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4|回覆: 3

[其他] 賈誼【新書】卷34保傅詩解2先諭教化易成開道術知義指教之功服習貫在左右四聖維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7 21: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34保傅詩解2先諭教化易成開道術知義指教之功服習貫在左右四聖維之
題文詩: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
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親饋之,
以明有孝.行以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
以明有度.其於禽獸,見其生不,其死,
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
且明有仁.以禮,以樂,失度則史,
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讀之宰夫,減其膳是,
天子不,得爲非也.明堂之位,曰篤仁而,
好學多聞,道順天子,疑則問之,應而不窮,
者謂之道.道者乃導,天子以道.常立於前,
是周公也.誠立敢斷,輔善相義,者謂之輔.
輔者,天子之意.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潔廉切直,匡過諫邪,者謂之拂.拂者,
天子之過.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強記,
捷給善對,者謂之承.承者,天子之,
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
立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
無過事殷,周之所以,長久者其,輔翼太子,
有此具也.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
告訐;非貴禮義,刑罰.使趙高傅,
胡亥而教,之獄所習,非斬劓人,則夷人之,
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
謂之誹謗,深爲之計,者謂妖言.視殺人若,
艾草菅然,胡亥,之性惡哉?其所以,
習道之者,非理故也.鄙諺:不習爲史,
而視已事.又曰前車,覆後車戒.殷周之所,
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是,
不法聖智.秦之亟絕,其跡可見,然而不避,
是後車覆.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在是.
天下之命,於太子.太子之善,在蚤諭教,
與選左右.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於道術,知義之指,則教之功.若其服習,
積貫則在,左右而已.夫胡越人,生而同聲,
嗜欲不異,及長成俗,累數譯而,不能相通,
行有雖死,不相爲者,教習使.臣故,
左右,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則,
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時務也.正己正人.
【原文】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 也,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爲非也。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順。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輔。輔者,輔天子之意者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拂。拂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強記,捷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所以長久者,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使趙高傅胡 亥而教之獄,所習 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爲之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胡 亥之性惡哉?其所以習 道之者,非理故也。鄙諺曰:『不習 爲史,而視已事。』又曰:『前車覆而後車戒。』夫殷周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是不法聖智也。秦之亟絕者,其軌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覆也。夫存亡之反,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蚤諭教與選左右。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夫開於道術,知義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其服習 積貫,則左右而已矣。夫胡 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爲者,則教習 然也。臣故曰:『選左右蚤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時務也。
賈誼【治安策】詩解7
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以明有敬;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親饋之,以明有孝;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以明有度;其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
【原文】
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178,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文】
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禮儀規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時候要迎接夕月,這是用來弘揚敬道的辦法;春季和秋季人學時,教室里坐著國家元老,帝王要拿著醯,親自饋贈給他們,這是用來弘揚孝道的辦法;出門遠行則在車馬上配上鈴鐺,慢行則符台【采齊】的音律,快走則符合【肆夏】的音節,這是用來掌握節度的辦法;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活著便不殺它吃,聽到過它的叫聲便不吃它的肉,因此遠離廚房,這是長施恩惠,並且弘揚仁德的辦法。
賈誼【治安策】詩解8天下之命於太子在早諭教而左右正則太子正天下定矣
題文詩:三代所以,長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告訐;
非貴禮義,刑罰.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故,
胡亥今日,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視殺人若,
艾草菅然.豈惟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鄙諺:不習爲吏,
視已成事.曰前車覆,後車.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然而不,能從者是,
不法聖智.秦世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存亡之變,
治亂之機,其要在是.天下之命,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早諭教,與選左右.夫心未濫,
而先諭教,則化易成;開於道術,智誼之旨,教之力也.若其服習,積貫則在,左右而已.
胡粵之人,生而同聲,欲不異,及長成俗,累數譯而,不能相通,有雖死不,相爲,
教習使.臣故曰選,左右,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
天下定矣.: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時務也.政者正也,正己正人,風清氣正.
【原文】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179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180,則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惟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注釋】
179.告訐:責人過失或揭人陰私;告發。
180.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種酷刑。
【譯文】
夏、商、周三王朝之所以能長期維持統治,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創設了教育、輔導太子的這套制度。到秦朝卻不是這樣。秦朝的風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它崇尚的是奸詐;本來就不崇尚禮義,它崇尚的是刑罰。秦始皇派趙高做胡亥的老師,教他學習斷案判刑。胡亥所學的,不是斬首級、割鼻子,就是滅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頭天當上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忠心進諫的人說成誹謗朝廷,把有遠見卓識的人說成妖言惑眾,他把殺人看做割草一樣。難道說這僅僅是胡亥天性兇殘惡毒嗎?主要是趙高誘導胡亥學習的內容不符合正道的緣故。
【原文】
鄙諺曰:『不習爲吏,視已成事。』又曰:『前車覆,後車誡。』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聖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也。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181與選左右。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開於道術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爲者,則教習然也。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182。』此時務也。【注釋】
181.諭教:曉諭教誨。『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胡三省注引顏師古曰:『諭,曉告也。』
182.一人:特指天子;慶,【詩傳】云:『善也』;兆,萬億,兆民指廣大民眾。出自【尚書·呂刑】
【譯文】
民間諺語說:『不要學習做官的辦法,只要觀察以往成功的事情。』又說:『前車覆,後車誡。』夏、商、周三朝之所以能夠維持長期的統治,看它們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卻不加以學習,這是不效法聖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滅亡,其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卻不注意避免,這樣,漢朝廷又將面臨覆滅的危險。存與亡的變化規律、治與亂的關鍵要旨便在這裡了。天下的命運,決定於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爲好的繼承人,在於及早進行教育和選擇賢人做太子的左右親隨。當童心未失時就進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曉仁義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職責。至於使太子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親隨的職責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粵人,剛出生時的哭聲完全一樣,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沒有什麼不同,等到長大成人之後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各操自己的語言,即使經過多次翻譯都無法相互理解,有的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到對方那裡去生活,這完全是教育和習慣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說爲太子選擇左右親隨,及早進行教育是最爲緊迫的事。如果教育得當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麼太子必定爲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以保證天下安定了。【周書】上說:『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當務之急。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5-3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保傅】教化思想發微——賈誼禮治體系中的聖王之道

賈誼【新書·保傅】篇所載三代禮制,實爲漢代儒者建構理想政治的重要藍本。其文以"先諭教化易成"爲綱,通過天子四時禮儀的微觀敘事,揭示出"道術-義指-服習"的三重教化邏輯,此中深意值得細究。

一、時序禮儀中的天人教化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觀象授時之需,實爲"明有敬"的教化實踐。【周禮·春官】鄭玄注云:"天子當春分拜日於東門之外,秋分拜月於西門之外。"賈生將此納入保傅體系,意在通過儀式化的時空秩序,使儲君體認"敬天法祖"的政教根本。這種將自然時序轉化爲道德教化的設計,與【禮記·月令】"毋變天之道"的思想一脈相承。

二、養老禮中的孝道養成
"坐國老執醬親饋"的儀式,實爲【禮記·王制】"養國老於上庠"的具體化。鄭玄注謂"醬者,百味之將",天子親執醬饋,象徵以孝道統御萬民。賈誼特別強調此儀"明有孝"的功能,凸顯其"化民成俗"的教化策略。這種將飲食禮儀提升爲政治倫理的做法,正是荀子"禮者,養也"思想的發展。

三、車馬樂儀中的制度教化
"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的記載,本於【周禮·夏官】"凡馭路儀,以鸞和爲節"。賈生通過車馬儀節與樂章的配合,構建"明有度"的行爲範式。考【采薺】爲【詩經·小雅】逸篇,【肆夏】見【周禮·鍾師】,二者節奏殊異,恰可訓練儲君"張弛有度"的政治素養。這種將音樂節奏轉化爲政治節奏的智慧,實爲禮樂教化之精微。

四、四聖維之的教化體系
篇末"四聖維之"之說,當指師、保、傅、疑四職構成的教化網絡。【大戴禮記·保傅】言"四輔既備,王者據以立事",賈誼將此系統發展爲"服習貫在左右"的浸潤式教育。其要義在於通過日常儀軌的反覆實踐(服習),使儲君在"不覺其難"中達成"道術知義"的教化效果。

要之,賈誼所述三代禮制,實爲漢儒重構的理想教化範式。其以時序禮儀涵養敬天意識,以養老禮培育孝道倫理,以車馬樂儀規範行爲節度,最終形成"左右皆正人"的教化環境。這種將政治倫理具象化爲日常儀節的思想,正是漢代"以禮爲教"政治哲學的典型體現,對後世帝王教育影響至深。班固【漢書·賈誼傳】贊其"通達國體",觀此保傅之論,信非虛言。
胡姚 發表於 2025-5-6 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保傅】教化思想發微——賈誼禮教觀芻議

賈誼【新書·保傅】篇所載三代禮制,實爲漢代禮教重建之重要理論資源。其文以"先諭教化易成"爲核心,通過天子四時禮儀的符號化敘述,構建了一套貫通天人之道的教化體系。今就卷三十四所述"朝日夕月""入學尊老""車馬儀度"三重維度,略陳管見。

一、時序禮儀:敬天法祖的宇宙觀照
"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爲觀象授時之需,實乃【禮記·祭義】"因物之精,制爲之極"的具體實踐。賈生特標"明有敬也",暗合【周易·觀卦】"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的教化邏輯。此種將自然秩序倫理化的表述,既承續了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傳統,亦爲漢初"改正朔、易服色"提供了禮制依據。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日月祭祀已非單純的自然崇拜,而是通過儀式化的"敬",將宇宙運行法則轉化爲政治倫理規範。

二、養老之禮:孝道倫理的制度化呈現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親饋"的儀節,實爲【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的延伸發展。賈誼將"明有孝"與"明有敬"並置,揭示了孝道教育的雙重功能:在空間維度上,太學作爲教化中心,通過天子親饋的示範行爲,使孝道突破家庭倫理範疇;在時間維度上,春秋二季的定期儀式,形成"時教必有正業"(【學記】)的教化節律。此種將人倫日用提升爲國家典禮的表述,正體現了荀子"禮者,養也"的治理智慧。

三、車馬儀制:禮樂文明的符號系統
"行以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的記載,尤見賈誼對禮樂教化的深刻理解。鄭玄注【周禮·春官】謂"【采薺】道路之樂,【肆夏】登降之節",賈生以車馬儀度"明有度",實乃將【樂記】"樂者天地之和"的理論具象化。鸞鈴應節、行步合樂的設計,使抽象的道德規範轉化爲可感知的視聽符號,恰如【大戴禮記】所言"禮者禁於將然之前",通過日常行爲的藝術化規訓,達成"教化已明,習俗已成"的治理效果。

四聖維之的教化體系
篇末"四聖維之"之語,當與【新書·容經】"明君在位可畏,施捨可愛"相參看。賈誼構建的教化系統,實以"聖王"爲樞紐,將天道、祖制、禮法、樂教四維統合爲有機整體。這種將政治權威道德化、道德規範儀式化的思路,既是對秦代"以法爲教"的批判,也爲董仲舒"罷黜百家"提供了理論先聲。

要之,賈誼通過三代禮制的理想化敘述,完成了"教化-禮制-治術"的理論閉環。其以儀式爲教化載體、以君王爲教化主體的思想,在漢代"以孝治天下"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展開。然需辨明者,此種將倫理政治化的傾向,雖有助於社會整合,亦隱含將道德異化爲統治工具的危機。讀【保傅】篇,當於禮文度數之外,更觀其"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人文關懷,斯爲得之。

(全文798字)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5-1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保傅】篇詮解:論三代禮制中的教化本源與聖王之道

賈誼【新書】卷三十四【保傅】篇所載"三代之禮"章,實爲漢代儒者重構上古禮樂文明之重要文獻。其文雖簡,然內涵深廣,今試爲析論:

一、時空秩序中的天道敬畏
"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儀式而已。【禮記·祭義】云:"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賈生此說實本【周禮·春官】"朝日夕月"之制,將時空秩序納入人君修德體系。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乃天子"與天地參"之具體實踐,通過周期性禮儀強化"敬天"意識,此即【大戴禮記】所謂"明有敬也"之深意。此種時空倫理觀,實爲三代政治神學之核心。

二、養老禮中的孝道教化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親饋"之儀,當與【禮記·王制】"養國老於東序"互參。鄭玄註:"國老,卿大夫致仕者。"天子親執醬饋(【周禮·天官】膳夫職"醬用百有二十瓮"),乃以最卑者之禮事最尊者,此即"明有孝"之精義。值得注意的是,此禮行於學宮,暗示孝道與政教之結合。【白虎通義】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賈誼所述,實爲漢代太學養老禮之理論張本。

三、車馬樂儀中的王度象徵
"行以鸞和,步中【采薺】,趨中【肆夏】"三句,需綜合【周禮·夏官】"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春官】"樂師教行樂"之文解讀。鸞和在衡(鈴),【采薺】爲行步之節,【肆夏】爲疾趨之樂(鄭玄注【周禮·春官】),三者構成由器物到聲教的完整禮儀系統。賈誼特標"明有度"者,蓋謂人君動靜皆須合於法度,此即【荀子·樂論】"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之旨。

四、仁政視野中的生命倫理
"其於禽獸"句雖闕,然參【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可知,此當論人君仁德之推及萬物。賈誼【新書·禮篇】云"禮,聖王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正可互證。此種生命觀,實將儒家仁政思想延伸至宇宙倫理層面。

要之,此章以四事構建"敬天-孝親-守度-愛物"的聖王教化體系,與【保傅】篇主旨"太子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相呼應。賈誼通過重構三代禮制,實爲漢廷提供"以禮爲教"的治國範式。清人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謂:"保傅之職,所以輔導人君成其德也。"斯言得之。今人讀此,當思禮制背後"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荀子·勸學】)的教化本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