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9|回復: 1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6俭者清净礼者益道俭者损道解惑我俭则民自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8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6俭化诗解6俭者清净礼者益道俭者损道解惑我俭则民自俭
题文诗:

奢者好动,俭者好静;奢者好难,俭者好易;

奢者好繁,俭者好简;奢者逸乐,俭好恬淡.

有保一器,毕生无璺,有挂一裘,十年不毙,

者斯人也,可亲百姓,可司粟帛,可掌符玺,

可以跻于,清静之道.夫仁不俭,有不仁事;

行义不俭,有不义事;行礼不俭,有非礼事;

行智不俭,有无智事;行信不俭,有不信事.

所以知俭,为五常本,五常为俭,之末夫礼,

者益之道;而俭也者,损之道也.益者损旨,

损者益理.礼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及今,

未有亡之,于俭者也.谦者人尊,俭者人宝.

使之谦则,其必不谦,使之俭则,其必不俭.

我谦则民,自谦我俭,则民自俭.机在此不,

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之是故,

为之此文.情生万物,万物有情,真情俭朴,

简朴德本,五常德末,治国有常,本立道生.

化书之108:清净
【原文】

奢者好动,俭者好静;奢者好难,俭者好易;奢者好繁,俭者好简;奢者好逸乐,俭者好恬淡。有保一器毕生无璺者,有挂一裘十年不毙者。斯人也可以亲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玺,可以即清静之道。

【译文】

奢侈的人喜欢交际,节俭的人喜欢清静;奢侈的人喜欢难得的东西,节俭的人喜欢容易得到的东西;奢侈的人喜欢繁复,节俭的人喜欢简单;奢侈的人喜欢逸乐,节俭的人喜欢恬淡。有的人能够让陶瓷器物使用一辈子而没有一点裂纹,有的人能够让裘皮衣物挂上十年也毫不损坏。这样的人可以与百姓沟通,可以掌管米粮布匹,可以掌握国家大权,可以跻身于大道。

【注释】

璺(wèn):微小的裂纹。


化书之109:损益

【原文】

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之本,五常为俭之末。夫礼者,益之道也;俭者,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损者益之理。礼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及今,未有亡于俭者也。

【译文】
行仁爱之举的如果不节俭,就会产生不仁的事情;行义之举的如果不节俭,就会产生不义的事情;行礼仪之举的如果不节俭,就会产生违背礼仪的事情;行智谋之举的如果不节俭,就会出现愚蠢的事情;行诚信之举的如果不节俭,就会产生欺骗。所以,节俭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根本所在,而五常则是节俭的末梢。礼仪,就是不断的增加,节俭,就是不停的减少。礼仪要增加的东西就是节俭要减少的东西,节俭要减少的东西,就是礼仪要增加的东西。礼仪过度则出现不合乎礼仪的事情,节俭过度则回归朴素。自古及今,还从来没有国家是由于节俭而亡国的。

化书之110:解惑

【原文】
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使之谦必不谦,使之俭必不俭。我谦则民自谦,我俭则民自俭。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

【译文】

谦虚的人被人尊重,节俭的人被人珍惜。强迫这个人去谦虚的,这个人肯定是不谦虚的;强迫这个人去节俭的,这个人肯定是不节俭的。自己谦虚了则百姓必然就谦虚,自己节俭了,百姓就必然会节俭。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根本在于君王而不在于百姓。由于对世人各种各样惑乱的行为感到不齿,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22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谭峭〈化书〉俭德本义阐微》

谭峭《化书》卷六"俭化"篇以损益之道为枢机,揭示"俭"为五常之本的真谛。其说根植于老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哲学,又融摄儒家伦理纲常,形成独特的治世智慧。今就"清净""损益"二章作义理疏解。

一、动静之辨与政道根源
"奢者好动,俭者好静"的对比,实为心性修养的外显。奢者逐物而动,其心役于外;俭者返观内照,其性归于静。此说承《老子》"静为躁君"之旨,而谭峭更将之引申为治国圭臬——能"保一器毕生无璺"者,其敬慎之心可司符玺;能"挂一裘十年不毙"者,其惜物之德足掌粟帛。这种由器物养护推及政道修为的思维,正是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具象化表达。

二、五常之本与损益玄机
"俭为五常之本"的命题,颠覆了传统儒家以仁为本的伦理架构。谭峭指出:仁而不俭则流于姑息,义而不俭则堕为苛暴,礼而不俭则沦为虚文,智而不俭则趋于狡诈,信而不俭则拘于胶柱。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针对晚唐社会"礼过则淫"的浮华风气。其以"损之道"诠释俭德,暗合《周易》"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的辩证思维——表面减损物欲,实则增益德性。

三、风化之要与君德示范
"我俭则民自俭"的治理智慧,直指权力示范效应。谭峭深刻认识到"使之俭则必不俭"的人性困境,故强调君主当以"机在此不在彼"的自觉,通过自身恬淡寡欲的实践,自然引发百姓"见素抱朴"的效法。这种"不令而行"的教化理念,既承《论语》"君子之德风"的儒家传统,又赋予道家"无为而治"新的伦理内涵。

要之,谭峭将俭德提升至"道"的层面,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层面的节用,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清净。在物质丰盈的当代社会,这种以简驭繁、以损致和的智慧,仍可为矫正消费主义异化提供思想资源。明人丘濬评《化书》"显微阐幽",诚为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