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62|回復: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3德化诗解2异心有智则穷弓矢小人能盗礼乐以僭聪明亡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9 17: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3德化诗解2异心有智则穷弓矢小人能盗礼乐以僭聪明亡国
题文诗:
虎踞于林,蛇游于泽,非鸱鸢仇;鸱鸢从而,

号之以其,蓄异心故.牛牧于田,豕眠于圃,

非乌鹊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故.

如此是故,麟有利角,众兽不伏;凤有利觜,

众鸟不宾;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驰者终,

于蹶善斗,者终于败.有数则终,有智则穷.

巧者为不,巧者所使,诈者为不,诈者所理.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于是,盗其弓矢,

以侮天子.君子也者,作礼制乐,以防小人;

小人也者,乃盗礼乐,以僭君子.有国者其,

好聚敛财,以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贼盗也,

贼盗其亦,擅甲兵踞,粟帛以夺,其国或曰:

安危德也!兴亡数也!苟德可以,恃其何必,

广粟帛乎?苟数可以,凭其何必,广甲兵乎?

无所不能,有大不能;无所不知,有大不知,

忘弓矢后,知射之道;忘策辔后,知驭之道;

忘弦匏后,知乐之道;忘智虑后,知大人道.

故天下主,道德出人;理国之主,仁义出人;

亡国之主,聪明出人.至德真情,真情忘我,

大智若愚,有得有失,财散情聚,财聚情散.

化书之48:异心
【原文】

虎踞于林,蛇游于泽,非鸱鸢之仇;鸱鸢从而号之,以其蓄异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乌鹊之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之故也。是故麟有利角,众兽不伏;凤有利觜,众鸟不宾;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驰者终于蹶,善斗者终于败。有数则终,有智则穷。巧者为不巧者所使,诈者为不诈者所理。

【译文】

猛虎盘踞在森林,毒蛇游行在水泽,与天上飞翔的鹰隼并没有什么怨仇,但是在鹰隼随着它们的移动而飞翔时,它们却会发出受到威胁时的吼叫声,是因为鹰隼心怀恶意。在田野吃草的牛,趴在猪圈里睡觉的猪,它们并非是由乌鸦喜鹊控制的,但是在它们走动时,乌鸦喜鹊却可以站在它们身上而无恙,是因为乌鸦喜鹊没有恶意。因此,尽管麒麟头上有尖利的角而众兽并不服从;尽管凤凰有尖利的喙而众鸟并不归顺;尽管君王有过人的聪明才智而天下并不臣服。擅长骑马的人最后被马踩踏而死,擅长格斗的人最后死于格斗。有数就会有数完结的时候,有才智就会有才智枯竭的时候。有技巧的人被没有技巧的人所使用,狡诈的人被不狡诈的人所使用。

化书之49:弓矢

【原文】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僭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粟帛以夺其国,或曰:『安危德也。』又曰:『兴亡数也。』苟德可以恃,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以凭,何必广甲兵乎?
【译文】
天子制作出弓箭武器用来威慑天下,天下就盗取弓箭武器用来反抗天子。高尚的人制定礼节音乐制度用来防御奸佞的人,奸佞的人就盗用礼节音乐制度来获取较高身份地位来压制高尚的人。国家的统治者热衷聚敛钱财,蓄积粮食布匹,置办军队来防贼防盗,贼盗招兵买马,占据粮食布匹来抢夺统治者的国家。有人说『国家的安危是由于统治者的德行造成的』,或者说『国家兴亡是由气数确定的』。如果可以依靠德来统治国家,何必要广蓄钱粮呢?如果气数可以作为凭据,何必要穷兵黩武呢?

化书之50:聪明

【原文】

无所不能者,有大不能;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后知射之道,忘策辔然后知驭之道,忘弦匏然后知乐之道,忘智虑然后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于人;理国之主,仁义出于人;亡国之主,聪明出于人。

【译文】

无所不能的人,在大的事情上不行;无所不知的人,在大的事情上无知。忘掉弓箭然后才能体悟到射箭的玄妙,忘掉马鞭马缰然后才能体会到驾车的玄妙,忘掉乐器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玄妙,忘掉自己的才智和思虑然后才能领悟到得道之人的玄妙。因此,天下共同尊崇的人,必是道德操行高于众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是仁爱和正义高于众人;导致国家灭亡的人,必是聪明才智高于众人。

【注释】

絃匏(xián páo):弦和匏。均乐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丝曰絃』,因亦泛指乐器。

策辔(cè pèi):马鞭与马缰。泛指驭马的工具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4-4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异心章义疏:论权谋与天道的辩证关系

谭峭《化书·德化》篇"异心"章以独特的物象譬喻,揭示了权力运作中的深层悖论。本文试从三个维度疏解其义:

一、异心之辨的统治隐喻
"虎踞于林,蛇游于泽"的意象,实喻统治者以智术御下的困境。鸱鸢之号非因宿仇,而在于其"蓄异心"的窥伺姿态,此恰如臣民对权术的天然警觉。反观"牛牧于田,豕眠于圃"的和谐图景,乌鹊能乘其背而不惊,正因"无异心"的坦荡。谭峭借此点明:麒麟利角、凤凰锐喙这些象征权力的天赋优势,反而成为"众兽不伏""众鸟不宾"的根源。这与《道德经》"智慧出,有大伪"的论断遥相呼应,揭示出权谋政治的内在矛盾。

二、智术政治的自我消解
"善驰者终于蹶"四句构成严密的逻辑链:驰骋之技终致颠仆,恰似《易经》"亢龙有悔"的物极必反;智术的极致运用必然走向"穷竭",此乃庄子"凿七窍而浑沌死"的治国警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巧者为不巧者所使"的悖论,这与《阴符经》"愚人以天地文理圣"形成互文,暗示真正的统治艺术在于超越技术层面,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

三、制度异化的历史辩证法
"天子作弓矢"段展现制度设计的吊诡:本用于威慑的武器反成犯上工具,礼乐制度竟为僭越者所用。谭峭在此提出"安危在德"的命题,将《大学》"德者本也"的思想推向极致。其"忘弓矢后知射道"的系列排比,实为对《庄子》"坐忘"说的政治学转化,主张统治者须超越具体权谋,方能体认"大人之道"。

结语:
本章的深刻性在于揭示"聪明出人"的亡国之兆。谭峭将老子"绝圣弃智"发展为具体的政治哲学,指出真正的治国之道不在聚敛广兵,而在"忘智虑"的德化自然。这种思想对宋代"道理最大"的政治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当代治理提供传统智慧参照。
吕律 發表於 2025-4-10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德化》异心章义疏

谭峭《化书》卷三"德化"篇以"异心"为题,揭示天道人伦中"异同相生"的辩证关系。此章以禽兽喻人事,通过五组对立意象,阐明"智巧相夺""德数相生"的治国要义,其文约而义丰,今试为疏解。

一、异心之辨:自然界的隐喻系统
"虎踞于林"六句构成首组意象群。鸱鸢盘旋而虎蛇警觉,乌鹊栖背而牛豕安然,此非形质相克,实乃"异心"使然。谭峭以动物本能反应喻示人际信任机制:异心者,猜忌之端也;同心者,和谐之基也。后文"麟角""凤觜"之喻,更将这种对立推向极致——即便是祥瑞之兽,若恃才傲物,反失众心。这种"德器相妨"的悖论,与《道德经》"利器者不祥"之说遥相呼应。

二、智术之限:统治术的辩证法则
"善驰者蹶"四句揭示智术的天然边界。谭峭以骑术、格斗为喻,指出任何技能臻于极致时,反而会走向反面。这种"物极必反"的思维,既承《周易》"亢龙有悔"之诫,又启后世"聪明反被聪明误"之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数则终,有智则穷"的命题,将数学的有限性与智术的局限性并置,暗示治国若依赖术数计算,终将陷入"道术为天下裂"的困境。

三、礼法之悖:制度异化的历史镜鉴
"天子作弓矢"段展现制度设计的吊诡。弓矢本为威慑工具,反成犯上之器;礼乐原为教化之具,竟为僭越之资。这种"制度异化"现象,恰如《韩非子·五蠹》所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谭峭深刻指出:当道德规范沦为权力博弈的工具时,其维系秩序的功能便发生根本性逆转。文中"盗礼乐"三字尤具锋芒,直指历史上王莽、曹操等"挟礼器以制天下"的政治现实。

四、德数之辩:治国之道的终极追问
末段"安危德也"之问,将论述提升至哲学高度。作者设问:若德政足以治国,何必囤积物资?若天命攸归,何必扩充军备?此问实则暗含对"霸道"政治的批判。后文"忘弓矢而后知射道"四组排比,阐明"大智若愚"的为政境界,与《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的体道功夫异曲同工。最终以"道德""仁义""聪明"三种治国境界作结,形成由本至末的递减序列,完整呈现了"舍器求道"的政治哲学。

要而论之,此章通过"异心—智术—礼法—道德"的论述脉络,构建起"反者道之动"的思维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统治术的内在矛盾,更在于指出"忘智合道"的解决路径。今日读来,其中关于制度异化的警示、对技术主义的反思,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谭峭以化书为名,此章正得其"观化悟道"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