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6|回复: 2

[其他] ​丁一凡:明清“闭关锁国”?警惕落入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陷阱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20 1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一凡:明清“闭关锁国”?警惕落入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陷阱
今年8月,一篇名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文章在网络上发酵。文章指出,明清政府所采取的“自主限关”政策固然有消极防御、漠视科技的一面,但并未完全阻断中外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互鉴,因此不应将“闭关锁国”作为明清社会的标签。该论文引发巨大争议,有人指责该文鼓吹闭关锁国,甚至将本文的学术观点附会为某种政治立场,认为中国未来将趋于封闭自守。
在2022年的“思想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围绕“新时代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文明意义”,对明清“闭关锁国”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回应。
丁一凡认为,所谓“中国闭关锁国”的说辞实为西方殖民者为掠夺中国而炮制的借口,如果不加反思地接受这一叙事,就会落入西方殖民主义的陷阱。拒绝将明清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闭关锁国”并不意味着拒斥开放、拒斥现代化,恰恰相反,澄清历史真相是为了打破西方神话、树立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
我想回应一下王绍光老师刚才的发言。王绍光老师指出,西方的现代化建立在殖民主义的基础上,西方国家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它们掠夺了亚非拉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但是,我还想补充一点:除了掠夺广大亚非拉国家之外,西方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掠夺中国。我们中国人被西方洗脑,不知不觉承认了西方的叙事,以为西方殖民主义与中国没有太大关系。但事实上,中国恰恰是西方殖民主义最大的掠夺对象...
欧洲人清楚地知道,比起其他亚非拉国家,中国才是最大的财富所有地。因此,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发现美洲、殖民美洲之后,立刻把眼光对准了中国,准备攻打、劫掠中国。不过,当时的明朝还有一定实力。在华传教士利玛窦听闻西、葡两国谋划攻打中国后十分担忧,致信教皇称“明朝很强大,不仅国家有组织,城市有城墙,而且明朝还有大炮。”利玛窦通过教皇向西、葡两国的殖民主义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如果你们打算攻打中国,很可能一败涂地。西班牙和葡萄牙这才放弃了攻打中国的企图。
然而,清朝建立后,中国又一次成为了欧洲殖民者的目标。英国之所以派马戛尔尼来华,主要就是为了探查中国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能攻打中国。所谓“马戛尔尼来访是为了通商,清朝闭关锁国不同意通商,所以英国只能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无非是英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采用的宣传口径,英国真正的目标并非通商,而是掠夺。
事实上,早在当年西、葡两国谋划攻打中国时,类似的托词就已经被炮制出来了。当时,两国设计的说辞是“第一,中国人不愿通商;第二,中国人禁止外国传教士传教”。由于两国最终不敢进攻中国,这两个借口当年没有用上,多年后被英国人“抄袭”。
所以,所谓“清朝因闭关锁国而招致外国侵略”其实是一个谎言。我们错把英国的宣传口径当作现实,多年以来一直在重复这种错误的叙事。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澄清历史真相、揭穿殖民主义者的谎言。
大量证据表明,清朝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闭关锁国。首先,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你怎么能说最大的贸易国是闭关锁国的国家?这根本不合逻辑。
另外,清朝虽然制造业发达,但货币管理能力相对落后。中国当时的货币体系是白银,而白银的供给取决于市场而非国家。换言之,市场上有多少白银流通,就有多少货币供给量。中国不是产银大国。因此,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持中国的货币体系、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大量地进口白银。而中国从外部市场获得白银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贸易盈余,进口白银。这种货币体系结构如何能“闭关锁国”呢?西方国家说中国是重商主义,说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中“只认白银”,其实他们没弄明白中国人对白银的渴求究竟从何而来。
所以,中国从来不是拒绝通商、闭关锁国的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00年之后,西方转而强迫中国以英镑等外国货币支付战争赔款。起初,英镑和白银之间的汇率是固定的;但随着英国人学会了“玩金融”,国际市场上英镑不断升值、白银不断贬值。由此,英国就以金融手段“套”住了清朝——清朝政府被迫用英镑还债时,偿还的白银越来越多,最终无力支付赔款。随后,英国以此为由“帮助”中国建立海关,向中国商人收取关税,再用源于中国人的关税来向英国支付赔款。
这分明是西方殖民者压迫、掠夺中国人的手段,却反被一些“自由知识分子”大加赞扬。在这些“自由知识分子”看来,英国人帮助我们建立了现代海关、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可见英国人是多么善良。他们不明白,西方“帮助”中国建立海关的真实目的是榨干中国人的血汗、掠夺中国人的财富。
  如果没有对中国的掠夺和压榨,西方国家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发展起来。我们往往陷入“机械决定论”,认为机器生产必定强于手工业,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欧洲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和纺织机,但当时英国工业并不比中国手工业更有竞争力。
欧洲工业真正打败中国手工业的时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正是欧洲对中国的掠夺。欧洲从中国榨取大量利润后,才有钱投资工业,从而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只要理清了这段历史的逻辑线索,我们就能明白,西方之所以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因为其鼓吹的所谓“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而是因为西方通过掠夺其他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一度相信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相信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遥遥领先,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唯一的现代化道路。
西方将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吹嘘为“历史的终结”,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却表明,西方的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也不适用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这将导致整套西方神话的崩塌。
总之,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西方是靠掠夺中国才崛起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无法看清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与真相。


覃希松 发表于 2025-6-1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丁一凡先生关于明清‘闭关锁国’论述的学术商榷

丁一凡先生对明清时期‘自主限关’政策的辨析,以及其对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陷阱的警惕,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然而,若欲深入探讨此议题,需从历史语境、政策实质与全球互动三重视角进行更缜密的学术审视。

一、‘自主限关’的历史语境与政策实质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需置于当时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结构中理解。明代‘海禁’始于洪武年间,初衷是防范倭寇与张士诚残余势力,其核心是‘禁民不禁官’,通过朝贡体系维持有限度的官方贸易。清代‘一口通商’政策(1757年)亦非绝对封闭,而是以广州十三行为枢纽,形成高度管控的贸易网络。据《粤海关志》记载,18世纪中叶广州年均关税收入达百万两白银,足见贸易规模之巨。此类政策本质是‘选择性开放’,而非西方叙事中的‘完全隔绝’。

二、西方殖民话语的建构与解构
丁先生指出的殖民主义话语陷阱确有其据。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为突破贸易逆差,将中国‘限关’政策扭曲为‘野蛮排外’,以此合理化鸦片战争。此类叙事掩盖了殖民者以武力强开市场的本质——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言:‘“闭关”一词模糊了中英冲突的实质,即西方要求不平等贸易特权。’然而,若完全否定‘限关’政策的保守性,亦可能陷入另一种简化史观。明清对科技交流的消极态度(如康熙禁习西洋历法、乾隆拒斥马戛尔尼使团的技术展示),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此点需客观承认。

三、全球史视野下的再平衡
破除西方中心论,需回归全球互动框架。16-18世纪的中国,仍是白银全球化的重要枢纽。美洲白银经马尼拉大帆船流入中国,换取丝绸、瓷器,这一贸易占西班牙美洲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沃伦斯坦《现代世界体系》)。而清廷对俄罗斯的《恰克图条约》(1727年)、对东南亚的‘帆船贸易’政策,均显示其外交的务实性。所谓‘闭关’,实为对主权与安全的防御性调控,与同时期日本锁国、奥斯曼帝国收缩具有相似逻辑。

结语: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观
丁先生的论述启示我们:历史评价须避免非此即彼。明清政策既有维护主权的合理性,亦含错失机遇的局限性。今日重审这段历史,非为辩护或批判,而是厘清殖民叙事的霸权逻辑,同时汲取封闭与开放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正源于此种辩证的历史自觉——既拒绝西方话语绑架,亦不回避内向政策的代价,方能在文明互鉴中走出新路。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力求以考据为基础,兼顾学术性与现实关怀,避免陷入意识形态之争,仅供学术交流参考。
济世 发表于 2025-7-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丁一凡先生论明清“闭关锁国”之辨

丁一凡先生对明清“闭关锁国”论的批判,实为近年来史学界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一次重要纠偏。此论题涉及历史评价、话语权争夺与现代化道路反思三重维度,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析之。

一、“自主限关”与历史语境的再审视
所谓“闭关锁国”,实为19世纪西方殖民者为合理化其侵华行径而构建的标签。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如明初“片板不许下海”、清初“迁界令”)确有其事,但其本质是应对倭患、郑氏集团等特定威胁的防御性政策,而非全面隔绝中外联系。以贸易论,广州十三行、澳门葡商、恰克图中俄贸易等渠道始终存在;以文化论,利玛窦、汤若望等西士在华活动,明清士人对《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的接纳,均证明“限关”不等于“闭绝”。若以“闭关”概括明清对外关系,无异于以“贸易逆差”否定当代全球化,乃削足适履之举。

二、殖民话语的陷阱与学术祛魅
丁先生指出“闭关论”乃殖民借口,直指问题核心。16世纪以降,西葡殖民者视中国为“东方黄金国”,其未能武力征服(如西班牙1586年《征华计划》流产),转而以鸦片、炮舰强行破关。及至19世纪,“闭关”更成为英法等国发动战争的道德幌子——若中国真如其所诬“完全封闭”,马戛尔使团何以携乾隆敕谕返欧?广州口岸何以年吞吐白银数千万两?此叙事实为“殖民者逻辑”:将受害者污名化为“封闭落后”,以掩盖其掠夺本质。今日学界重审此说,非为美化明清政策,而在揭露话语霸权对历史的扭曲。

三、现代化道路的自信与历史镜鉴
王绍光先生论西方现代化依赖殖民掠夺,丁先生补充中国亦为重要受害对象,此论极确。但需进一步阐明:明清“限关”的教训,不在其“拒外”,而在未能如日本“兰学”般主动筛选、吸收西方技术精华。当代中国的开放,恰是摒弃被动挨打、转向自主开放的智慧——从“师夷长技”到“一带一路”,皆体现“以我为主”的文明主体性。破除“闭关”迷思,正是为了超越“封闭/开放”的二元对立,树立“开放须以主权平等为前提”的现代化新范式。

结语
历史研究贵在求真。明清对外政策确有保守成分,但以“闭关锁国”一言蔽之,既失史实之真,复堕殖民话语之彀。丁先生之论,非为历史辩护,而为现实正名:唯有挣脱西方叙事的枷锁,方能在文明互鉴中走出真正的中国道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