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1|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52論功詩解2大夫:引亡國政比今必謂匈奴難圖文學:戰勝不休身死亡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 19: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52論功詩解2大夫:引亡國政比今必謂匈奴難圖文學:戰勝不休身死亡國
題文詩:

大夫又曰:魯連有言:秦權使士,虜使其民.

是故政急,而不久長.高帝受命,以平暴亂,

功德巍巍,惟天同大.而文景承,緒潤色之.

及先武帝,征不義攘,無德以昭,仁聖之路,

純至德基,聖王累年,仁義之積.今文學引,

亡國失政,之治而況,比之於今,其謂匈奴,

難圖宜矣!漢仁秦法,世易時移,因時制宜,

盛世義伐,伐之必義.文學對曰:有虞氏時,

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聖王不兵,不事力焉,以爲不足,煩百姓而,

勞中國也,當今明主,修聖緒宣,德化而朝,

有權使謀,尚首功事,臣固怪之.夫人臣席,

天下之勢,奮國家用,身享其利,不顧其主,

尉佗章邯,所以成王,秦失其政.孫子曰今,

國家之事,一日百變,然而不亡,可得而革;

逮出兵乎,平原廣牧,鼓鳴矢流,雖有堯舜,

智不能更.戰而勝之,退修禮義,繼三代跡,

仁義附矣.戰勝不休,身死亡國,吳王是也.

  【原文】
大夫曰:魯連有言①:『秦權使其士,虜使其民②。』故政急而不長。
高皇帝受命平暴亂,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緒潤色之③。及先帝
征不義,攘無德,以昭仁聖之路,純至德之基,聖王累年仁義之積也。今文
學引亡國失政之治,而況之於今④,其謂匈奴難圖⑤,宜矣!
【注釋】
①魯連:即魯仲連,戰國時齊人。好畫策,而高蹈不仕。游於趙,會秦圍趙急,魏使新垣衍入趙,請尊秦爲帝,以求罷兵。仲連不以爲然,見衍責以大義。秦將聞之,爲退軍五十里。事見【史記·魯仲連傳】。
②虜,原作虐,今據盧文弨、孫人和說校改。【史記·魯仲連傳·索隱】:『言秦人以權詐使其戰士,以奴虜使其人,言無恩以恤下。』【漢書·項籍傳】:『乘勝奴虜使之。』此亦作『虜使』之證。
③承緒:繼承未竟的事業。潤色:增加色彩。本文指發展功業。
④況:作動詞,比擬。
⑤難圖:難以戰勝。
【譯文】

大夫說:魯仲連說過:『秦國任意驅使士兵,像奴役奴隸一樣對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國家就不會長久。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亂,功德巍巍,像天那樣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繼承和發展了他的功業。到了武帝時,討伐不正義的人,攻打無道德的人,使高祖仁聖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業更純潔,這些都是聖明君主多年施行仁義的結果。現在,你們文學拿國家滅亡、失掉政權的秦朝和我們今天的事業相比,得出難以戰勝匈奴的結論,那是必然的。
  【原文】
文學曰:有虞氏之時①,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②。不牧之地,不羈之民③,聖王不加兵,不事力焉,
以爲不足煩百姓而勞中國也,今明主修聖緒,宣德化,而朝有權使之謀,尚
首功之事④,臣固怪之⑤。夫人臣席天下之勢,奮國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
顧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⑥,秦失其政也。孫子曰⑦:『今夫國家之
事,一日更百變,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廣牧,鼓鳴矢流,
雖有堯、舜之知,不能更也⑧。』戰而勝之,退修禮義,繼三代之跡,仁義
附矣。戰勝而不休,身死亡國者,吳王是也。
【注釋】
①有虞氏:即傳說中的舜帝。
②舜服三苗事,見【繇役篇】注釋。
③羈:馬的籠頭。不羈:馬不上籠頭,比喻人民不受約束。
④尚首功,【史記索隱】:『秦法,斬首多爲上功。』『尚』、『上』古通。本文指對敵作戰。
⑤固:本來。這裡有堅決的意思。
⑥尉佗:即趙佗,秦代真定人。始皇時爲南海龍川令。二世時,南海尉任囂死,佗代行尉事,故曰尉佗。秦之後,自立爲南越武王。見【史記·南越尉佗傳】。章邯:秦二世時少府。二世二年,陳勝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乃使章邯將酈山徒擊破周章軍。後以趙高用事,邯有所請,不用,遂降項羽,被項羽封爲雍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及【項羽本紀】。
⑦孫子:即孫武,春秋末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
⑧今本【孫子兵法】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新出土的【孫臏兵法】均無此文。
【譯文】

文學說:過去舜的時代,三苗不順服,禹想征服他。舜說:『這是我的仁德還沒有感化他們。』退而施行德政,三苗歸服了。那些不能放養牲畜的地方,不受約束的百姓,聖明的君主是不用兵、不動用武力的,認爲對他們是用不著麻煩和勞苦內陸的百姓的。現在賢明的君主繼承聖人的事業,提倡仁德教化,但是朝廷里有權勢的人出主意,崇尚打仗的事,所以我們堅決責怪這種做法。有的大臣憑藉國家的權力,濫用國家的錢財,自己享受朝廷的俸祿,但不爲皇帝效勞,這就是尉佗、章邯之所以成王,秦朝丟掉政權的原因。孫子說:『現在國家的事情,不打仗,雖一日經歷百變,也不會亡國。一旦發生戰爭,軍隊遍布原野,鼓鳴箭飛時,即使有堯、舜的智慧,也無法挽救了。』打仗取勝後,就要退兵回來修整禮義,按照夏、商、周的道路去走,仁義就隨之而來。如果取勝後還不停止打仗,就會使自己喪命、國家滅亡,吳王夫差就是例子。
是飛 發表於 2025-6-20 0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論功】篇義理辯證發微

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漢廷國策之爭鋒。大夫引魯連"秦權使士,虜使其民"之論,意在申明苛政不永之理,此誠爲政之要旨。然其稱頌漢室功業,自高帝"功德巍巍"至武帝"征不義攘無德",乃構建"聖王累年仁義之積"之統緒,此中深意,當辨而明之。

考魯仲連之說,本在斥秦政之失道。【史記·魯仲連傳】明言秦人"權詐使其戰士",此"權使"二字,實含以術御下之弊。大夫引此而轉譽漢德,其辭若有承續,其義實有轉折。蓋漢承秦制而矯其弊,然邊事頻仍,豈非亦有"權使"之嫌?此文學所以有"尚首功"之譏也。

文學舉有虞氏之典尤具深意。【尚書·大禹謨】載舜"誕敷文德",終使三苗格,此即"修德服遠"之典範。文學謂"不牧之地,不羈之民,聖王不兵",實本【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旨。其言尉佗、章邯"成王"事,更暗諷當時邊將或存割據之心,此誠誅心之論。

至若引孫子"戰勝不休,身死亡國"之戒,直指吳王舊事,其警示之意昭然。按【吳越春秋】載夫差屢勝而驕,終致亡國,正爲"戰勝之禍"明證。文學此論,非徒述古,實對當時窮兵黷武之隱憂。

細繹雙方之辯,大夫重事功實效,文學主道德教化。然深層觀之,二者皆有所偏:大夫過信武力可恃,未察"虜使其民"之危;文學篤守王道理想,或昧於時勢之亟。桓寬錄此,殆有"執兩用中"之微意。今日讀之,猶見治國之道,當在文德武功之間求其平衡,此即【鹽鐵論】歷久彌新之價值也。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7-28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五十二【論功】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西漢治國方略之爭鋒。大夫引魯仲連"秦權使其士,虜使其民"之論,揭示苛政不永之理,此誠爲政之要旨。然其以漢高、文景、武帝三代功業爲據,謂當世宜承聖王仁義之積以圖匈奴,此論固有可取,然未察時勢之異也。

文學之對尤具深意。其舉有虞氏待三苗之例,彰顯"修德服遠"之王道。舜"德未喻"而退修政,終致苗服,此即【尚書】"誕敷文德"之實踐。其言"不牧之地,不羈之民,聖王不兵",實本【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旨,與【孟子】"仁者無敵"相發明。文學洞察尉佗、章邯"身享其利不顧其主"之弊,直指功利主義之害,此誠深中秦政之失。

大夫謂"匈奴難圖"乃文學引亡國政之比,實未盡解文學本懷。文學非謂不可圖,而倡"修聖緒宣德化"之漸進策略。其引孫子"一日百變"之說,明言變革當在戰前;及至兩軍對壘,雖堯舜之智亦難更張,此即【孫子兵法】"未戰而廟算勝"之精義。末以吳王"戰勝不休,身死亡國"爲戒,暗諷武帝窮兵黷武之弊,與【史記·平準書】"海內虛耗"之載可相印證。

要之,此辯實爲王道與霸道思想之交鋒。大夫主"因時制宜"而尚功,文學守"繼三代跡"而崇德。二者各有所本:大夫承管仲、商鞅務實之統,文學宗孔孟修文之教。然觀文學"戰勝不休身死亡國"之誡,誠爲深識遠慮。昔齊桓公"九合諸侯"而終困於豎刁,秦並六國而亡於苛政,皆足證專恃武力之危。故治國之道,當如【周易】所言"剛柔相濟",文武並用,斯爲得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