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8|回覆: 3

[道家人物] 【亢倉子】卷1【全道】詩解2利性則取害性則捐全性全神全道清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26 08:5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亢倉子】卷1【全道】詩解2利性則取害性則捐全性全神全道清虛
題文詩:

子言未終,南子榮之,樗色蹴然,膝席曰樗,

年運長矣,將奚托業,以事斯言?亢倉子曰:

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思慮營營,若此緒年,

或可以及,此言雖然,吾才小不,足以化子,

子胡不南,謁吾師聃.水之性清,土抇滑之,

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滑之,故不得壽.

物也者所,以養性今,世惑者多,以性養物,

不知輕重.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利於,

性則取之,害性捐此,全性之道.萬人操弓,

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

生無不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

天全神全.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

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上爲天子,

而不之驕,下爲匹夫,而不之昏,此之所謂,

全道之人,心平正不,爲外物誘.故曰清清,

而能久則,明明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

至道至情,至天至德,天性清靜,清靜自然,

自然而然,自然淳樸,童心天真,真情自神.

【原文】2

言未終,南子榮之樗色蹴然膝席曰:樗年運而長矣,將奚以托業,以事斯言?亢倉子曰: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緒年,或可以及此言。雖然,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謁吾師聃。亢倉子既謝,榮之樗不釋羽俗而龍已乎。

天下之水性清,土者滑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滑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爲天子而不驕,下爲匹夫而不昏,此之謂全道之人,心平正不爲外物所誘。曰:清清而能久,則明明而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之。

【譯文】
  南榮趎虔敬地端正而坐,說:『像我這樣的人已經年紀大了,將怎樣學習才能達到你所說的那種境界呢?』庚桑楚說:『保全你的身形,護養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慮爲求取私利而奔波勞苦。像這樣三年時間,那就可以達到我所說的那種境界了。我的才幹就很小,不足以使你受到感化,你何不到南方去拜見龍的化身老子?』

:天下的水本來本性清澈,污泥濁土攪混了它,不能清澈。人的天性本來是健康長壽,外物私慾迷惑了它,不能長壽。所以養生先要養性。現在世上那些愚人,蠢到極點,拋棄修身養性把功夫都用在玩物喪志上,不知道什麼輕什麼重。所以聖人對待聲色犬馬,華服美食,對身心有利的就拿來,對身心有害的就拋棄。這是健全身心的正道。

    千萬個人拉弓射箭對準你的眼珠,你眼睛焉有不被射瞎之理?千萬件物蜂擁來戕害你的性命,你的生命焉有倖免於難之時?所以聖人駕馭萬物,保全天性,天性保全精神也就保全了。保全精神的人,不想就知道,不計劃就成功,精氣照耀了內外,心志凝結了宇宙,道德閃耀猶如天地之光。在上做皇帝不會驕傲,在下做草民不會愚昧,這就是得道全功的人,心靈平正不會被物慾勾引役使。所以說:讓純真更純真啊,心地樸實的得道之士!讓光明更光明啊,中正磊落的得道之士!讓虛空更虛空啊!保全留住了道,全功成仙。

【注釋】

1此段出自【呂氏春秋】卷1孟春紀2本生:
(【呂氏春秋】本生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爲輕,輕者爲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以此爲君,悖;以此爲臣,亂;以此爲子,狂。三者國有一焉,無幸必亡。

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已,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喑,必弗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惡得不傷?

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爲天子而不驕,下爲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注釋]2
南榮跦:即南榮趎;【漢書古今人表】作南榮疇,或作儔,又作壽。【淮南子】作幬。春秋時人。相傳爲庚桑楚弟子。曾擔糧七日七夜問道於老子。
條皮飛彈 發表於 2025-6-30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全道】章句疏解

【全道】篇所論,實爲道家性命雙修之要旨。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義理如次:

一、性命之辨
"水性本清,土抇滑之"之喻,揭示道家根本命題——"人之性壽,物者滑之"。此以水性喻天性,土濁喻物慾,闡明"物所以養性"而非"以性養物"之理。河上公注【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章,正與此互證,謂"聖人去彼取此",即"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之實踐準則。

二、全道三階
1. 全形:南榮趎"膝席"問業,亢倉子首言"全汝形",此即【莊子·達生】"形全精復"之說。成玄英疏云:"外不勞形,內無思想"。
2. 全神:"天全則神全"承【黃帝內經】"形與神俱"之論。所謂"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實爲【文子·九守】"精神內守"之展開。
3. 全道:終極境界體現爲"德若天地"的超越性,此即【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實踐完成。王弼注"聖人體無"正可發明此義。

三、工夫次第
"清清→明明→虛虛"三轉語,暗合【周易】"窮理盡性"之說:
1. 清清:滌除玄覽,如【莊子·知北游】"疏瀹而心"。
2. 明明:【管子·內業】"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可相參證。
3. 虛虛:終極證悟,即【老子】"致虛極"的實踐完成。

四、體用關係
"萬人操弓"之喻,揭示"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的異化現象。郭象注【莊子】云"物各任性,乃正正也",恰與此處"全其天"的主張形成張力,顯示亢倉子更強調主體性的持守。

要之,此篇以"全性"爲體,以"捐害"爲用,構建起"形-神-道"的修行體系。其"物養性"而不"性養物"的主張,對治當代物質異化尤具深意。學者當於"心平正"處著力,方得"不驕不昏"之真境界。

(全文計798字)
江決 發表於 2025-7-11 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全道】章句疏解

【全道】一篇,實爲道家性命雙修之樞要。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義理如次:

一、性命之辨
"水性本清,土抇滑之"之喻,揭示道家根本要義——人性本具清靜壽考之德,然爲外物所淆。物本爲養性之資,今人反以性徇物,此即【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之旨。亢倉子提出"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的損益原則,與【淮南子】"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相通,皆主張以性御物而非爲物所役。

二、全道三階
1. 全形:南榮趎"年運而長"之問,亢倉子首言"全汝形",此即【莊子·達生】"形全精復"之說。形體爲神氣之宅,故【太平經】云:"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
2. 全神:"天全則神全"承【黃帝內經】"精神內守"之訓。神全之狀"不慮而通,不謀而當",類【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境。
3. 全道:終極境界乃"德若天地",處天子之位不驕,爲匹夫不惛。此與【中庸】"素位而行"相發明,皆謂心體虛明,不隨境轉。

三、修養工夫
"清清而能久"三句,暗含修煉次第:
1. 清心:滌除物慾,【清靜經】所謂"遣其欲而心自靜"
2. 明性:【文始真經】云"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3. 致虛:【老子】"致虛極"乃爲究竟,虛則能容道體

四、道統承傳
亢倉子自謂"才小不足化子",令南榮趎往謁老子,此中深意:
1. 示道家師承之重,與【莊子】所述"道術爲天下裂"相呼應
2. 暗喻全道之學須得真傳,非可臆測
3. "不釋羽俗而龍已乎"句,暗示由凡入聖的轉化可能

要言之,【全道】篇實爲道家心法精要,其"全性全神"之說,上承【老子】"見素抱樸",下啟【淮南子】"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之論。學者當於"利性則取,害性則捐"處著力,漸臻"精照無外,志凝宇宙"的聖人境界。
蔡去 發表於 2025-8-28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全道】詮義

【亢倉子·全道】一篇,深究性命之本,闡發全道之要,其言精微,其義宏遠。今據所引文本,略陳其旨。

篇中南榮趎(榮之樗)問業於亢倉子,言年歲已長,何以託身於道。亢倉子告以『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要訣。此語實承老莊『無爲』『葆真』之旨,謂人當保全自然之形神,勿使思慮勞擾,紛馳於外。若能如此持守,經年累月,或可近道。然亢倉子自謙才薄,不足以化人,乃勸南榮趎南謁老子,此見聖賢授受之誠與道脈之相傳。

下文論『性』與『物』之關係,尤爲深切。水性本清,爲土所滑(亂之也),故不得清;人性本壽,爲物所滑,故不得壽。物者,本所以養性,而世人惑焉,竟以性養物——輕性命而重外物,此所謂『不知輕重』也。聖人則不然:於聲色滋味,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即權衡取捨以順性命之自然。

復以譬喻明之:萬人操弓共射一招(的也),無不中者;萬物紛紜以害一生,生無不傷者。故聖人之制物,非逐物而役己,乃『全其天也』——全天則神全,神全則道通。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其精神朗照無外,志意凝定宇宙,德配天地。無論處天子之位還是匹夫之身,皆能心平德正,不驕不昏,此即『全道之人』。

末言『清清而能久,明明而能久,虛則道全而居之』,重申清靜虛明爲入道之基。心能清則明,明則虛,虛則道集於懷——此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之教若合符節。

通觀全篇,其核心在『全性全神以全道』,主張內葆天真、外遣物累,以清靜虛明之心體道而行。非惟道家修持之要義,亦足爲世人養生命、處世事之箴規。

蓋道在無爲,德在自然,全其天性,復其本真,斯可謂得道矣。

以上謹依原文義理略作疏解,約七百餘言,以副尊約。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