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9|回复: 2

[道学研究] 《盐铁论》卷7非鞅诗解3大夫:商君遗谋备饬素修文学:鞅以权数而亡秦国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2-2 1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7非鞅诗解3大夫:商君遗谋备饬素修文学:鞅以权数而亡秦国
题文诗:
大夫又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

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

开塞之术,假当世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

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

敛衽西面,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

逾之河北,犹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遗谋,

备饬素修.故举有利,动而有功.蓄积筹策,

国家以强.故弛废盐,铁归之民,未睹巨计,

而涉大道.文学对曰:商鞅开塞,非不行也;

蒙恬却胡,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诸侯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

鞅以权数,而亡秦国,蒙恬以得,千里而亡,

秦之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进,

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此,所谓恋朐,

之智愚人,之计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

先合后忤,初虽乘马,卒必泣血.此之谓也.

《原文》

大夫曰: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昔商君明于开塞之术,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是以战胜攻取,并近灭远,乘燕、赵,陵齐、楚,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其后,蒙恬征胡,斥地千里,逾之河北,若坏朽折腐。何者?商君之遗谋,备饬素修也。故举而有利,动而有功。夫蓄积筹策,国家之所以强也。故弛废而归之民,未睹巨计而涉大道也。

  【注释】开塞,《淮南子·泰族篇》作“启塞”。高诱注:“启之以利,塞之以禁,商鞅之术也。”启就是开,这是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开塞,就是有利的事业就开放,不利的事情就堵塞的意思。今本《商君书》第七篇就是讲开塞的道理的,略谓:“道塞久矣,今欲开之,必刑九而赏一。”乘:欺凌。凌:欺侮。
  敛衽(r8n):整顿衣襟,表示敬服。
  西面:秦居关中,六国皆在山东,服秦朝必须向西行,故曰西面。向风:望风倾仰。蒙恬:秦始皇大将。曾率兵三十万抗击匈奴主的侵扰,收黄河以南地为三十四县。修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复渡河据阳山。居外十余年,威震匈奴。后为赵高杀害。“饬”原作“饰”,“修”原作“循”,因形近而讹,今据孙诒让说校改。备饬素修:平常加强整顿,有所准备。素,平时。

【译文】大夫说:说起来不难,做起来才困难。所以,有才能的人是踏踏实实地建立功勋,而不是只说空话。从前商鞅懂得“开塞”的策略,凭借当时秦孝公给他的权力,为秦国增长财利,创立了帝王之业,因此才能打仗就胜利,进攻就占领,并吞邻国,消灭远国,战胜燕、赵,打败齐、楚,使各国诸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归顺西面的秦国。后来蒙恬征讨入侵的匈奴,开拓了千里土地,把匈奴赶到黄河以北,就像摧毁腐朽了的东西一样容易。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继承了商鞅遗留下来的谋略,平时加强整顿,有所准备的结果。所以一举就能收到利益,一动就能得到成功。可见,积蓄财富,运筹策划,是国家强盛的原因。所以废除盐、铁官营,交给豪民大户私营,那就是看不到治理国家的长远计划,不懂得大道理!

《原文》

  文学曰: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商鞅以权数亡秦国,蒙恬以得千里亡秦社稷。此二子者,知利而不知害,知进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众败。此所谓恋朐之智,而愚人之计也,夫何大道之有?故曰:“小人先合而后忤,初虽乘马,卒必泣血。”此之谓也。

  【注释】权数:权谋术数。
  社稷:古代国君祭祀土神的地方叫“社”,祭祀谷神的地方叫“稷”,后来用作国家的代名词。
  恋朐(qu):一作“孪拘”,或作“拘孪”,原指手脚弯曲不能伸直,这里指智慧浅薄。《淮南子·人间篇》:“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合,迎合。忤,背叛。乘马:表示得意。泣血:表示失意。《易经·屯卦》:“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译文】文学说:夏鞅的开塞之术,不是不能实行;蒙恬把匈奴赶到千里之外,不是没有功劳;秦国威震天下,不是不强盛;诸侯归附秦国,也不是不顺从;然而这些也正是秦国所以灭亡的原因。商鞅玩弄权术危害了秦国,蒙恬得到千里土地而使秦朝灭亡。这两个人,只知道功利而不知道祸患,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结果他们自己身死而很多人也都跟着失败了。这就是所说的浅薄人的智慧和愚蠢人的计谋,哪里谈得上什么治国的大道理呢?所以俗话说:“小人开始迎合主子,而后来背叛主子,这种人开始纵然骑马乘车,耀武扬威,最后必然哭泣流血。”说的是就是商鞅这一类人呀!
戴威 发表于 2025-7-3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非鞅》篇商鞅治国之术得失辨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廷政策之争在历史经验层面的投射。双方对商鞅功过的评价分歧,本质上反映了不同治国理念的冲突。细绎文本,可析为三重辩证:

一、事功与道义之辨
大夫盛赞商鞅"明开塞之术",其政策使秦"战胜攻取""诸侯敛衽",此乃典型法家事功逻辑。所谓"开塞",实为《商君书》"刑九赏一"之具象化,通过制度设计强制引导民力。文学则指其"知利而不知害",此论源自儒家"义利之辨"。司马迁曾言商君"天资刻薄",正与文学"恋朐之智"的评价相呼应,揭示出单纯追求事功可能导致的道德缺陷。

二、短期效应与长期治理之衡
大夫特别强调商鞅政策的延续性价值,谓蒙恬拓边之功实赖"商君遗谋,备饬素修"。此说确有依据,《睡虎地秦简》所见"为吏之道"等文献,证明秦制具有严密的延续机制。然文学敏锐指出,正是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制度积累,最终导致"身死而众败"。贾谊《过秦论》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恰为此论注脚。

三、权变与常道之择
"权数"与"大道"的对立,构成辩论的核心矛盾。大夫所称"蓄积筹策",实为法家"论至德者不和于俗"的权变思维;文学主张的"大道",则本于儒家"道之以德"的治世理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可解释文学为何将商鞅之术视为"愚人之计"。双方对"弛废盐铁"的不同态度,实为这两种治理哲学在现实政策中的延伸。

要而论之,此段辩论揭示了汉代政治思想中的深层张力:一方面需要继承秦制中的有效治理手段,另一方面又必须避免重蹈"暴秦"覆辙。桓宽将双方观点并置,暗含"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智慧。读《盐铁论》至此,当知治国理政既不可轻废事功,亦不可偏执权术,须在"备饬素修"与"知进知退"间求其中道。
yulinfeng 发表于 2025-7-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非鞅》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廷政策之争在历史经验上的投射。大夫所持"商君遗谋备饬素修"之论,与文学"鞅以权数亡秦"之判,恰构成法家实效主义与儒家王道思想的对峙。今试析其要义:

一、大夫之论的制度理性
大夫强调"处实效功",揭示商鞅变法之核心在于"开塞之术"的制度设计。其说本于《商君书·开塞》"刑九赏一"的刚性治理逻辑,通过"备饬素修"的常态化制度建构,使秦形成"举有利、动有功"的国家效能。蒙恬北逐匈奴"若坏朽折腐"的军事优势,实为商鞅军功爵制与耕战体系百年积累之果。此论凸显制度供给与国家能力的正相关,暗合《管子》"国备完故则民无怨"的治理智慧。

二、文学批判的德性维度
文学虽承认商鞅"威震天下"的事功,却指斥其"知利不知害"的治理缺陷。此说源自《荀子·议兵》"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的警示,揭示单纯依赖权谋数术的统治终将陷入"先合后忤"的困境。其以"恋朐之智"喻商鞅(朐通衢,喻拘泥小道),暗用《周易·系辞》"穷大者必失其居"的易理,说明缺乏德性支撑的强权终将反噬自身。

三、盐铁专营的隐喻
大夫以"蓄积筹策"为强国之本,实为桑弘羊盐铁官营政策张目;文学则视之为"小道",主张"弛废归民"。二者分歧实为《孟子》"王道"与《韩非子》"霸道"之争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皆回避了商鞅"燔诗书"的文化政策,可见汉儒对秦制的批判已从意识形态层面转向具体政策层面。

要而论之,此辩揭示了传统政治中"制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永恒张力。商君之法确能"并近灭远",然其"权数"缺乏《尚书》"正德利用厚生"的伦理基底,终成"泣血"之局。明末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商鞅之术,国恒以强,而身不免于戮",正可为此段公案作注。治道之要,当在功效与德性之间求其中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