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0|回复: 2

[史学] 《史记·平准书》诗解4重击匈胡赋税既竭买爵赎禁官职秏废公孙弘以春秋义取相稍骛功利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4-18 2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记·平准书》诗解4重击匈胡赋税既竭买爵赎禁官职秏废公孙弘以春秋义取相稍骛功利
题文诗:
其后四年,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
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级明年,大将军将,
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
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也,
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汉军,
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
不与焉于,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
犹不足奉,战士有司,言天子曰:朕闻五帝,
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
所由殊路,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
蹛无所食;议令民得,买爵赎禁,锢免减罪.
请置赏官,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
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
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减二等;爵至乐卿:
以显军功.军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大夫,
小者郎吏.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矣.
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汉相,
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法生,
废格沮诽,穷治狱用.明年淮南,衡山江都,
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
而坐死者,数万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
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
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
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乃,骛于功利.

  《原文》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言:“天子曰'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蹛无所食。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军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译文】
过了四年,汉派遗大将军卫青率领六位将军,十多万军队,出击匈奴右贤王,杀死及俘获共一万五千人。第二年,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再次出击胡人,杀死及俘获一万九千人。赏赐给杀获敌人的将士黄金多达二十多万斤,投降的胡虏数万人也得到很厚的赏赐,衣服、食物全都仰仗县官供给。而汉军士、马匹死了十多万,兵器甲仗等物水陆运输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于是大司农报告,倾尽库藏钱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给战士的费用。主管官员建议道:“天子说:'朕听说五帝的教命不相重复天下同样得到治理,禹和汤法律不同都是一代之王,他们走的道路不同,建立的功德则完全相同。北部边境至今没有安定,朕深念于此。这些日子以来,大将军攻匈奴,斩首并俘获一万九千人,军队屯驻边境,却没有粮食吃。你们商量一下,命百姓出粮可以买爵位和交纳赎金免除囚禁及减轻处罚。’据此,请准于设置赏官,名为武功爵。每级价十七万,共值三十多万金。到官首一级的,可通过测试补为吏,并优先除授;千夫一级与五大夫相当;有罪的降二等;武功爵最高可至乐卿。以此使军功显荣。”而实际军功爵有许多超过了这个等级,大者封侯或封卿大夫,小者为朗为吏。吏制杂乱多端,官员名位变轻,职任也荒废了。
《原文》
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
【译文】
自从公孙弘以《春秋》大义绳治官民,从而取得汉丞相的职位,张汤以峻文苛法断事当上了延尉,于是产生了因“见知不举报”、“不遵天子之命”、“沮格、诽谤”等罪名,便穷治不休,以致入监入狱的事。第二年出现了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的事,公卿寻根究底,审理此案,把他们的党羽一网打尽,牵连被杀的有数万人,从此官吏执法更加残酷急迫,法今更加严苛明细了。
《原文》
  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骛于功利矣。
【译文】  那时候,朝廷正在招揽、尊崇方正、贤良、文学等士人,有的被升任为卿大夫。公孙弘作为汉朝丞相,盖布被,饭食也很简单,欲以此作天下人的榜样。但是对世人影响很小,从此便渐渐地致力于追求功利了。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7-9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平准书》所载武帝时期对匈战事与财政困局之辩证

太史公于《平准书》中揭示武帝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之财政困局,尤以元朔五年(前124年)至六年卫青两度率六将军出击匈奴之役最为典型。此二役虽斩获三万四千余级,然考其深层影响,实为汉代经济政策转折之关键节点。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剖析其历史意义:

一、军事胜利背后的财政危机
元朔五年卫青奇袭右贤王庭,获首虏万五千级;次年复斩首万九千级,此等战果确属汉匈交战以来所未有。然《平准书》特笔记载"赋税既竭"四字,揭示出辉煌战果下的经济代价。按《汉书·食货志》载,此时"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军事扩张已超出常态财政负荷,迫使朝廷开辟非常规财源。

二、卖爵赎禁制度的异化
为筹措军费,武帝推行"买爵赎禁"之制。此制本袭文景旧法,然至元朔年间已生质变:一则爵级贬值"秏废",《索隐》注"秏者,糜也";二则官职成为商品,导致"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公孙弘虽以《春秋》义理为相,然当此财政困局,亦不得不"稍骛功利",此即班固所谓"儒术饰吏事"之典型表现。

三、军事财政的恶性循环
细绎太史公笔法,可见其揭示出"军事胜利→财政枯竭→制度异化→吏治败坏"的连锁反应。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决战前,此循环已达极致:不仅卖爵鬻官,更创"算缗""告缗"等苛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指此"开利孔,贻害无穷",正与《平准书》"功利"之讥相呼应。

要而论之,太史公于此节史文中实建构起"军事—财政—吏治"三维叙事框架。其深层意蕴在于揭示:当国家将军事扩张作为核心战略时,不仅导致经济秩序失衡,更会造成价值体系的扭曲。公孙弘以经术致相位而不得不趋附功利,正是此种异化的典型表征。后世读史者当于此等处深味历史辩证法之要义。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1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平准书》所载武帝时期财政与军事之辩证关系考论

《平准书》此段所记元朔五年至六年间汉匈战事,实为武帝朝财政政策转折之关键。太史公以"赋税既竭"四字为纲,揭示了军事扩张与财政危机之深刻矛盾,其笔法之精要,足为后世治国者鉴。

一、军事胜利背后的财政困局
元朔五年,卫青率六将军十万众击右贤王,斩获万五千级;次年复出,再获万九千级。此二役虽彰显汉军之威,然《平准书》特以"赋税既竭"点明其代价。考《汉书·食货志》,其时"府库益虚",乃不得不"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此政策实为两难之选:既缓解财政压力,又导致"官职秏废"的行政危机。太史公以"买爵赎禁"与"官职秏废"对举,暗讽功利主义对官僚体系之侵蚀。

二、公孙弘现象的政治隐喻
"公孙弘以春秋义取相"一事尤具深意。弘以布衣登相位,表面标榜春秋大义,实则"稍骛功利",此正是武帝朝政治风气嬗变之缩影。《汉书·公孙弘传》载其"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这种"曲学阿世"的为政风格,与"买爵赎禁"政策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对武帝朝"外饰仁义而内多欲"的批判。

三、军事财政的恶性循环
细绎文本,太史公以"其后四年"起笔,刻意将时间叙事与财政消耗并置。按《史记·匈奴列传》,元朔年间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而"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军事胜利反成财政负担,遂形成"战功→耗竭→敛财→吏治败坏"的恶性循环。此中辩证关系,正是《平准书》"承敝通变"主题之体现。

要而论之,此段文字实为太史公"见盛观衰"史笔之典范。表面记战功,实则揭示国家治理中军事、财政、吏治三者之微妙平衡。其警示意义,于今犹然:任何脱离经济基础的军事扩张,终将反噬国家根本。班固称《平准书》"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未达司马迁深意;今当识其"原始察终"之旨,方得史家之真精神。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丑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