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5|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16地廣詩解2大夫:聖主非務廣地勞眾文學:好事臣為縣官計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9 16: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16地廣詩解2大夫:聖主非務廣地勞眾文學:好事臣為縣官計過
題文詩:
大夫又曰:湯武之伐,非好用兵;周宣王昔,

辟國千裏,非貪侵也;所以除寇,安百姓故,

無功之師,君子不行,無用之地,聖王不貪.

先帝舉湯,武之師定,三垂之難,一面制敵,

匈奴遁逃,因河山以,為防故去,砂石鹹鹵,

不食之地,割斗辟縣,棄造陽之,地以與胡,

省去曲塞,據憑河險,守要害地,以寬徭役,

保衛士民.由此觀之:聖主用心,非務廣地,

以勞眾也.文學對曰:秦之用兵,可謂極矣,

蒙恬斥境,可謂遠矣.今逾蒙恬,塞立郡縣,

寇虜之地,地彌遠而,民滋勞也.朔方以西,

長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費,不可勝計.

非徒是也,司馬唐蒙,鑿西南夷,之途巴蜀,

弊於邛筰;橫海征夷,樓船以戍,東越荊楚,

罷於甌駱,左將伐朝,鮮開臨屯,燕齊困於,

穢貉張騫,通殊遠西,域納無用,府庫之藏,

流於外國;非特斗辟,費造陽役.由此觀之:

非君用心,乃為好事,臣為縣官,計之過也.

  【原文】

  大夫曰: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國千裏,非貪侵也;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故無功之師,君子不行,無用之地,聖王不貪。先帝舉湯、武之師,定三垂之難,一面而制敵,匈奴遁逃,因河山以為防,故去砂石鹹鹵不食之地,故割斗辟之縣,棄造陽之地以與胡,省曲塞,據河險,守要害,以寬徭役,保士民。由此觀之:聖主用心,非務廣地以勞眾而已矣。
  【注釋】周宣王:周厲王子,名靜。他在位時,向四周少數民族用兵,使西周的領土不斷擴大。三垂:西方、南方、東方。垂,邊境地區。
  斗辟:斗,險絕。辟,同『僻』,偏僻。斗辟,指突出孤立在邊境,和中原地區距離很遠。造陽:地名,戰國時屬燕國,今河北省懷來縣。
【譯文】大夫說:商湯王、周武王的討伐,不是喜歡用兵;周宣王開闢國土千裏,不是貪圖擴大領土,都是為了消滅敵寇,保衛百姓安全。所以,沒有功績的仗,君子不打,沒有用處之地,聖王不貪。先帝大興湯、武之師,平定了東南西三邊的動亂,然後專來對付北方一霸,匈奴都逃跑了。於是,依據高山大河作為防線,所以放棄沙漠鹹鹵不能耕種的土地,讓出窮遠偏僻的地方,把造陽一帶地方給予匈奴,減少一些僻遠的邊塞,憑據大河天險,守着要害之地,以便減輕徭役,保衛軍民。由此看來:聖主的用心,並不是追求擴大領土而勞役百姓。

【原文】

文學曰:秦之用兵,可謂極矣,蒙恬斥境,可謂遠矣。今逾蒙恬之塞,立郡縣寇虜之地,地彌遠而民滋勞。朔方以西,長安以北,新郡之功,外城之費,不可勝計。非徒是也,司馬、唐蒙鑿西南夷之塗,巴、蜀弊於邛、筰;橫海征南夷,樓船戍東越,荊、楚罷於甌、駱,左將伐朝鮮,開臨屯,燕、齊困於穢貉,張騫通殊遠,納無用,府庫之藏,流於外國;非特斗辟之費,造陽之役也。由此觀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為縣官計過也。
  【注釋】朔方:漢代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
  司馬:司馬相如。漢代成都人,字長卿。唐蒙:漢代番陽令。【史記·平準書】說:『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裏,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事詳【史記·西南夷傳】。邛、筰:見【通有篇】注釋。
  橫海征南夷,樓船戍東越:橫海,橫海將軍韓說。樓船,樓船將軍楊仆。漢武帝平定南越東越,韓說和楊仆都是戰爭的主持者。事詳【漢書·武帝紀】、【兩粵傳】及【酷吏傳】。甌、駱:西漢時南方的兩個部落名。
  左將:漢代左將軍荀彘(zh@)。伐朝鮮事,見【漢書·朝鮮傳】。
  『屯』原作『洮』,今據黃季剛說校改。
  穢: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貉:古代對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張騫:漢代成固人。漢武帝時出使西域,在我國中西交通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漢書】有傳。

【譯文】文學說:秦朝用兵,可說是到極點了,蒙恬開拓邊境,可說是夠遠的了。現在還要超越蒙恬興修的邊塞,在匈奴曾佔領的地方設立郡縣,距內陸越遠,百姓就更加勞苦。朔方郡以西,長安城以北,新設在塞外的郡縣所花的人力和財物,是無法估計的。不僅如此而已,司馬相如、唐蒙開闢了通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道路,巴、蜀兩郡就因為開闢邛、筰交通而弄得疲弊不堪;橫海將軍韓說征伐南夷,樓船將軍楊仆戍守東越,荊、楚地區為用兵甌、駱而弄得疲於奔命;左將軍荀彘征伐朝鮮,設立臨屯,燕、齊人民因征伐穢貉而吃盡苦頭;張騫出使西域,弄來一些無用的東西,而使國庫財貨流到國外;這些費用,遠遠不是秦朝用兵斗闢地方,發起造陽戰役所可比擬的。由此可見:這不是君主的用意,而是好事的大臣為朝廷出謀劃策而造成的過錯。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6-24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地廣】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治國方略之爭鋒。大夫以"聖主非務廣地勞眾"立論,文學則以"好事臣為縣官計過"相詰,二者看似針鋒相對,實則共同指向帝國邊疆治理的核心命題。今試析其要義:

大夫之論承襲先秦"以德懷遠"傳統,其引湯武、周宣王之事,意在建構"有限擴張"的經義依據。所謂"除寇賊而安百姓"之說,實為漢武開邊政策作辯護。其言先帝"割斗辟縣,棄造陽之地"云云,暗合【孫子兵法】"地有所不爭"之旨,揭示出戰略收縮中的務實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大夫將軍事行動與民生休戚相聯繫,強調"寬徭役,保士民"的治理邏輯,此乃對【孟子】"仁政"說的法家化詮釋。

文學之駁則立足民本立場,其以秦代蒙恬開邊為鑑,直指當代擴張之弊。所述"地彌遠而民滋勞"的現象,恰印證【老子】"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之誡。其歷數唐蒙通西南、樓船戍東越等事,揭示出帝國擴張的隱性成本——此即【管子】所謂"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然而與危亡為鄰矣"。文學將矛頭直指"好事之臣",實為對【韓非子·亡征】中"務地廣者亡"論斷的當代演繹。

二者論辯折射出漢帝國面臨的治理困境:大夫主張的戰略緩衝區理論,與文學強調的民生成本論,構成古代邊疆治理的永恆張力。細究其理,大夫所言"因河山以為防"暗合【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之策;而文學所述"府庫之藏流於外國",則與【史記·平準書】"中外騷擾而相奉"的記載互證。這種張力在【鹽鐵論】中反覆呈現,恰是西漢由擴張轉向守成期的思想投影。

要之,此篇辯論實為古代中國"有限疆域觀"與"帝國治理論"的精彩交鋒。大夫之論重在戰略實效,文學之辯本於民命攸關,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治邊思想的雙重維度。今人觀之,猶見古人於國家發展與社會成本間的深刻權衡,其智慧足資後世鏡鑒。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7-13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地廣】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代邊疆政策思想交鋒之縮影。大夫所持"聖主非務廣地勞眾"之論,與文學"好事臣為縣官計過"之譏,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大夫之"守勢論":防禦性擴張的合理性
大夫以湯武、周宣王為例,提出"除寇安民"的用兵準則,強調先帝"割斗辟縣,棄造陽之地"的實質是戰略收縮。其說包含三層深意:其一,軍事行動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為道德正當性;其二,領土取捨當遵循"無用之地不貪"的實用原則;其三,邊防建設重在"據河險,守要害"的地緣優勢。這種"以空間換安全"的思想,與晁錯"徙民實邊"說一脈相承,體現了漢代"守勢戰略"的精髓。

二、文學之"勞民觀":擴張政策的代價批判
文學則以秦代蒙恬開邊為鑑,歷數漢武帝時期四向擴張之弊:西南夷道致"巴蜀弊於邛筰",東越用兵使"荊楚罷於甌駱",朝鮮戰事令"燕齊困於穢貉",尤其指斥張騫通西域導致"府庫之藏流於外國"。其批判焦點在於"地彌遠而民滋勞"的邊際效應遞減,揭示出軍事擴張與經濟消耗之間的深層矛盾。這種"民本止戰"思想,實為董仲舒"鹽鐵皆歸於民"主張的延伸。

三、戰略思想的當代啟示
二者爭論的核心實為國家安全與民生負擔的平衡問題。大夫強調"因河山為防"的地緣屏障價值,暗合現代"戰略縱深"理論;文學關注"民力不可竭"的治理底線,契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細究之,先帝"棄造陽"與武帝"立新郡"看似矛盾,實為不同時期"戰略忍耐"與"積極防禦"的交替運用。班固【漢書·匈奴傳】稱"規事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偷恃一時之事",恰可為此論作注。

要之,此篇辯論超越簡單的戰和之爭,觸及國家戰略中成本收益計算的永恆命題。大夫所見在戰略主動權的把握,文學所憂在民力透支的風險,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治邊思想的完整維度。明乎此,則知【鹽鐵論】價值不僅在經濟政策之爭,更在治國方略之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