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7|回覆: 2

[其他] 賈誼【新書】卷19瑰瑋詩解2驅民歸農巧詐不起安性樂業不罹懸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30 20: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19瑰瑋詩解2驅民歸農巧詐不起安性樂業不罹
題文詩:
奇巧末技,商販游食,民形佚樂,而心,
志苟得而,行淫侈則,用不足而,蓄積少矣.
即遇凶旱,必先困窮,迫身,苦飢甚焉.
今驅民而,歸之農皆,着於本則,天下各食,
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緣南畝,則民安性,
勸業而無,愆之心,無苟得志,行恭儉,
蓄積而人,樂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樂.
世淫侈矣,巧以,相詐利者,士,
敢犯法禁,昧大奸者,為識理,故邪人者,
務而日起,奸詐繁不,可止罪人,積下眾多,
而無時已.君臣相冒,上下無辨,生於,
無制度也.今去淫侈,之俗,節儉術使,
車輿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數.制數已定,
君臣絕尢,上下分明.擅退則讓,上僭者誅,
故淫侈不,得生,詐謀無起,奸邪盜賊,
自為止則,民離罪遠.巧詐謀,不起所謂,
愚故曰使,民愚而愈,不罹.大道至簡,
真情儉樸,儉樸蓄積,衣豐食足,安居樂業,
本立道生,農本商末.上儉下朴,上奢下侈.
【原文】
夫奇巧末技商販游食之民,形佚樂而心縣愆,志苟得而行淫侈,則用不足而蓄積少矣。即遇凶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飢甚焉。今驅民而歸之農,皆着於本,則天下各食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民安性勸業,而無縣愆之心,無苟得之志,行恭儉蓄積,而人樂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樂也。世淫侈矣,飾知巧以相詐利者為知士,敢犯法禁昧大奸者為識理,故邪人務而日起,奸詐繁而不可止,罪人積下眾多而無時已。君臣相冒,上下無辨,此生於無制度也。今去淫侈之俗,行節儉之術,使車輿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數。制數已定,故君臣絕尢,而上下分明矣。擅退則讓,上僭者誅,故淫侈不得生,知巧詐謀無為起,奸邪盜賊自為止,則民離罪遠矣。知巧詐謀不起,所謂愚,故曰使愚而民愈不罹縣網。
【注釋】
縣網釋義:懸網。比喻法令刑律。
剝去衣服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7-15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賈誼【新書·瑰瑋】之農本思想與治道要義

賈誼【新書·瑰瑋】篇所論『驅民歸農,巧詐不起,安性樂業,不罹懸網』之策,實為西漢初期針對社會流弊所提出的根本治國方略。其文以農本思想為核心,剖析工商末技之害,主張重農抑商以固國本,體現了儒家『足食足兵』之政與法家『務本去末』之理的融合。今就其要義析論如下:

一、 末技游食之弊與民生困頓
賈誼指陳『奇巧末技,商販游食』之害,謂其使民『形佚樂而心懸愆』。此論承襲【管子·治國】『末產不禁,則野不辟』之說,揭示工商業過度發展導致的兩大問題:
1. 道德淪喪:民趨巧詐,志在苟得,縱慾奢侈,背離淳樸本性;
2. 經濟脆弱:蓄積不足,遇凶旱則困窮,終陷饑饉。此乃對漢初社會『背本趨末』現象的深刻批判,與晁錯【論貴粟疏】『商賈積貯倍息,農夫流亡』之嘆互為呼應。

二、 歸農安性之策與治道根本
賈誼主張『驅民歸農』,非僅經濟考量,更含教化深意:
1. 固本培元:農耕為『生之者眾』之道,可保障糧食儲備,應對災荒,此即【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之理;
2. 移風易俗:農者『安土重遷』,心性淳厚,自然『巧詐不起』,符合儒家『導民以德』之旨。其說與【孟子·滕文公上】『制民之產,使仰事俯畜』一脈相承,強調恆產與恆心的關聯。

三、 懸網之喻與制度設計
『不罹懸網』之喻,暗指法網繁密反致民不堪擾。賈誼雖重法度(如【治安策】倡『定經制』),然更主張以農為本的預防性治理,使民『樂業』而自遠刑罰,此即【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實踐。其思想兼具儒法之長,既承商鞅『壹民於農』之策,又融孔子『富而後教』之義。

結語
賈誼之論,直指秦漢之際社會轉型的深層矛盾。其以農為本、崇儉抑奢的主張,不僅為漢初休養生息提供理論依據,更為後世治國者揭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永恆真理。今日觀之,雖時移世易,然『固本安民』之理,猶可為當代社會治理之鑑。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謹依傳統註疏體例,參酌【管子】【孟子】等典籍互證,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賈誼思想宏富,此處僅就【瑰瑋】一節闡發,未盡之處,容後續補苴。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21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賈誼【新書·瑰瑋】之農本思想與治世之道

賈誼【新書·瑰瑋】篇以"驅民歸農"為核心,闡發先秦儒家"重本抑末"之政教理念,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今觀所引段落,可見賈生對"奇巧末技"與"商販游食"之批判,實非單純否定工商業,乃針對戰國以來社會風氣之流弊,提出以農立國的治本之策。其思想脈絡可析為三層:

一、末技游食之害:社會失序的根源
賈誼指斥"奇巧末技"致"民形佚樂而心懸愆",揭示物質享樂與道德淪喪之關聯。"懸愆"二字尤精妙——"懸"者,虛浮無根;"愆"者,罪過叢生。蓋工商盛則民趨利巧詐,農耕荒則民心失其樸厚。此論承【管子·治國】"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之說,而更重人心教化。賈生洞見經濟基礎與倫理秩序之關係:蓄積不足非僅物質匱乏,實為"志苟得而行淫侈"之必然惡果。

二、歸農安性之效:治世的雙重維度
"驅民歸農"非僅經濟政策,實含"安性樂業"之人文關懷。農耕之要,在於使民"不罹懸網"——"懸網"喻法令刑罰,暗合【老子】"天網恢恢"之喻。賈生主張以農耕固本培元,使民性歸於淳樸,自然"巧詐不起"。此說上承孟子"制民之產"思想,下啟晁錯"貴粟論",凸顯儒家"富而後教"之次第:物質安定為道德教化之基,二者如車之雙輪。

三、凶旱困窮之警:前瞻性危機意識
文中"遇凶旱必先困窮"之論,體現賈誼深刻的憂患意識。漢代"重農抑商"政策非僅出於道德理想,實因小農經濟抗災能力薄弱。賈生預見性指出,若放任工商膨脹、農業凋敝,則天災必致人禍。此與【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遙相呼應,彰顯儒家"儲糧備荒"的務實精神。

結語
賈誼之論,表面言經濟政策,內核實為文化重建。其以農為本的思想,絕非簡單復古,而是針對漢初社會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提出"以固本求長治"的解決方案。今日讀之,猶可感其"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的深切關懷。然須辨明者,賈生所抑之"末",特指脫離生產的投機性商業活動,與今之健康市場經濟不可等同視之。學者當領會其"重本而不絕末"的辯證思維,方得古人立言之真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