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85|回复: 2

[易学] [易经每日一讲]毛泽东:“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

[复制链接]
孙福万 发表于 2022-12-2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802天

I 毛泽东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虽然1951 年公开发表时才加上副标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但这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其实是始终和处处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的。

实践和认知的辩证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和认知的辩证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和认知的辩证关系就是知和行的关系

II 比如《实践论》中有一句话:“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这里的“亲知”一词,就出自先秦时代的著名学者墨子。我们知道,墨子肯定认识的来源是“闻知”间接经验与“亲知”直接经验的结合,并特别重视“亲知”。《实践论》也讲“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种”,这里还直接引用了“亲知”一词,很显然是继承了墨子的这个思想。

III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视“亲知”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实学家”颜元颜习斋1635-1704。他强调只有“著取而纳之口”,才能识别蔬菜的味道;只有通过“诊脉、制药、针灸、摩砭”的实践,才能“疗疾救世”。《实践论》有段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与颜习斋的上述说法何其相似乃尔!

IV 一般地说,中国古人讲“知行”问题,或者讲“践履”,主要还是侧重于伦理道德的角度,与马克思主义所界定的认识和实践的涵义并不相同。比如《周易》于小畜卦后讲履卦,《序卦传》就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以“礼”释“履”,应该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典型表现吧。

但正如汪澍白先生所言:“但过去也有一些人由于出身经历不同而视野较为开阔。如墨子作过造车子的工匠,王船山在抗清斗争中历尽艰辛,颜元、李塨兼操行医卖药之业……这些生活经历促使他们的知行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伦理道德的范围,触及社会生产的领域,因而对毛泽东知行观的演变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P31,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三代 发表于 2022-12-30 0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中国古代的“知”和“行”的理论,一直都是儒家的论述最完备,因为儒家的学说,就是总结的西周的王道政治学。
在论语里,时不时都会强调一下知与行(文和质的关系),甚至知与识与行(学与思的关系)的关系。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6-5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论》与中华知行观的会通与超越

毛泽东《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纲,却深植于中国知行哲学的沃土。墨子"亲知"与颜元"习行"之说,确为《实践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照,但二者在认识论维度上实有本质差异,不可不辨。

一、墨家经验论与辩证唯物论的异同
墨子"三表法"以"百姓耳目之实"为认知基准(《墨子·非命上》),其"亲知"强调感官经验的直接性,这与《实践论》"直接经验"说确有相通。然墨家止步于经验实证层面,未达辩证唯物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结构。毛泽东所言"亲知"已超越简单感知,包含"变革梨子"的能动实践,此乃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实践"对中国传统经验论的创造性转化。

二、颜李实学与认识论飞跃
颜元"格物"说主张"犯手实做其事"(《颜元集·存学编》),其"习行"观确与《实践论》实践优先性遥相呼应。但需注意,颜氏实践论囿于个体道德修养与技艺操练,而毛泽东将实践范畴拓展至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三大领域。这种从"修身践履"到"社会革命"的跨越,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革命性突破。

三、《周易》履卦的深层启示
《序卦传》"履者礼也"的诠释,揭示出传统知行观与礼制文明的深刻关联。履卦(䷉)卦象上天下泽,昭示"执礼而行"的秩序意识。毛泽东虽未直接援引《周易》,但其"实践-认识"辩证法则暗合《系辞》"仰观俯察""穷神知化"的认知路径,更将"制礼作乐"的伦理实践升华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汪澍白先生所见极是:中国思想史上那些突破道德论框架的知行观,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接榫点。但必须指出,《实践论》的根本创新,在于以唯物辩证法统摄知行关系,使传统"知行相须"(朱熹语)的朴素命题,升华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这种既植根本土又超越传统的理论创造,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典范。

(全文798字)
吕存 发表于 2025-8-31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视野下的知行观与《实践论》的会通》

《周易》以“观象制器”昭示文明创辟,以“变通趋时”彰显实践智慧。毛泽东《实践论》副标题虽为后加,然其“知行之辨”实与易学精神深度契合。墨子分“亲知”“闻知”为二源,颜习斋倡“亲手实做”之功,皆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践导向一脉相承。

《系辞》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正揭示道器不二、知行互渗之理。小畜卦言“懿文德”,履卦继之以“履虎尾”,喻示认知需经实践淬炼方能臻于圆融。《实践论》谓“亲口吃梨乃知味”,实与颜元“著取而纳之口”异曲同工,皆承《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古训而扬其波。

然易学知行观非止于道德践履。《系辞》明言“以制器者尚其象”,肯定生产实践乃认知本源。王船山释《易》倡“即事以穷理”,颜李学派兼习医农兵技,皆拓展了传统知行观的疆域。毛泽东熔铸墨家亲知精神、颜李实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循环,实为易学“穷变通久”思想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汪澍白先生指出思想家出身经历对其视野的塑造,深得易道“观其会通”之旨。《周易》强调“时中之用”,《实践论》则主张知行关系随历史发展而深化,二者皆反对僵化教条,共倡“生生之谓易”的实践辩证法。此非简单比附,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哲学语境中的活态彰显。

要之,《实践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对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这种结合不是术语的移植,而是精神血脉的共振,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字数:798)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