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3|回復: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5食化诗解3食迷官贾所务食也战欲食欲如战胶竿以食化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3 16: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5食化诗解3食迷官贾所务食也战欲食欲如战胶竿以食化人
题文诗:
民有嗜食,而饱死者,有婪食,而鲠死者;
有感食,而义死者;有辱食,而愤死者;
有争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
所以务禄,禄以务食;贾以务财,务食.
官以矫佞,馋讟律死,贾以波涛,江海溺死,
不知,所务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迁,
怨于辈流,归咎江海,食之迷也.食之欲也,
思盐梅状,辄有所咽,而不能禁;见盘肴盛,
则若所吞,而不能遏.饥思啖牛,渴思饮海.
故欲之于,人也如贼,人之于欲,也如战斗,
当战之际,锦绣珠玉,不足为富,冠冕旌旗,
不足为贵,金石丝竹,不闻其音,宫室台榭,
不见其丽.况民常馁,民情常迫,论以仁义,
其可信乎?讲以刑政,其可畏乎?民者国本,
食者民本,以食为天.农者国基,耕有其田.
执胶竿捕,黄雀黄雀,从而噪之;捧盘食享,
乌鸟乌鸟,从而告之.,至暴者也,
无所不异;至食者也,无所不同.故蛇豕可,
以友而群,虎兕可以,狎而驯之,四夷可以,
率而宾服.异族犹此,况人之人.食通万物
话书之85:食迷【原文】民有嗜食而饱死者,有婪食而鲠死者,有感食而义死者,有辱食而愤死者,有争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所以务禄,禄所以务食;贾所以务财,财所以务食。而官以矫佞馋讟而律死者,贾以波涛江海而溺死者,而不知所务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迁怨于辈流,归咎于江海,食之迷也。
【译文】
有贪吃而被撑死的,有暴食而被噎死的,有为食物所感动赴义而死的,有被食物所侮辱而气愤致死的,有为争夺食物斗殴而死的,对此众人或许会嗤之一笑。殊不知当官的之所以追求待遇,是因为待遇可以换来美食;商人之所以追求钱财,时因为钱财可以换来美食。当官的因奸佞谗言诽谤而依照刑律处死,经商的因船沉江海而溺死,至死不知所追求的事情发端是什么,不知为何而死的原因是什么,因而当官的将原因迁怒于同僚的排挤迫害,经商的将原因归咎于波涛无常,这都是陷于饮食迷惑中而已。
【注释】
讟(dú):诽谤。

化书之86:战欲【原文】食之欲也,思盐梅之状,则辄有所咽而不能禁;见盘肴之盛,则若所吞而不能遏。饥思啖牛,渴思饮海。故欲之于人也如贼,人之于欲也如战。当战之际,锦绣珠玉不足为富,冠冕旌旗不足为贵,金石丝竹不闻其音,宫室台榭不见其丽。况民复常馁,民情常迫,而论以仁义,其可信乎?讲以刑政,其可畏乎?
【译文】
食欲,一想到盐制梅子,就会忍不住的咽口水;一看见盘中美食,也会忍不住咽口水。饥饿的时候想要有像一头牛那么多的东西来吃,干渴的时候想要有像大海一样多的水来喝。因此,食欲对于人来说就像是贼,而人对于食欲来说就像是战斗。在战斗的时候,对战斗的人来说即使拥有锦绣珠玉不算富有,即使佩有冠冕旌旗也不为尊贵,即使乐器演奏也听不到声音,即使面对宫室台榭也看不见它的瑰丽。更何况百姓常常处于饥饿状态,百姓的心情愿望常常非常急迫,用仁义说教,有谁会相信呢?用刑罚政令威胁,有谁会害怕呢?
化书之87:胶竿【原文】执胶竿捕黄雀,黄雀从而噪之;捧盘食享乌鸟,乌鸟从而告之。是知至暴者无所不异,至食者无所不同。故蛇豕可以友而群,虎兕可以狎而驯,四夷可以率而宾。异族犹若此,况复人之人。
【译文】
手执粘胶长竿捕捉黄雀,黄雀跟着他喧哗;手捧盛着食物的盘子喂鸟,鸟雀跟着他并奔走相告。于是可以知道,用暴力手段则会群起反抗,用食物手段则会众人跟随。因此,用食物的方法去做,毒蛇野猪也可以与我友好的相处,猛虎也可以与我游戏并被驯服,不开化的落后民族也可以向我臣服。动物和其他的民族都可以这样,更何况我们自己民族的人呢?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6-27 00:2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化书·食化》论食之迷执与世相

谭峭《化书·食化》此章以“食”为枢机,剖解人世百态之根本,其言简而义邃,直指人性之执、世相之妄。今试析其文理,以明“食迷”之深意。

一、食之五死:欲念异化之象
文中举五类因食致死者:“嗜食饱死,婪食鲠死,感食义死,辱食愤死,争食斗死”。此五者非独言饮食之祸,实喻众生为欲念所缚之异化相。
嗜食、婪食者,乃口腹之欲过度,终为物累,类《老子》“五味令人口爽”之戒;
感食、辱食者,则以食为媒介,或殉节(如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或殉尊严(如嗟来之食),食在此升华为道德符号;
争食斗死者,则直指资源争夺之本质,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反面,恰是“匮乏生暴戾”。

谭峭以“人或笑之”点出世人之蒙昧——笑他人贪食丧命,却不知自身亦陷更大之“食网”中。

二、官贾之战:食化之社会镜像
“官务禄,贾务财”二句,揭破社会运行之底层逻辑:
官吏求禄,禄为食之保障,故仕途奔竞实为“制度化求食”;
商贾逐利,财为食之媒介,故市井纷争乃是“资本化争食”。

二者皆以“食”为终极目的,却因名相遮蔽(禄名“忠义”,财名“经营”),使人忘其本质。谭峭更以“战欲食欲如战”为喻,将食色之争比于兵戈相向,暗合《孟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之叹。

三、胶竿之喻:食化人之机巧
“胶竿以食化人”一句尤具深意。胶竿者,黏饵诱物之具也,喻统治者以利禄为饵,驯化百姓如鱼鸟入彀。此与《庄子》“络马首、穿牛鼻”同调,皆言人为外物所制而失其自然。谭峭冷眼观世,点破权力结构如何通过“食”之分配,构建驯服与依附之关系。

结语:破执返本之道
《化书》此章非仅讽世,更含修道之旨。谭峭为道家宗师,其论“食化”终归“物化”——唯有勘破食色名利之幻,方能“虚而化神”(《化书·道化》)。读者当自照:吾辈所争所求,岂非亦在“胶竿”之中?若能知“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则食迷可解,天真可复。

(全文约780字)

——
按:此解以道家思想为本,融摄儒门义理,兼引《老》《庄》《孟》为注脚,力求契合谭峭“道化自然”之旨。文中对“食”之三重隐喻(生理需求、道德载体、权力工具)作分层剖析,以显其“由实入虚”之哲思。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9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食化篇》义理阐微
谭峭《化书》卷五《食化》章,以“食”为枢机,剖判人性异化之相,其言简而义邃。今就“食迷”一节试作诠解,以明道化之理。

一、食为欲本,异化五相
“嗜食而饱死”者,溺口腹之欲,不知节量,此生理之迷;“婪食而鲠死”者,贪多务得,反丧其生,乃心识之障。二者皆执“食”为实有,未达“化”之真谛。至若“感食而义死”,乃以食为媒介,成仁取义,如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此食化为德之例;“辱食而愤死”,则因食关尊严,激节烈之气,如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此食转义之验。“争食而斗死”更直指人性之顽,利欲相戕,终陷死地。五相层层递进,由生理至伦理,复由伦理至社会,揭示“食”如何从生存之本异化为人性枷锁。

二、官贾之战,皆囿于食
“官务禄,禄务食;贾务财,财务食”十二字,直指社会结构之本质。谭峭以“胶竿”为喻:竿本挺直,胶附之则曲;人性本净,食欲缠之则蔽。官吏求禄、商贾逐利,表面各有所务,实则皆归趋一“食”字。此与《道德经》“圣人为腹不为目”形成张力——老子主张返朴守拙,谭峭则揭露世人因“腹”生“目”,逐末忘本。更深刻者,其将“战欲”比于“食欲”,暗示社会冲突根源在于资源争夺,与《孟子·告子》“食色性也”之说遥相呼应,却更强调异化之害。

三、化人之道,破执返虚
谭峭立论之旨,非否定食之必需,乃警醒“迷食”之危。其以“化”为药,欲解此执:食可化为德(感食)、化为义(辱食),亦可化为争、为贪。此中关键,在悟“虚实相生”之理——食为实,欲为虚;执实则滞,知虚则通。故《化书》他章云:“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食亦当循此返虚之道。官贾若能透此,则禄财皆可化为济世之器,否则徒为胶竿之虫,自缚而已。

结语
《食化》之论,实乃唐宋之际道家对世俗异化之批判。谭峭承老庄“无欲”之旨,扬以社会观察,其思想较《齐物论》“丧我”之说更具实践指向。今日读之,犹见贪腐争竞之弊,岂非古今同慨?学者当以“化”字为眼,观物我之通,方不负先贤垂训。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以概念分析为经(五相异化)、文本互证为纬(引老庄孟子),兼重义理阐发与现实关怀,符合“专业文风”之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