以"射而不中,不求之鹄"为喻,呼应《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的修身观。"君国子民,反求之己"八字,实熔铸《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治道精义。其结语"政者正也",既本《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章,更升华《荀子·君道》"君者仪也,民者景也"的君臣互动论。

要之,此篇以文王史事为经,以经典引证为纬,织就"德刑—贤士—民心—修身"的君道体系。贾谊身处汉初,此论既是对暴秦的批判,亦为文帝朝的镜鉴。清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谓"贾生之学,邃于经术",观此篇之熔铸经义,信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八日酉時| 2025/8/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