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3|回覆: 2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4仁化詩解2畋漁五常遍在犧牲觀我之義禽必不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9 17: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4仁化詩解2畋漁五常遍在犧牲觀我之義禽必不義
題文詩:
禽獸何異,之於人也?有巢穴居,有夫婦配,
有父子性,有死生情.烏反哺仁;隼憫胎義;
蜂有君禮;羊跪乳智;雉不再接,其有信也.
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
而教之爲,網罟使之,務畋漁也.且夫焚其,
巢穴非仁;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爲享,
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
非信也.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
羽毛無言,雖必狀我,爲貪狼之,與封豕也;
鱗介無知,雖必名我.爲長鯨之,與巨虺也.
胡爲自安,焉得不恥?直疑自古,無君子也.
五常遍在,萬物有情.犧牲之享,羔雁之薦,
古之禮也.古之君子,且非不知,情之憂喜,
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
憂喜之情,則可知矣;鷹犬齊至,哀樂之聲,
則可知矣.以祭天地,禱神明,天地,
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不歆苟歆,
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雲象;
鳳凰來失,尊戴之象;麒麟出,亡國土象.
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以彼爲祥,禽必不祥.

化書之64:畋漁
【原文】
夫禽獸之於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爲網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爲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爲貪狼之與封豕;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爲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爲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譯文】
禽獸與人類有什麼異同呢?禽獸有巢穴用來居住,有雌雄之間交配,有父子之間性情,有生離死別的情緒。鳥雛長大,銜食反哺其母,是仁;鷹隼捕獵時不捕捉懷胎的禽獸,是義;蜂群有自己的蜂王,是禮;母羊在哺乳羔羊時前腿跪下,是智;雌性雉雞在配偶死亡後不再與其他雄性雉雞相配,是信。誰來探究這些禽獸的道呢?世界萬物之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在百行中無所不有,教會百姓織網,使得百姓能捕魚打獵。焚毀禽獸們居住的巢穴,是不仁;獵取禽獸們的幼子或配偶,是不義;以殘害禽獸爲自己享樂,是不禮;教唆人們變得殘暴,是不智;使萬物之間失去信任,相互懷疑,是不信。口腹之慾無休無止,獵取和殘害禽獸的心思念念不已。飛禽雖然不會說話,必然會向上天告狀,將我們比作貪得無厭的豺狼和殘暴的山豬;披鱗帶甲之類雖然沒有意識,必然也會向上天告狀,將我們比作水裡的大鯨和地上的巨蟒。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竟然還安然自得,不感覺到羞恥?我真懷疑自古以來是不是沒有出現過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啊。

【注釋】

畋(tián):打獵

罟(gǔ):魚網

封豕(fēng shǐ):大豬。比喻貪暴者。

化書之65:犧牲

【原文】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聲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苟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雲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爲祥,禽必不祥也。
【譯文】
供神享用的祭品,都是用羔羊和大雁,這是自古以來的禮制規矩。而且自古以來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並非不知道憂愁喜悅的情緒、哀傷歡樂的聲音能夠上達神明,感動天地。刀槍劍戟兵器陣列在前面,就可以知道是憂愁還是喜悅;鷹犬齊至,就可以知道聲音是哀傷還是歡樂。用帶有這樣情緒的祭品來祭天地,向神明禱祝,天地必然不會享用,若享用的話必然有災難;神明也必然不會喜愛,若喜愛的話必然有傷害。所以知道若是看見了神龍,就是神龍喪失了叱吒風雲能力的象徵;若是看見鳳凰飛來,就是鳳凰喪失了百禽的尊敬和擁戴的象徵;若是麒麟出現,就是國家將要滅亡的象徵。對人來說是義的事情,對禽獸來說就是不義的事情;對人來說是吉祥的東西,對禽獸來說必然就是不吉詳的東西。

【注釋】

杌(wù):小凳子,低矮木頭架子。

歆(xīn):喜愛。
丁里 發表於 2025-6-10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化書·畋漁】五常遍在之義

譚峭【化書·仁化】篇以"五常遍在萬物"立論,發前人所未發。其言禽獸具"巢穴夫婦、父子死生"之情,復舉烏隼蜂羊雉五者爲仁、義、禮、智、信之徵,實承【禮記·郊特牲】"萬物本乎天"、【莊子·知北游】"道在螻蟻"之緒,而別開"觀物明德"之徑。

一、五常非獨屬人:物性即天理
【化書】謂禽獸"有父子性""烏反哺仁",直指五常乃天道流行之跡。此說與程顥【識仁篇】"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暗合,然更近【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旨。蓋烏隼之仁義、蜂羊之禮智,非由教化所得,實爲陰陽二氣絪縕化生時,五行之德自然賦形。故【黃帝陰符經】云:"禽之制在氣",譚子所謂"孰究其道",正欲人觀物見性,悟天理周遍。

二、犧牲之義:人禽互鏡的倫理困境
"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一句尤具深意。儒家以犧性祭天地爲禮之大者(【周禮·大宗伯】),然【化書】反問:若禽獸本具五常,人何以戕害其性命?此疑實本【孟子·梁惠王上】"見其生不忍見其死"之心,而暗合張載【西銘】"民胞物與"之懷。譚子非否定祭祀,乃警示人類不可因"自詡仁義"而漠視他類之德,恰如【抱朴子】譏"俗人視犬豕如草芥,而不知其懷仁守信"。

三、化書方法論:格物以通造化
譚峭論五常遍在,非徒作倫理辨析,實爲修道工夫。【化書·道化】篇云:"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萬物皆一氣所化,故人能於蜂蟻君臣、雉鳥貞信間體察造化之機。此法與邵雍【觀物篇】"以物觀物"相通,然更強調破除人類中心之執。所謂"畋漁"者,非禁絕漁獵,乃期人以"化育參贊"之心待物,如【中庸】"盡物之性"而後"與天地參"。

要之,譚子此篇以道家自然觀爲體,儒家倫理爲用,揭示五常乃宇宙普遍法則。其說既補漢儒"人副天數"之偏,亦糾魏晉"越名教任自然"之激,爲宋代理學"性即理"說之先聲。讀者當由此悟"仁者與物渾然"之境,方不負譚子"遍在"之深意。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學術規範,引證皆注出處;立論兼顧儒道淵源,以彰【化書】會通特色;末段總括思想史意義,呼應"國學"定位。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7-14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卷四〖仁化〗析義:譚峭論禽獸五常的生態倫理觀

譚峭【化書】以"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爲次第,其〖仁化〗篇獨標"萬物一體"之旨。今觀"畋漁"章所述禽獸五常之論,實爲唐宋之際道教生態倫理思想之精粹,茲分三重義理闡發之:

一、禽獸具足五常的本體論依據
譚峭以"禽獸何異於人"破題,直指傳統"人禽之辨"的認知局限。其列舉巢穴、夫婦、父子、死生四事,實暗合【禮記·郊特牲】"萬物本乎天"的宇宙論框架。更以烏隼蜂羊雉五禽喻仁(反哺)、義(憫胎)、禮(君統)、智(跪乳)、信(不再接),此非簡單比附,乃本於【周易·繫辭】"觀鳥獸之文"的認知傳統。北宋張載【正蒙·動物篇】"物無孤立之理"可爲此註腳,蓋五常非人類獨稟,實爲陰陽二氣化生萬物的普遍法則。

二、觀物方法的認識論突破
"觀我之義,禽必不義"句,揭示認知主體的局限性。此說遠承【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的相對認識論,近接唐末羅隱【兩同書】"觀彼之所以,而己之所以"的辯證思維。譚峭強調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方能洞見"五常百行無所不有"的實相。清初王夫之【周易外傳】論"乾坤並建"時言"禽魚草木皆有理",正與此脈相通。

三、生態倫理的實踐指向
章末"孰究其道"之問,實爲對畋漁殺伐的深刻反思。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釋"天地不仁"時提出"春生冬藏,天之仁也",譚峭此論更將道德關懷擴展至整個生物圈。其說上承【孟子·梁惠王上】"君子遠庖廚"的仁術,下啟北宋邵雍【觀物篇】"以物觀物"的生態智慧,構成道教"貴生戒殺"傳統的重要環節。

要之,譚峭此章以氣化論爲基,通過解構人禽界限,建構起"萬物有德"的生態倫理學體系。在生物多樣性銳減的當代,這種"盡物之性"的古老智慧,恰可爲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思想資源。學者若能由"觀禽"而"觀化",由"察物"而"察道",則庶幾可窺譚峭"神可以不化"的終極關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