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1|回復: 3

[史學] 【史记·平准书】诗解2输转拜爵输粟除罪汉兴七十民富足食自爱行义物盛而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8 2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记·平准书诗解2输转拜爵输粟除罪汉兴七十民富足食自爱行义物盛而衰
题文诗:
匈奴,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
给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
拜爵爵得,至大庶长.孝景时上,郡以西旱,
亦复修卖,爵令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
得输粟县,官以除罪.益造苑马,广用宫室,
列观舆马,益增修矣.至今,即位数岁,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
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
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
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间成群而,
乘字牝者,傧不得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
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
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当此之时,
网疏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
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
争于奢侈,室庐舆服,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天道之常,谨小慎微,慎终如始,不忘初心,
利民为本,公者千古,私者一时,防微杜渐.
  【原文】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译文】
匈奴常常侵挠北部边境,在那里屯驻很多戍守的士兵,边境屯粮不足供给。于是招募百姓能纳粮给官府或者运送粮食到边地的封拜爵位,最高的可至大庶长。
【原文】
  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益造苑马以广用,而宫室列观舆马益增修矣。  孝景帝时,上郡以西发生旱灾,又重新修定了卖爵令,降低价格以招徕百姓;遇赦的罪徒犯重罪罚为官作的,能向官府缴纳粮食以免除罪过。更大造苑囿(yòu)多养厩马以扩大用度,而官殿、列观、车马等也大量增修起来。
【原文】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pìn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译文】
今上(按:指汉武帝)即位几年以后,再汉朝创建以来的七十多年间,国家没有战事发生,除非遇到水旱灾害,百姓家家丰衣足食,国家的粮仓都堆满了粮食,少府仓库还有许多布帛等货材。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粮食只得露天堆积在外,以至腐烂不能食用。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都吃细粮和肉食,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惧怕触犯法律,崇尚礼仪,厌弃做耻辱的事。那时候,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宗室有封地的以至公卿大夫以下,争相奢侈,房屋车服超过了自身等级,没有限度。事物在兴盛之后就会转向衰败,这是必然的变化规律。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6-1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所载"输粟拜爵"政策,实为西汉初期应对边疆危机与财政困境之重要经济举措,其背后蕴藏之治国理念与历史规律,值得深入剖析。本文试从制度渊源、社会效应及盛衰之道三方面论之。

一、制度渊源:战时经济之权变
匈奴屡犯北境,致"屯戍者多,边粟不足",此乃承袭秦制"纳粟拜爵"之变通。《商君书·境内篇》已有"得甲首者赏爵一级"之制,文帝时晁错上疏"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遂开"输粟于边"先河。至孝景时上郡旱灾,复行此政,可见其非临时之策,实为"以爵位易实利"的常备机制。大庶长之爵可授(二十等爵第十八级),足见朝廷对边粮之亟需。

二、社会效应:民富自洽之良性循环
"汉兴七十载"间,此策促成"民则人给家足"之治世景象。其妙处在于:一则使富商大贾"以虚爵换实利",将民间资本导入国防;二则减轻小农赋税,如《汉书·食货志》载"民赋四十,官与粟二石";三则形成"粟有所渫,爵不虚授"的互利格局。太史公"自爱重犯法"之评,正指经济宽裕使民风趋厚,印证《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理。

三、盛衰之道:物极必反之历史辩证法
然"物盛而衰"四字实为全书文眼。文帝时"贯朽粟陈"之盛,至武帝时已转为"财匮而民怨"。输粟拜爵本为权宜之计,后渐成鬻爵滥觞,如《盐铁论》所斥"捐爵令行,豪强相率"。此政策演变轨迹,恰印证《周易》"亢龙有悔"之道——当军功爵制异化为财政手段时,其激励功能必然异化,终致"爵轻而粟重"的恶性循环。

要之,平准书所记非徒经济史料,实为治道镜鉴。班固称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未察其"见盛观衰"之深意。今日观之,任何制度皆需在"经"与"权"、"利"与"义"间保持动态平衡,此乃《平准书》留给后世之永恒启示。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6-27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所载"输粟拜爵"政策,实为西汉初期应对边疆危机与财政困境之创举,其背后蕴藏之治国智慧与历史规律,值得深入剖析。

一、政策背景:战时经济之应急机制
匈奴屡犯北疆,致"屯戍者多,边粟不足",此乃典型之"边患-军需"矛盾。汉廷采晁错"贵粟论"(《论贵粟疏》),以爵位为交换条件,动员民间力量输送粮秣至边塞。按《汉书·食货志》载:"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为五大夫",此制度创新既缓解后勤压力,又避免直接增税扰民,实为"以虚名换实利"之策。大庶长(二十等爵制第十八级)之高位可凭输粟获得,足见朝廷救边之急切。

二、政策延伸:灾荒救济之制度调适
孝景时期上郡等旱灾时复用此制,表明其功能已从军事补给扩展至灾害赈济。司马迁以"亦复"二字点明政策延续性,揭示西汉前期制度弹性。此类临时性政策渐成常制,反映"民得拜爵"对缓解财政危机确有实效,然亦埋下爵位轻滥之隐患。

三、盛世隐忧:经济繁荣下的社会异化
"汉兴七十载"至武帝初年确为史家称颂之治世,《平准书》却独具慧眼指出"物盛而衰"之兆。民虽"富足自爱",然"行义"之风已见式微。班固《汉书·食货志》补叙:"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恰可印证太史公"物盛而衰"之判断。输粟拜爵本为权宜之计,长期施行却导致价值异化——爵位本应"以德序位"(《周礼》),今反成可交易之物,此实为武帝后期"利出一孔"政策之先声。

四、历史镜鉴:制度变迁的辩证法则
此政策演变揭示三条治国哲理:
1. 应急制度若缺乏退出机制,终将反噬原有价值体系
2. 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须警惕社会公平之损耗
3. "民富"未必自然导向"行义",需礼法并重以维世风

要之,《平准书》此段非仅记经济政策,实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史观之体现。其以"输粟拜爵"为切入点,层层剖解西汉由俭入奢、由盛转衰之轨迹,恰合《老子》"福兮祸所伏"之智。后世读史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能领会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之深意。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8-28 21:55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诗解二:输粟拜爵与盛世隐忧

《平准书》乃《史记》八书之一,专述汉初经济制度,尤以财政、货币政策为重,太史公以“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为纲,深察经济与社会之关联。此段所涉,正值汉兴七十载后,国力充盈而边患未已,朝廷以经济手段应对政治、军事难题,其间政策之得失,颇可玩味。

匈奴屡犯北境,为固疆守土,朝廷广置屯戍。然边地粮秣供给不足,成一大困局。为解决此难题,汉廷推行“输粟拜爵”之策:募民能输粟至边地或承担转运者,依所输多寡拜授相应爵位,最高可至“大庶长”(二十等爵制之第十八级)。此策实为以国家名器(爵位)换取民间物资(粮食),以补国家财政与后勤之短。至孝景帝时,上郡以西旱灾,亦复用此术,许民输粟于县官以除罪。此即“输粟除罪”,以经济贡献抵偿法律罪责。

此二策之施行,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汉兴七十余年间,行黄老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府库充盈,民间富庶,乃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物质之丰裕,带来社会风气之变:“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此乃盛世之象。

然太史公慧眼独具,于一片升平中窥见隐忧。物质极盛之下,奢靡之风渐起:“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经济之发展,导致贫富分化与社会矛盾。朝廷为解决边患与灾荒而采取的“输粟拜爵除罪”等权宜之计,虽解燃眉之急,然其本身亦潜藏危机。以爵位、赦罪为交换,虽得实利,却可能轻慢国家制度、淆乱法律公正,长期而言,或损及统治根基。此正应其“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之深刻史观——鼎盛之中已孕育衰败之因子。

故此段文字,非仅记一时之政令,更透过经济现象,揭示“汉兴七十余年间”由治而盛、由盛渐生弊之动态过程。太史公之笔,既录“民富足食,自爱行义”之太平光景,亦察“物盛而衰”之历史规律,其洞察之深,足为后世鉴戒。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