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2|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2力耕詩解3文學:節用尚本分土井田大夫:商賈追利乘羨致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31 12: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2力耕詩解3文學:節用尚本分土井田大夫:商賈追利乘羨致富
題文詩:
文學曰古,商者通物,不豫而工,致牢不偽,

是以君子,耕稼田魚,其實一也.今商則詐,

工則飾罵,內懷窺窬,而心不作,故厚夫欺,

而敦夫薄.昔桀女樂,以充宮室,文繡衣裳,

是以伊尹,高逝游亳,而女樂終,廢其國今,

騾驢之用,不中牛馬,之功鼲鼦,旃罽不益,

綿綈之實.美玉珊瑚,出於崑山,珠璣犀象,

出於桂林;凡此距漢,萬有餘裏.計耕桑功,

資財之費,是一物而,售百倍與,其價一也,

一揖而中,萬鍾之粟.上好珍怪,淫服下流,

貴遠方物,財貨外充.是以王者,不珍無用,

以節其民,不愛奇貨,以富其國.理民之道,

在於節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大夫對曰:

自京師至,東西南北,歷於山川,經郡國諸,

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所臻萬物,

之所殖者.故聖人因,天時智者,因地財上,

士取諸人,中士勞形.長沮桀溺,無百金積,

跖蹻之徒,無猗頓富,宛周齊魯,商遍天下.

故商賈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致也.

富國何必,用本農也,足民何必,依井田也?


【原文】

文學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1),工致牢而不偽(2),故君子耕稼田魚(3),其實一也。商則長詐,工則飾罵(4),內懷窺■而心不作(5),是以薄(厚)夫欺而敦夫厚(薄)。昔桀女樂充宮室(6),文繡衣裳(7),故伊尹高逝游薄(8),而女樂終廢其國。今騾驢之用,不中牛馬之功(9),鼲鼦旃罽,不益綿綈之實。美玉珊瑚出於崑山(10),珠璣犀象出於桂林(11),此距漢萬有餘裏。計耕桑之功,資財之費,是一物而售百倍其價一也,一揖而中萬鍾之粟也(12)。夫上好珍怪,則淫服下流(13),貴遠方之物,則財貨外充。是以王者不珍無用以節其民,不愛奇貨以富其國。故理民之道,在於節用尚本(14),分土井田而已(15)。
  【注釋】(1)豫:誑詐,欺騙。
  (2)牢:結實,堅固。
  (3)『田魚』即『佃漁』,古通;打獵,捕魚。
  (4)飾罵:『罵』應為『■(ma),『飾■』即飾巧,作假。(一說飾罵是指抬高物價)

(5)窺■(kui):同『窺窬』,就是窺伺的意思。這裏指商人窺伺時機投機取利。怍(zuo):慚愧。
  (6)桀:夏朝最後的君主。女樂:歌妓。
  (7)裳:女人穿的裙子。文繡:衣裙上所繡的文采。
  (8)薄:同『毫』,商朝國都,在今河南省商丘縣西南。高逝:遠走。
  (9)不中(zhong):不相當,比不上。
  (10)崑山:即崑崙山。
  (11)璣(ji):不圓的珠子。桂林,秦漢時郡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12)揖:同『挹』,『一楫』,這裏指一捧東西。鍾:古量器名,合六十四斗。(13)淫服:奇裝異服。這裏指奢侈的習氣。
  (14)節:節儉。尚本:重視農業。
  (15)井田:我國奴隸制社會的土地制度。奴隸主為計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監督奴隸勞動,把土地劃分成許多方塊,像『井』字的形狀,故稱『井田』。其中央一塊為公田,八家為私田,同養公田。

【譯文】文學說:古時候,商人流通萬物而不欺騙顧客,工匠製作堅固的器物而不弄虛作假。所以,君子不論是從事農耕,還是打獵捕魚,都是一樣的真誠老實。現在,商人擅長欺騙,工匠喜歡作假,心懷鬼胎而不感到羞愧,結果本來就刻薄的人會更加欺詐,而老實的人也會變得刻薄了。從前夏桀奢侈淫逸,歌妓充滿宮中,她們的衣着特別華麗,所以伊尹遠離夏桀,到商朝國都薄地去活動,結果,歌妓使夏桀亡了國。現在,外來的騾、驢的用途,抵不上我們的牛、馬的功用,鼠皮、貂皮、毛氈、花毯,也比不上我們華麗的絲綢的實用。美玉,珊瑚產於崑崙山,珍珠、犀牛、大象產於桂林,這些地方離我門都有一萬多裏。按照種田養蠶的勞動來計算一下購買這些物品的費用,就等於一件物品要用百倍的價錢,就是一捧東西也需要萬鍾穀子,這太不合算了。如果朝廷喜歡珍貴的東西,那麼奢侈的習俗就會流行於百姓中間,如果朝廷以遠方的東西為貴,那麼貨財就會外流。所以,帝王不以無用之物為寶,以使百姓知道節儉,不喜愛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以使國家富裕起來。治理百姓的方法,在於讓他們節儉重農,用井田制的方法分配土地就行了。

【原文】

  大夫曰: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故聖人因天時,智者因地財,上士取諸人,中士勞其形。長沮、桀溺,無百金之積,跖■之徒,無猗頓之富,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致也。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

  【注釋】京師: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地。
  因:根據,順應。天時:自然界的變化。
  上士:指聰明的人。
  中士:指不聰明、能力較差的人。形:身體。這是桑弘羊的地主剝削階級的『上智下愚』思想的表現。
  長沮、桀溺:春秋時楚國的兩個農民。孔丘到楚國去,路過他們身邊,要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所在。結果,被他們嘲笑了一頓。事見【論語·微子篇】。
  跖:穿,踩。蹻(qiao):同『屩』,草鞋。『跖蹻』,這裏指普通勞動人民。猗頓:春秋時魯人,因在猗氏縣(今山西省安澤縣東南)經營煮鹽及畜牧致富,故名猗頓。事見【史記·貨殖列傳】。
  宛:西漢縣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周:指東周的京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齊:這裏指臨淄,即今山東省臨淄縣。魯:指曲阜,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宛、周、齊、魯,是漢時的四大都市,都是大商人產生和聚居的地方。
  『商』原作『萬』,涉下文『或累萬金』而誤,今據盧文弨說校改。
  羨:盈餘。乘羨,謀取超額利潤的意思。
【譯文】大夫說:從京城向四方,通過高山、大河,到各個郡縣,凡是繁華的城市,無不是道路四通八達,商人云集,各種貨物具備。所以有才能的人順應自然的變化,有智慧的人善於利用地利,聰明的人靠別人供養,不聰明的人靠自己勞動。長沮、桀溺不可能有百金的積蓄,穿草鞋的人不可能有猗頓那樣富裕,宛、周、齊、魯等地的商人走遍天下。所人商人很富裕,有的多達萬金的財富,這是由於追求財利謀取超額利潤的結果。因此,使國家富裕何必從事農業,使百姓富裕為什麼一定要採取井田制的辦法呢?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6-25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力耕】第三段經義闡微

【經義提要】
【鹽鐵論·力耕篇】所載文學與大夫之辯,實為古今經濟倫理之爭鋒。文學主張「節用尚本,分土井田」,以農為本而斥商工之詐;大夫則言「商賈追利乘羨致富」,肯定通商之利。二者雖立場相異,然皆根植於先秦經濟思想之脈絡,本文試析其義理淵源與現實觀照。

一、文學之論:崇本抑末的儒家經濟觀
文學所言「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偽」,本於【周禮·考工記】「商賈阜通貨賄,百工飭化八材」之制,其理想乃【孟子】「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的古典商業倫理。所謂「君子耕稼田魚,其實一也」,實化用【荀子·王制】「農分田而耕」之說,強調「分土井田」的均平精神。

其斥桀以「女樂充宮室」而亡國,典出【尚書·伊訓】「敢有殉於貨色,恆於游畋」之戒,暗合孔子「節用而愛人」之旨(【論語·學而】)。至若「美玉珊瑚出於崑山」之喻,則承【管子·輕重甲】「珠玉為上幣」之弊論,以為「王者不珍無用」,正是儒家「罕言利」的德政體現。

二、大夫之辯:因時乘勢的管商之術
大夫「商賈所臻,萬物所殖」之論,顯襲【管子·小匡】「處商就市井」的通貨思想。其言聖人「因天時」「因地財」,直引【周易·繫辭】「備物致用」之說,而「上士取諸人」更暗合【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現實主義。

至謂「富國何必用本農」,實為對【商君書·墾令】「利出一孔」的修正。其舉宛周齊魯商賈遍天下,恰印證【鹽鐵論·通有】「富在術數,不在勞身」的漢初經濟實況,與晁錯【論貴粟疏】「商賈大者積貯倍息」遙相呼應。

三、經濟倫理的古今之辨
文學所持乃孟子「正經界」的井田理想(【孟子·滕文公上】),而大夫之論近於荀子「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的分工論(【荀子·王霸】)。二者看似對立,實則共承【洪範】「八政」中「食」「貨」並重之統緒。

今觀「騾驢不中牛馬之功」之喻,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買櫝還珠」之諷,其深層關切在【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義利之辨。然大夫「追利乘羨」之說,亦未違【易經·繫辭】「日中為市」的聖王遺制,蓋因時損益之道也。

【結語】
此段論辯實為先秦「本末之辨」的延續:文學守孔子「均無貧」之教(【論語·季氏】),大夫行管子「利出於一孔」之術(【管子·國蓄】)。然二者皆未察【史記·平準書】「農工商交易之路通」的治世真諦。讀【鹽鐵論】者,當於「節用」與「通商」間求其中道,斯為得之。

(全文計798字)
佽飛 發表於 2025-7-11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力耕】第三段之析義:本末之辨與治道之爭

【鹽鐵論】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代經濟思想之縮影。今觀此段,文學倡「節用尚本」,大夫主「商賈致富」,二者立論迥異,然皆深植於先秦諸子思想脈絡,不可不辨。

一、文學之「崇本抑末」說
文學言古之商工「通物不豫」「致牢不偽」,乃引【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為據,暗合孔子「義以生利」之旨(【左傳·成公二年】)。其斥今之商工「長詐飾罵」,實承【管子·乘馬】「工事競於刻鏤,女事繁於文章,國之貧也」的批判邏輯。至若「桀以女樂亡國」之喻,顯見【韓非子·十過】「耽於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的影響。

文學更以經濟地理視角指陳:崑山之玉、桂林之犀,雖為珍異,然「一物售百倍其價」,必致「財貨外充」而「耕桑之功」廢。此論與【墨子·節用】「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的實用主義一脈相承,其「分土井田」主張,則直溯【孟子·滕文公】「經界既正,分田制祿」的儒家理想。

二、大夫之「通貨利民」論
大夫之對,以「殷富大都皆商賈所臻」為證,暗用【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史觀。其言「智者因地財」,實本【荀子·富國】「萬物得宜,事變得應」的辯證思維;而「跖蹻無猗頓之富」的對比,更見法家「趨利避害」的人性認知(【商君書·算地】)。

至若「富國不必本農」之論,雖似悖於重農傳統,然細究其「乘羨致富」說,實為【管子·輕重】「聚則重,散則輕」的流通理論之實踐。大夫所見,乃貨幣經濟勃興下「商遍天下」的新格局,與桑弘羊「平準均輸」政策互為表裏。

三、本末之辨的思想史意義
此段交鋒,實為戰國「本末之爭」的延續。文學持儒家「藏富於民」之說,以井田為理想;大夫秉法家「強國弱民」之策,以流通為要務。然二者皆未察漢代土地兼併已使井田不可復行,而商業資本膨脹亦非單純「因天時」「因地財」可解。桓寬錄此,殆有「觀治亂之跡」的深意存焉。

要之,西漢經濟政策之爭,非徒「農」「商」之辯,實關「王霸」之道。讀【鹽鐵論】者,當於字裏行間見制度變遷之機杼,方不負古人設問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